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经过多年艰苦的学习和奋斗,度过了漫长而苦涩的中学时代,终于迎来了生命中自由的曙光,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象牙塔。在这里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学习压力没有以前那么大,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也不再那么严苛,校园生活相对开放和自由,加上自身性生理的成熟和情感的需求,恋爱成为了大学生最主要的需求之一;然而由于自身心理和情感的不成熟,恋爱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一、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生理的成熟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处于18~22岁之间,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即性萌发到成熟的时期,不仅生殖系统发育成熟,而且大脑中的性控制中枢与情绪中枢也正逐步成熟。这个时期大学生性本能欲求对恋爱具有强大的助力,异性之间很容易相互吸引,产生好奇、好感、亲近的心理需要,进而引发恋爱的冲动。
生理因素一方面推动着大学生寻求恋爱的目标和对象,另一方面,生理发育的个体差异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压力和挫折。例如,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引起的外形缺憾,引发对身体形象、性器官发育的不满,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性教育的缺失,很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对自己正常的性需求和性生理现象感到羞耻,并常常压抑自责,这些压抑的性冲动会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会表现出焦虑、强迫、恐惧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恋爱的外在条件,对恋爱心理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大都坐落在大城市里,这里文化开放、交往自由、气息浪漫,没有家长的约束、没有教师的监控。很多初离家乡的学生突然来到这样一种自由浪漫的环境,看到周围那么多成双成对的恋人,一时间难以自己,很快就会被周围的浪漫气息所感染,于是不由自主地萌发了寻求恋爱对象的念头;同时由于当代通讯工具和网络的发达,各种各样的交友平台和交流方式层出不穷,大大增加了异性认识、了解和交往的机会;另外,大学校园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学生组织,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和特长,增加异性之间相互接触、相互认识、相互倾慕的机会。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恋爱的核心和关键。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认知为大学生恋爱开辟了理性的道路,大学教育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大大解放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原有的保守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青年人,他们向往自由恋爱、憧憬美好爱情、实践异性交往。
情感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几乎从未离家独自生活,多数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在情感上尚未成熟,面临与家人、幼时伙伴和中学同学的分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离焦虑,这种情感上的分离焦虑,令他们感到孤独无依,心情不安,这会促使他们主动寻求异性的关怀,以满足情感缺失的需要。
意志方面,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九零后的大学生,自我观念较强,相比以前大学生在道德和超我方面较弱。他们追求自我、寻求满足;他们更多追求自我兴趣的实现,而少意志努力和自我克制;他们做事自由而少约束,对行为后果也能较坦然接受。所以,他们做起事情来显得自由有余而克制不足,恋爱也不再困难,失恋也不再过于痛苦。一切看起来都是自然而然发展,自然而然结束。
二、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过程
(一)亲密关系建立的一般过程
恋爱是指男女双方培养感情、发展爱情的过程。一般来讲,爱情的产生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经过好感、爱慕和相爱等阶段。图4-3描述了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
在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按人际间彼此吸引的程度,可以分为A、B、C、D、E
图4-3 亲密关系发展示意图
五个阶段,从互不相识,到开始注意,然后开始接触,再到建立友谊,最后发展到亲密关系,即恋爱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亲密关系中双方相互依恋程度增加,分享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深,出现性的需求。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过程
1.萌发恋爱念头,形成理想的恋爱对象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性的成熟和情感需求,非常容易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心。在大学自由浪漫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很快萌发了恋爱的念头,于是在异性面前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和言行,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博得对方的好感和青睐。生活中,他们开始对恋爱的话题敏感和关注,并进一步通过书籍、影视等途径了解恋爱,恋爱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和关注的热点话题。每个人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爱慕的对象的模式,包括外貌、气质、兴趣、价值观等,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固,爱情观尚未成熟,所以理想对象的形象也会随着交往异性的类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现实中确定恋爱对象
理想的恋爱对象一旦形成,大学生便开始在生活中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寻求爱的对象。由于大学生活的丰富性,交往机会和展示舞台较多,如果内心恋爱对象的形象比较清晰,就比较容易在生活中遇到合适的恋爱对象;相反,如果头脑中的理想恋爱对象形象比较模糊,或者超出实际情况,就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伴侣。
3.激情热恋阶段
大学生在确定了恋爱对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接触,感情会迅速升温,进入难舍难分的激情热恋阶段。处于热恋阶段的大学生的理性和视野会瞬间狭窄,恋爱的双方眼中只有对方,须臾不可分离,一切事情似乎都要退居其次,置之脑后。而且,这一阶段会产生彻底拥有对方的念头,性的需求和满足也会萌生,进而发生性行为。由于大学生的感情经历比较少,理性能力发展不足,这个时候很容易被狂热的激情所席卷,而不考虑其他。
4.冲突与适应阶段
大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激情和热恋之后,情感会逐渐降温,思念也不再像热恋阶段那么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会慢慢出现一些冲突和摩擦。此时激情褪去,理性重新回到生活中,现实中客观的两个人就活生生摆在两个人的面前,怎样去适应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对方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两个如此不同的人如何共同面临未来的生活,这时候这些客观的问题都会摆在一对严肃的恋人面前。如果两个人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即使是激情褪去依然相爱,两个人就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度过这段冲突和矛盾期,让自己的爱情进入更加平稳更加成熟的阶段,两个人也会在这种爱情中成长。相反,激情褪去之后,有些大学生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失往往会暴露无遗,他们无法客观理性地面对与自己不同的另外一个人,或者像孩子般地紧紧依附着对方,或者冷酷无情地抛弃对方,或者自己内心矛盾冲突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共同生活,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就很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破碎。
5.感情平稳发展和逐渐成熟阶段
如果大学生能够顺利通过矛盾冲突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适,相互适应,他们的爱情便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爱情中的双方一起度过了激情包围的热恋阶段和矛盾冲突的调适阶段,曾经的波澜汹涌如今已渐渐褪去,剩下就是平静的海面,波澜不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亲密关系,像朋友、像亲人、像恋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恋爱双方在这种爱情中一起规划未来的生活,双方在稳定的关系里逐步成长。
三、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
(一)恋爱过程的浪漫性
当代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而且他们生活在远离世事纷扰的校园象牙塔里,他们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具有更多的梦幻色彩,他们大多以自己从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概括出来的理想爱情,去勾画自己的理想的伴侣,强调理想、志趣、品质、性格等精神层面和气质、容貌等外在条件,而对承担实际生活困难的能力、责任等条件则重视不足。这是当代大学生恋爱难以经受考验、容易变动的主要原因。
(二)恋爱关系的易变性
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加上正处于青春萌动期,因此,他们的恋爱大多是冲动型的,往往通过短暂交往就确定恋爱关系。而在恋爱过程中,恋爱的浪漫性使他们大多数人不善于处理恋爱中的纠葛,把任何的矛盾、摩擦都与感情联系起来考虑,不顾及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而情感波动较大,分分合合,变化无常。而为了恋爱而恋爱的情况使这种易变性更加突出。许多大学生只想在大学期间体验爱情的滋味,至于恋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如何,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中断恋爱。现在流行的一些不健康的恋爱观念,如“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也对此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恋爱对象的多元性
所谓恋爱对象的多元性,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双方或一方同时与恋爱对象以外的异性进行交往,并且对这些异性都具有超越一般友谊的心理倾向性,即潜在地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恋爱对象加以考虑,只是暂时未公开化。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比较广泛,在没有对爱情作出最终选择之前,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交往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爱情。这是对爱情的慎重态度,无可厚非,它与事实上的多角恋爱不同。但是,这种多元性特征存在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恋爱目的不明确的状况。而且,其中也不乏由这种心理倾向的多元性走向多角恋爱的事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恋爱动机的突击性
这种突击的特点在刚进大学和即将毕业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大学新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还不强,面对陌生的学习和环境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而且,防范意识较强,课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他们没有父母、同学和朋友可以依靠,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寻求心理安慰,最好的办法就是谈恋爱。这一时期,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或者迫于环境的压力,盲目从众的突击恋爱类型最多。临近毕业时,是大学生突击恋爱的又一个高峰期。经过几年大学生活的磨炼,多数学生意识到,大学是择偶的最佳环境。一方面,校园生活相对丰富,各种社团活动很多,便于扩大交往。而且,同为大学生,素质相当,选择范围大,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往单纯,以感情为主,了解也较全面、深入,这样的恋情会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而出了校门,生活圈子主要集中在单位,认识的人有限,选择余地很小,而且恋爱中功利色彩相对增强。因此,许多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前找到终身伴侣。
四、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来,当代大学生恋爱趋势是好的,他们有美好的爱情观念,但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具体如下:
(一)追求高层次的恋情,但有庸俗化倾向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在选择未来配偶时,女大学生首先注重人品、个人素质;男大学生首先注重性格和长相。在选择恋人时,女学生喜欢的是阳光帅气、风趣幽默和关怀体贴的男孩;男生喜欢的是温柔体贴、时髦靓丽和活泼大方的女孩。一般强调彼此间志趣相投,懂感情,相貌好,有理想信念。重视两性交往中的精神生活,追求情感上的默契与微妙性,都忽视对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有85%的学生为了事业而选择放弃爱情。理想与现实最终将如何结合是相当复杂的,这是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作出的选择。但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毕业找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很沉重的问题,因此,功利性恋爱——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找对象,便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腐败现象耳濡目染,社会上、校园内的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受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某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逐渐转变为功利型,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的感官刺激、肉体需要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就是与有钱有权势的人谈恋爱。
(二)恋爱动机不纯,重过程轻结果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31%的人谈恋爱是因为寂寞空虚,31%的人是由于一时感情冲动,9%的人为了寻求娱乐消遣的感觉,19%的人认为心理和生理成熟了,仅9%的人为了爱情。由此可见,大部分当代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当代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
很多大学生只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着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现在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三)蔑视传统贞操观念
据调查,大学生中有将近百分三十的学生有过性行为。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爱情,性是可以理解的”,当代大学生在性行为和“情人问题”上持较宽容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保持贞操,应该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甚至有的学生不再把性行为看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而是顺着内心的冲动,不加以克制,引发怀孕等负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当对方提出性的要求时,如果一方拒绝性的要求就会导致恋爱的中止,这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有的大学生把性作为维持爱情的筹码,有的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甘当别人的“二奶”和“地下情人”。
(四)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43.6%的大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49.6%认为“同等重要”,只有6.8%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自己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更多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想入非非,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干脆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五)对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失恋在所难免。调查发现:面对失恋,80%的人会坦然面对;8%的人伤心欲绝,但只好接受;6%的人选择报复;另外6%的人则死缠烂打决不放手。当代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极少,这样就产生了一批失恋大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恋爱经历,呈上升态势,感情挫折后出现一个时期的心理阴暗期是正常的,绝大多数大学生(80%以上)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情感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有的一蹶不振,沉沦自弃,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以至于悲观厌世;有的视对方如仇人,肆意诽谤,甚至作出极端行为伤害对方。因失恋而失志、失德者,虽属少数,但影响很大。
(六)“快餐式”恋爱
调查表明有85%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并且“快餐式”恋爱在大学校园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把恋爱当做“快餐”、视为游戏。许多当代大学生不是为了恋爱而恋爱,不是出于对异性的喜欢、欣赏而恋爱,而是因为孤单、寂寞而恋爱;不是从深层次的感情出发去恋爱,而是追求虚荣和表面上的东西;不是日久生情,而是先决定恋爱,再去笼络一个人。有的从认识到分手只有一个月时间。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谈情说爱,并非真心实意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而是满足自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找乐趣而已。
(七)恋爱观教育欠缺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在这一问题上自然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完全要求他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是极不现实的。他们在渴望爱情的同时,也同样渴望对这一问题有益的指导。然而在从性知识的获取途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性知识主要来自各种媒体,而来自家长和学校的性教育却极少。
(八)缺乏恋爱的公共卫生观
恋爱方式公开化,光明正大,洒脱热烈,不再搞“地下工作”,甚至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竟旁若无人,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有的竟搞多角恋爱。有的甚至在学生宿舍,学校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地发生性关系,实在令人咋舌。可见,加强恋爱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五、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健康的恋爱观
心理学家根据恋爱中对爱情的追求,把爱情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大类。健康的爱情表现在:
(1)不过分痴情、依赖,不要有过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2)能够尊重对方,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本性成长和表现,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了他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3)有给予爱的能力,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以对方的快乐为快乐,以对方的幸福为幸福,而非一味索取,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
(4)爱情中的双方是独立的个性的结合,而非寄生的黏附和依赖。
(5)要有足够的责任感,责任就其真正意义来说,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责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在成熟的爱中,责任主要是指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
不健康的爱情则表现在:
(1)只追求美丽的外表,即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这种只看重外表的爱是肤浅的、被动的、性欲驱动的,并不是真正的爱。
(2)过分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一见钟情更多是一种性欲驱动下的爱情错觉,并不是真实爱情的发生,真实爱情的发生一定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倾慕的基础上,而非简单的被某种华丽的外表所欺骗的感觉冲动,所谓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
(3)过高地理想化恋爱的对象,将对方人格理想化为一种完美和神圣的化身。
(4)过于痴情和依赖,这是一种由于情感缺失的不安全依恋者在恋爱中的表现。
(5)过于功利化、现实化的恋爱,有些同学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过于强调对方的客观条件,对方家庭是不是有权力、财富等等,过于功利化和现实化的恋爱实际上淹没了真实的爱情,其结果往往是可悲的。
(二)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1)大学生应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所以,不要溺陷于过于虚幻和理想化的“琼瑶”式爱情。我们一方面需要爱情,另一方面更需要事业,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但是也不能偏废其一。
(2)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三)理解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爱的核心因素是责任。爱不只一个字,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付出,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个盟约。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除了责任和付出,正如弗洛姆所讲的,真正的爱,还包括给予、关心、尊重、了解等,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什么是真的爱,而非在激情的燃烧下盲目地恋爱。
(四)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人厌恶,伤害感情。
(2)恋爱行为要大方: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初次恋爱,在开始时常感到羞涩与紧张,随着交往的增加会逐渐自然与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使对方反感,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3)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4)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5)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五)培养恋爱的能力与责任
对于人格处于完善期的大学生来说,恋爱的过程也是发现爱的不足,培养爱的能力,完善自身人格的一个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从理性的、科学的、人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恋爱,从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恋爱过程中获得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爱的能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1)培养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作出判断,并作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2)培养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培养发展爱的能力和爱的责任: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它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爱的能力,才可能真正爱自己、爱别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体验真正的爱情给自己和爱人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人类文明中的哲学、宗教、文化中都蕴含着体现着高级的、广义的、不局限私己的爱的能力,比如哲学里儒家讲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宗教里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等,都是讲的超越了个人的私己之爱的大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即便是在个人的恋爱中,也要重视给予和责任,而不是建立在索取和依赖基础上的不成熟的爱,懂得真正的爱是一种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六)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大学生的恋爱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减轻痛苦。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对于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大学生阶段是人生有限生命过程中一段重要的历程。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七)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的性教育仍然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打破了性教育的禁区后,国家从立法和政策上对性教育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性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美好内涵。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面对着人生的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完成学业、培养综合素质、就业择业、异性交往、恋爱成家等等。因此,帮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性知识和性文化的学习,拥有健康的性意识和性道德,在人生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是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主要目标。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性心理发育已经成熟。他们随着大众媒介有关恋爱与性问题的渲染,以及自身生理反应的体验,大学生对恋爱问题、两性问题既敏感又好奇。但由于没有正规渠道的正确引导,学生容易由此产生各种困惑或心理障碍,其中包括恋爱困扰、失恋、单相思等恋爱心理障碍,也包括手淫、恋物癖、同性恋、窥阴癖、裸露癖等性心理障碍。这些都是因为长期缺乏性教育以及缺乏婚恋教育的结果。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的开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都做得不够,缺乏有效的行为指导,并且教育方法简单、内容陈旧、手段单一。大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医药卫生书、互联网等渠道,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引导。这是导致他们逾越神秘,盲目偷食“禁果”,甚至陷入迷惑、焦虑或冲动之中,漠视婚恋道德的重要原因。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恋爱观。
开设心理热线。现今社会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承受着各种压力,因此心理压力较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而生。大学生处于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心理由幼稚趋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不解决会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再者,大学生大多离家远涉他乡求学,身在异乡有诸多不适应。部分学生因环境的变化,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何解决他们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学校有必要给予重视。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并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多引进相应的人才,真正落到实处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