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1.12.1 第一节 纠结:孤立还是参战

第一节 纠结:孤立还是参战

国父华盛顿卸任时,眼中饱含泪花地提醒美国人,不要理欧洲那帮傻小子,如果他们窝里斗,我们千万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有一个词对美利坚的影响超过了两百年,那就是中立。

进入17世纪以来,欧洲就是世界的绝对中心,在中心的舞台上发生争夺男一号的战争也是在所难免的。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沙俄,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台,你争我斗夺三百年,英国占据优势,但不足以让群雄敬仰,化干戈为玉帛。

自俾斯麦俘获拿破仑三世后,欧洲已经四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了。爱好和平的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欧洲再也不会发生大战了,但一个塞尔维亚愤青学生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于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最先卷进去,7月30日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3日,向俄国盟友法国宣战。4日,德国入侵中立国比利时,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各种纠结,各种算不清的罗圈宣战,但美国老百姓不必纠结,因为他们的国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都保持中立,远在大西洋彼岸那场天翻地覆的战争,似乎跟他们毫无关系。《纽约时报》宣称欧洲重新回到了那种整天游荡在森林里,互相血腥屠杀的原始部落阶段了,所以美国绝不会参与这场野蛮战争。

威尔逊总统在战争爆发后立即宣布美国保持中立,他说欧洲的战争与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美国会跟交战的各方都进行贸易往来,想要多少枪炮,我这里都有。

这样不痛不痒地卖了两年子弹、枪炮和运尸袋,大西洋对岸已经杀得红了眼,法国的一些要塞都里三层外三层被刨了好几次,这一切似乎还跟美国没有任何关系,美国人关注的只有一个,我们自己要大选了,是选民主党的威尔逊呢,还是选民主党的威尔逊呢,当然还是选民主党的威尔逊了,因为他让我们置身于硝烟之外,他是一个好人。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看好共和党的休斯,但后来大家发现,有一个人支持休斯,那就是他们最敬爱的硬汉西奥多·罗斯福,而依照罗斯福的性格,无疑会发表煽情的演讲,然后率军直接横渡大西洋,揍德国人。

受此影响,休斯影响力悄然上升,选举日那晚,他上床睡觉前甚至认为明天他将被告知是下一任总统。但当晚的计票结果确认威尔逊获得了胜利,两党的票数相当接近,以至共和党在两周内没有接受这一结果。

经此一劫,威尔逊也认识到,虽然美国的老百姓并不希望战争,但煽动战争的人却还能得到与他相当的选票,这么细细一想就觉得太可怕了,他知道自己也该为有可能到来的事情先提前准备一下了,至少心理上要准备一下。

德国一开始也满足了威尔逊,许诺不会在不经警告的前提下袭击美国船只,但后来海上因被英国人封锁而实在憋得相当难受,于是转而宣布将利用潜艇击沉任何从英国海岸附近驶出的船只,甚至包括与协约国贸易的中立国家。

威尔逊说,你明说好了,这分明就是说我嘛,于是美国立即抗议德国违背国际法的无限制潜艇战。德国皇帝威廉却并不领情:你小子有种的话,那就来好了,你会得到报应的。

损人最高莫过于此,威尔逊立即宣布美国与德国断交,嗯,是的,断交了,但不要激动,不是宣战,威尔逊还没做好准备。

听听美国老百姓的歌声就知道了,当时美国最流行的歌曲叫《我养儿不是为了让他去当兵》,美国人太不爱国了,想当年我们淮海战役中,有一首歌谣被老百姓这样争相传唱: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光躲着谴责是完全不行的,德国在一点点挑战威尔逊和美国人的承受神经。

一开始,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域击沉一艘英国船只,受害者中有一位是美国公民,美国人就开始唧唧喳喳上了。几个星期后,一艘美国油船在英国舰船和德国潜艇之间的战斗中受伤,美国人就开始愤怒了。没多久,有一艘英国客船路西塔尼亚号被德国舰艇击沉,船上1200人死亡,其中有129个美国人。美国震惊了,威尔逊总统警告说,你给我放老实点,不然我就宣战了。德国当时已经有点吃不消,虽然他们没把美国放在眼里,但在节骨眼上,少一个对手总是好的,于是他们低头了,跟美国道歉,并承诺下不为例。

想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德国的舰艇无限制地扫射,美国的船只无限制地运输,怎么可能不被击沉呢?美国人,你跟战争是脱不开了。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收到一封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美国开始拿这个大做文章,威尔逊发飙了,他呼吁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当温文尔雅的威尔逊总统快速步入会议室时,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全体起立,为之鼓掌,有些哭点低的还激动地落泪。

img32

美国的征兵海报

4月6日,国会批准了总统对德开战的宣言。

协约国一方欢呼雀跃,说你们只需要开过五十万军队来就行了,德国人已经不堪一击了。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美军人哪能这么不识趣,潘兴将军带着第一批美国兵先过去,然后陆陆续续,一直到战争结束,超过二百万美国小伙子越过大西洋参战,成为改变“一战”走向的一支决定性力量。

美利坚在战争上融入了世界。

这次战争后,世界将逐渐听令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