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绚丽多彩的宇宙——天文学与高新技术
1.7.1 1.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

1.天人合一的中华哲学

古代中国人研究宇宙与自然,注重整体规律,并且常把天人联系对应起来,这些古老的具体认识并非与今天的科学一致等同,但就其哲学思想而言,仍不失其光辉的一面,有的甚至具有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极普遍的,如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将心喻为阳中之太阳,肺比作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分别对应夏、秋、冬、春。《三五历记》中一开头就讲“天地浑沌如鸡子”、“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把天地喻为有生命的东西。其实,就今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确实有天人合一的事实,比如组成人体的物质氢、氮就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而碳、氧、铁等则是在恒星演化阶段形成的,人体中的这些物质是与宇宙中的物质同龄的。此外,人的生、运、返与宇宙、天体的生、运、返也有相似的地方,如在旋臂星系中,许多恒星诞生,也有许多死亡、消失,美国有位中子星学者在计算机中规定了一个生与死的游戏法则,按照这个生死的法则在电脑里模拟了一个旋臂星系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著名宇宙学家林德提出自复制宇宙学理论,把宇宙看成一颗巨大的树,时空不断生长,就像新生的树枝一样,天体、宇宙都类似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生、运、返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确有相同的地方,对于宇宙及万物的产生,中华哲学更具有精辟的见解,道家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著名的英国科学家霍金就十分折服道家的这一观点,他创立的从无到有的量子理论,可以用这一光辉的哲学思想加以概括,我们在后面还要重点阐明“三生万物”的真正意义。

老子云:“无执故无失”。孔子云:“无可无不可”。中国人使用筷子,就是这种思想的绝妙体现,筷子切不如刀,戳不如叉,即“无执”,又“无可”;然而,刀只能切,叉只能戳,筷子则既能切,又能戳,还能夹、挑,几乎无所不能,即“无失”,又“无不可”,对于无的认识是中国哲学的一大根本。无乃万有的源泉,“察察者有所不见,恢恢者有所不容”《新语》,有和实,再高大、复杂都览之易尽,质之阙疑,只有无和虚,才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没有穷竭之时。这种对无与虚的哲学认识与今天的宇宙科学及粒子物理几乎同一得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