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1.2.3 第三节 十三块乐土

第三节 十三块乐土

13块殖民地的移民,享有的权利比在英国本土时还要多。在马里兰,最晚从1650年开始,所有自由民就都拥有了投票权;在北卡罗来纳,如果你拥有50英亩土地,你就自动获得了选举权,不过要想获得被选举权,则需要500英亩。而在欧洲,拥有50英亩土地的都是社会下层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参与选举。这种普遍的权利甚至遭到了精英分子的抱怨,马里兰的总督经常抱怨被选为法官或县治安官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连不会写字的人都有被选举权,这叫三千英里外的母国民众该作何想呢。

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也比母国更接近中产社会,到1720年,北美殖民地有12万余人,其中最上层的官吏和最下层的黑奴只占少数,商人、作坊主、农场主和种植园主占了多数,而卖身求地的白人契约奴几年后即摇身一变,获得自由的同时还拥有了数十英亩土地,获得选举权,变成中产的一分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是最稳定、最有活力的社会,他们为维护自己适当而不断增长的私产,可以不惜拼命,而独立战争的主力,也就来自这些中产阶级。

1689年,英国刚刚驱逐了暴君詹姆士二世,北美的殖民地宾夕法尼亚已出现了一群颇具实力的社会精英,逐渐控制了本地的政治实权,中产政治和精英政治玩得尤其熟练,叫自称绅士的英国人都自叹不如。

论有钱,北美殖民地虽然不能跟母国相比,但也是后起之秀,不可小视。到1750年,费城已经成了整个大英帝国中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1752年,巴尔的摩还只有25幢房子,200个人,不出20年,已经成了美国第四大城市,傲慢的法国贵族夏多布里昂也承认:进入巴尔的摩,就像“驶入了一座公园”。

论宗教自由,那英伦三岛绝对会自愧不如。除了宗教乐土罗德岛,马里兰也通过了宗教方面的《宽容法案》,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信教,这里成了母国英格兰宗教信仰不自由时移民的首选,之前马里兰人口增长很慢,到1660年才突破2500人,还不如中国一个大规模的村子,但接下来的20年却增长了两万人。

言论自由权利,美国也早早确立。1734年,美国尚未独立,《纽约周报》的一个编辑因猛烈攻击殖民地政府而被逮捕入狱,但他奋力反抗,经过上诉,次年被判无罪,这是美国真正确立新闻自由传统的开始。

实际上,殖民地真的要感谢英国,英国对本土民众的宗教控制相对更严,对殖民地的异教徒则宽容得几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不合常理的偏袒之下,北美殖民地获得了绝佳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在资源和财富上与英国不相上下,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在宽松有序的环境下,殖民地自治不断强化,北美社会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立运动是这种英国的宽容和溺爱发展到极致的结果,而宣告美国脱离英国自立的《独立宣言》,其主要思想也来自英国思想家洛克。

英国有的,北美基本都有;北美有的,英国却未必有。北美土地更广阔、政治更自由、宗教更宽容,潜力更巨大。而且,虽然北美的主要移民是英国人,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点。看看美式英语吧,“大草原”一词来自法语,“大牧场”来自西班牙语,“老板”来自荷兰语,至于“帐篷”和“臭鼬”,则来自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语言。融合了的东西,总是更有活力吧。

img6

英属北美的13块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