1
艺术美学
1.7.2 第二节 审美意识及其形成

第二节 审美意识及其形成

一、人与艺术关系结构中的审美意识

在人们对一个具体艺术对象进行审美之前,它需要具有基本的审美意识。并且这种审美意识就是在人与艺术的基本审美关系结构中生成并走向完善的。

首先,任何审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艺术审美也离不开自己的审美对象。

艺术审美对象是由艺术世界构成的。艺术世界包括有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行为,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以及有关艺术的思想、观念、情感。所有这些都是艺术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审美对象的基本范畴。当然,到目前为止,美学理论谈到艺术审美问题时,基本上谈的都是艺术作品的审美问题,并没有太多地关注艺术家及其艺术行为方式的审美价值,也没有太多考虑和关注艺术精神(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情感)的审美价值。这是我们研究审美对象,特别是研究艺术审美对象时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

艺术审美之所以是审美,就因为首先存在一个作为客体的艺术对象。没有这个客体对象,艺术审美无从发生,艺术美也无从发现。这在逻辑上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构成艺术世界,形成艺术审美客体对象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比如艺术作品及其审美欣赏,人们常常会想当然地把古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印度古代雕像、埃及古代建筑、中国古代青铜器通通称作“艺术”,并在专业性的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很多艺术史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也只能按照习惯,把这些在历史上不能算作艺术的东西还是当做今天的艺术史的内容。这样一来,有关艺术审美也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面对古代所谓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它算不算是艺术审美?很显然,印度古代雕像、中国古代青铜器也是审美对象,也是文化现象,不过,它们未必就是艺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可以把整个世界的各种现象囊括进来,包括印度古代雕像、中国古代青铜器。但是,艺术审美对象却没有这样的囊括力。笔者认为,艺术审美对象必须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那些现象、对象。当我们暂时不能确定它是否属于艺术范畴的时候,可以归入审美对象的范畴,但不能盲目地归入艺术审美对象的范畴。艺术审美对象必须是作为艺术现象而存在的对象。

其次,人必须建立审美意识,才能形成针对艺术现象的审美态度与审美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美感能力、审美意识是伴随人类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而历史地形成的,并不是人类诞生之初就具备的。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并没有美感、审美意识。他的美感、审美意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他才能够培养出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欣赏能力与审美态度。也就是说,必须有了相应的自然生理基础与社会生活基础,才能形成相应的审美意识。有了相应的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才能得以形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人的审美意识,是在人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以后,得以成长起来的。比如一朵美丽的花,人需要具有对花的一般的分辨能力,知道那是一朵花。这种能力显然属于人的悟性能力,它使人们具有对花的最通常所见的那种知识。没有这种一般性的知识,人对花一无所知,对花的审美与对草的审美就会混为一谈。审美意识总是建立在人们的特定知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知识并不必然带来审美,因为知识判断与审美判断是两个不同的内容。知识是通过经验判断与综合判断形成的,经验判断保证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综合判断保证知识的逻辑合理性。而审美判断是主观性的综合判断,它本身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合理性,但属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审美判断属于人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但它本身并不是知识判断,并不形成绝对必然的普遍原则。就像人们对一幅绘画进行审美欣赏和判断,不会有哪个人的审美欣赏判断的结论完全得到其他所有人的赞同,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判断是从他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去得出的结论。当然,他们都具有相应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这是共同的。

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所谓审美意识是人对于他所面对、所观照的对象进行主观情感判断所形成的感受、倾向、需要、观念、趣味、思想、理想等。它既包括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也有综合形态的审美意识。人的这种审美意识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并从初级形态向综合形态发展。初级审美意识就是一般的个人主观情感所形成的感受、倾向、观念,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比如面对一幅绘画,昨天感觉它很美,今天因为心情不好,也不感觉它很美了。综合审美意识是指个人的主观情感判断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趣味、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自觉性。比如同样面对一幅绘画,昨天觉得它很美,今天心情不好,因为见到了这幅绘画,一种很美的感觉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了。这就是一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思想的体现,它不再受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情感的随意波动与干扰;相反,能够通过审美意识来调整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与情感状态。审美地面对生活,审美地面对人生,就是强调用审美心态来面对生活与人生,调节人的心态、精神状态,也就是调节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初级的审美意识让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美、享受到美;综合审美意识让我们把生活与人生调整成审美化的生活与人生。

需要注意的第三点是:审美意识从初级发展到综合,是艺术审美的前提。因为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高度凝结。不仅艺术是人的精神发展到特定阶段以后形成的产物,而且艺术活动还为人类提供特殊的精神产品即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创造物,没有综合审美意识能力,要能够从艺术尤其是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享受,那是很困难的,至少是比较肤浅的。因此,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见证,是人类精神发展到较高程度的见证。也就是说,艺术审美其实就是人类自我意识、自觉精神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见证。

二、审美意识的形成

前文说艺术审美活动发生的一般条件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审美意识。那么,人的审美意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见解首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席勒所代表的“游戏说”,再一个就是达尔文、博克所代表的“本能说”,还有“巫术说”,以及“劳动说”等。

1.游戏说

游戏说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的。在今天,“游戏”概念的使用非常广泛,诸如政治游戏、恋爱游戏、网络游戏、普遍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游戏规则等。不过,这些游戏概念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也与席勒所提倡的审美游戏的自由本质不尽相同。

席勒是从哲学思辨角度提出的审美游戏问题。它体现了席勒思考问题时兼具诗人的浪漫气质与哲人的思辨作风的基本特点。比如他的诗《艺术家们》(1789)中写道:

人啊,你多美,你执着棕榈枝

屹立在本世纪的终点上,

你气宇轩昂,高贵自豪,

你资质聪颖,心胸宽广,

你是时代最成熟的儿子,

既温和严肃,又沉着刚毅,

理性使你自由,法则使你坚强,

你伟大,因为你温柔敦厚,

你富足,因为你满怀宝藏,

你是自然的主人,它甘心受你驱使,

自然在千万次斗争中锻炼了你的力量,

自然也在你的支配下摆脱了万古洪荒!

诗歌展示了一幅浪漫的画卷:诗人执着棕榈枝,却站在世纪末的终点上,又走到了理性的极点,让人沉思,让人冷静。这既定格了全诗的格调,也定格了席勒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

就游戏概念本身来说,它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涉及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问题,指向人的道德世界与政治自由。席勒把人的本性看做冲动。冲动包括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属于自然本性,它使人受到时间的约束,使人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缺少稳定性。比如人的欲望,有时强烈有时淡漠,有时存在有时没有。如读书、吃饭,人有时想它有时不想它,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甚至厌恶。感性冲动导致人的言行不稳定,有时甚至很卑俗、低贱,如平时一副正人君子相的劳动模范,竟然是强奸犯。至于理性冲动,它属于人的绝对存在,是维持人的本性在人的自身变化状态中依然坚定不移的力量。在感性冲动面前,人受到自然本性的强制,人可以不想改变,却不得不改变自己,如恋爱过程中情不自禁的越轨行为,就是自然本性强制的结果。在理性冲动面前,人受到道德法则的强制,克制自己内心的自然冲动与欲望。比如在恋爱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却也不敢摸一下对方的手,更不敢亲吻对方,这就是道德理智约束的结果。在席勒看来,这两种冲动都会导致人的不自由,带来内心的痛苦。而人类生活中到处都充满这样的痛苦与矛盾。怎么办?席勒主张用“游戏冲动”来协调这种矛盾使人格趋向自由和完美。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人的审美意识是人在面对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这种审美意识(游戏冲动)的根本任务是调节人性中的矛盾与痛苦,引导人走向自由与完美的人格。因此,席勒的游戏说虽然是基于社会学意图提出的理论,然而对于理解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作用,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本能说

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生来就具有的。如吃奶的行为就是本能,不需要学习就会。达尔文从生物学角度指出了审美发生的基础,他认为,人与动物一样都存在一种审美本能。比如对鲜艳的颜色的感觉,都会产生愉快;对某些声音,都产生愉快。正是这样的审美本能,导致人类发展出了丰富的审美活动形式与复杂的审美能力。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人有两种情人本能、情欲:一种是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种是维持种族生命的本能,如生殖繁衍后代的本能。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会产生崇高感,维持种族生命的本能会导致美感。为什么?因为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情欲,总是在个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活跃起来。威胁的来源是各种危险、痛苦,并引起恐惧的情绪。当然这种威胁不能是那种危及生命安全的实际毁灭力量,它的危险程度太大,超出了缓和的余地,不可能转到能够解除危险并引起愉快的程度上来。只有当威胁存在,又不实际地毁灭生命,这样的威胁才会引起痛感,引发崇高。压力就是个体生命的威胁。无视压力,就会懒惰。压力太大,超出生命承受的极限,就毁掉了生命。适当的压力可以产生危机意识,刺激人的生命活力,崇高感才会由此实现。

至于维持种族生命的本能与情欲,具体涉及异性间的性欲,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欲望、群居而不是独处的欲望。这何以产生美感?博克认为,当动物选择异性对象时,并不靠美感,但是,人可以把一般生理欲望同社会观念相结合,提高人的性欲品质,即复合的性欲,也就是提升到“爱”。爱的对象总有美的特点。人喜欢异性,却不是动物式的只喜欢单纯的异性,而是喜欢有某种特殊性质的异性,如健壮、潇洒、文静、恬静等品质。人的爱是有选择的,社会也把这种爱的选择,形成一种共同的规范。如希腊时代把健美当做女性的首要标准,甚至禁止丑女、残疾人结婚、生子。现代社会提倡三代以内直系、旁系血亲关系不能通婚。这些在动物界并不是普遍的原则。博克因此认为人的性欲本能与美感相关,审美意识就源于这种人的本能、性欲。

3.巫术说

把人的审美意识与巫术活动相结合,古已有之。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古代巫师与艺术家的活动特点相似。柏拉图就说艺术灵感的获得同“迷狂”似的体验相关。在古代,巫术活动曾经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化的体现。但促成人们把审美与巫术密切联系的,还是20世纪西方人类学家泰勒与弗雷泽的理论所给予的启发。因为他们并不研究审美问题,他们讨论的是原始巫术活动的起源与特点。他们认为,在巫术活动中,人类再现了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的形象、自然形象(祈雨、祈晴),并以图画、偶像、假面或者模仿性的舞蹈行为来表现。这类行为被泰勒与弗雷泽称作“交感巫术”。交感巫术包括两种情形:一个“模拟巫术”,就是巫师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其内在的原理被泰勒称作“同类相生”、“果必同因”(相似律)。就是说,一个类似的事物、现象可以产生同类的事物与现象;如果能够提供一个事物与现象,则所需要的那个类似的事物与现象也必然出现。交感巫术的另一个情形就是“接触巫术”,泰勒认为其思想基础在于“接触律”、“感染律”,意思是说,物体相互接触后,在这种接触实际中断以后,还会继续远距离地相互作用,引起双方相互施加影响。比如巫术活动中所讲的“鬼魂附体”,其原理就在“接触律”,即人受到鬼魂的接触、感染后,虽然鬼魂离开了,但鬼魂还会对人施加实际的影响。巫师会通过相应的接触巫术活动,如施用舞蹈行为、咒语,请鬼魂离开,让人从鬼魂附体的病态中恢复过来。

无论是相似律,还是接触律,都是原始宗教信念的体现,并没有得到科学的经验验证。但正是这种信念,导致了模仿巫术与接触巫术活动。后来,卢卡契认为,人类早期的艺术就源于原始巫术活动。托马斯·门罗明确而系统地认为,艺术与审美就是早期人类的巫术与宗教活动的工具,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是通过艺术与审美方式来实现的。泰勒与弗雷泽的“巫术说”,通过卢卡契、托马斯·门罗的解释与发挥,得以同艺术和审美结合到一起,使得“巫术说”成了解释艺术与审美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

4.劳动说

在中国美学界,更加受到重视的是,认为人类的艺术与审美起源于人的劳动。劳动说的代表人物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他是针对俄国学者毕歇尔的观点所作的发挥。毕歇尔认为,劳动、音乐、诗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三位一体的构成。其中的劳动是基本的成分,而音乐与诗是从属的内容。普列汉诺夫由此进一步发挥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原始人类的心理本性导致在劳动中形成了相关的审美趣味、审美概念。如狩猎者用野兽的皮、牙齿来装饰自己;渔猎民族用鱼来装饰自己;农业民族用农植物装扮自己。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本性潜藏着审美意识与审美要求,只有在劳动生产中,它才变成现实的审美活动。因而,特定的劳动方式会形成特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观念,也进而形成特定的艺术。一切艺术与审美都属于符合那个生产劳动方式的类型。而且人类审美能力是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这种变化与提高,与生产劳动水平相关。生产技术提高了,人欣赏音乐的能力也会提高。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讨论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条件,必然涉及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时间因素,二是自然基础,三是社会基础。这三个因素涉及审美意识发生的历史与逻辑位置。比如,时间因素涉及人的审美意识发生,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然基础则涉及人的审美意识与人的自然生理条件的关系,至于社会基础则涉及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能否离开社会大环境。应该说,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对这三个基本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了理解这三个基本因素对人的审美意识发生的具体影响,理论家们提出了若干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包括思辨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为什么要使用思辨方法?因为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进行经验考证的,如在人类历史上,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审美意识?估计永远也说不准确。因为审美意识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时间、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理解审美意识的发生,离不开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方法。至于实证研究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具体方式:(1)考古学方法。就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文化遗物进行分析研究,推断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与特点。(2)人类学方法。就是借助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来探讨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发生状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研究现存的原始部落、原始民族的文化艺术与审美特点,揭示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状况。人们假定这些文明不够开化、没有开化的原始民族、原始部落的文化艺术与审美特点,是与人类早期发展状况相似的。但这个假定可能没有道理,甚至包含有种族歧视的可能性。(3)儿童心理学方法。就是依据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儿童的审美心理特征,借以推断古代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状况。恩格斯曾经说个体的成长史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这启发我们,弄清儿童的审美意识的成长过程与特点,可以比照理解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