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从学习动机来看,有学习兴趣缺乏、偏科和厌学等问题;从学习态度来看,有粗心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学习意志品质来看,有学习坚持性差、耐挫折能力和自觉性差等问题;从学习方法来看,有阅读学习、作文写作、解题、合作学习等问题。有些问题之间相互交叉,如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问题表面是学习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所以,遇到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要仔细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找到自我,快乐学习。我们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学习疲劳和考试焦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习适应不良
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在与所处环境及相关人群相互交流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动作积极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时,仍能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水平;而心理适应能力差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状况时,则不知所措,特别是在面临新的环境时,长期无法适应。良好的适应能力是生存的基础。
(一)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表现
1.学习目标模糊及动力的缺失
对于多数高中生来说,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就是他们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高中生活过得紧张而充实。进入大学后,旧的目标已经达到而新的理想目标又未树立,因此缺少强大的动力。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下,对于“为了什么而学习”,“该学什么”等涉及人生价值的问题缺乏深刻思考。为就业而学习,似乎有些遥远;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学习,综合素质难以量化。对于这些概括性的、抽象性的、遥远的目标,其导向性明显降低,学习目标变得模糊,继而导致学习动机缺失,没有学习的动力,表现出学习散漫。
2.学习时间规划不合理
大学新生往往缺乏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这不利于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小学到高中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学生也习惯了被老师和家长安排,没有形成自己安排时间的习惯;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课程不多,晚自习、早自习也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得严格,没有了父母与老师的约束,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却不知怎么整体统筹,想到什么做什么,只是凭感觉,很难把握大学的教学规律和学习方法。有的大学新生在学习上不能够合理地分配精力,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授课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目前,中学的教学大都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另外,学生上课有指定的教材,课程门类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而大学的教学比中学的教学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老师不会时刻监督你学习。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不知从何学起,不知怎么去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困惑、迷茫和不知所措。大学每个专业都有几十门课程要学,有时甚至每学期都要学十门课程左右,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大学教师的讲课很少会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为了让学生学到最新的东西,在讲课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学科前沿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科前沿的东西有畏难情绪,难以适应而放弃。大学生上完课后,就很难见到老师,有的大学新生不能适应这一新特点,失去老师课下的监督,不知怎么去学习。
4.学习方法单一
学习方法单一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大学英语时,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敢于放声模仿英美人说话,要广泛阅读英文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而数学的学习方法则强调理解定义、定理,明白定理的证明过程,适当做练习题,强调更多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方法上,许多大学新生依然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记忆,忽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对学习内容认识较多,对自身学习策略的反省较少,偏重课堂学习,忽视课外学习。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是大学新生普遍的应试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勾画重点内容,学习的机械性比较突出。
(二)造成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通常并不是学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引起的。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习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生活,有很多的不适应。有些新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弱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时会产生一些失落、孤独和无助等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适当调整,就会打击新生的自信心,导致他们不敢面对困难,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之间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以及饮食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常会造成部分大学新生的不适应,由此可能导致同学间各种矛盾的产生。这种同学间的矛盾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
2.对自我评价不合理影响学习适应
大学新生自我评价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其心情,而且会影响大学新生的自信心,进而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考上大学的学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都是老师眼中优等生、学校的佼佼者,他们习惯了被家庭、学校、社会宠着,习惯了别人的掌声,自我感觉优越,有着很高的自我评价。但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来自各地的优等生、佼佼者,高中时代建立起来的那种优越感突然消失,甚至感觉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的才艺等很多方面都不如周围的同学,自己只是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一角色转变,会损坏大学新生的自尊心,产生自我认识障碍,对自我评价过低,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尤其是那些除了学习而无其他特长的大学新生,带着一种自卑的心理与人交往会拉远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影响其心情,最终影响其学习。
3.学习目标不清晰影响学习适应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所形成的认知环境导致了很多学生都将学习目标局限于上大学。莘莘学子在经过十多年的刻苦拼搏,终于实现了大学梦想,就意味着支撑他们刻苦学习的外在诱因消失,而吸引大学新生学习的新诱因还未出现,就会缺乏学习动力。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目标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短期逐渐变得长远,由此导致学习目标导向性变弱,激励性降低,进而导致学习动机减弱。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有些新生觉得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大学了,终于可以放松甚至放纵一下自己,进而削弱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时很难将自己的注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转移,造成学习上的诸多不适应。
4.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变化影响学习适应
大学课程知识专业性增强、难度加大,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内在联系不强,这些都会造成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的种种不适应。在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大学新生用以前所形成的认知图式来解读现在的课程内容,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感到学习困难。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的授课方式相比有很多差别,与中学时以灌输知识为主、按部就班进行教学不同的是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思维锻炼。中学的教学与大学的教学缺乏良好的衔接,这会使大学新生很不适应,这就要求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三)消除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对策
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新生教育引导工作,还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时间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认为,提高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大学新生从高中走向大学
要科学制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规划,对大学新生实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引导。通过专题讲座、课外辅导、观看电教片、印发学习资料、个别谈心、网络交流等途径和平台,帮助广大新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生”、“我到大学做什么”、“大学的学习”、“大学的生活”、“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与功能”等问题,积极引导大学新生从“高中生”成功走向“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的过渡与转变,为今后大学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大一新生应该树立好学习目标,以科学严谨、创新自主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2.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大学新生专业认同
专业思想教育包括“专业概况介绍”、“对专业的认识”、“专业认同”、“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前景”等多个维度的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的专业教育,例如专业介绍专题讲座、高年级的学生与新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印发专业建设资料、“教授走进新生课堂”等活动,让每个新生都树立“热爱专业、献身专业”的观念,强化“专业认同”,培养专业学习的信心,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准确把握专业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努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大学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3.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大学奋斗目标
做任何工作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明确人生目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大学新生入学以后,有没有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或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积极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每个大学新生明确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根本的载体,是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理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初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途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正确分析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的前提下,对个人职业能力与兴趣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途径,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更好地、更早地进行自我发展定位,明确前进的方向。也应重点强化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大学新生从一入学就开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深化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高校应以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为平台、以服务为保障,建立健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体系。
4.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新生对新环境的紧张情绪
大学新生进校后,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个别咨询、开展团体咨询等途径,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向班主任或学生干部了解情况等形式,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摸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针对性地开展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大学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更要在学习方面予以帮助和引导,如对大学新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进行专题教育,对大学新生如何利用学习时间、利用学习资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方面的专题指导,激发大学新生发展的主体需要和内部动机,使他们的学习充满动力和活力。
5.时间管理教育:学会管理时间是大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学新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比高中多得多,面对如此多的“空闲”时间,许多大学新生不知如何利用,陷入迷茫和空虚之中。要学会做时间预算,一个目标要怎样分配时间来完成,每一步骤要花多长时间,一天要做几件事,都要想清楚,对自己制定的计划要认真履行,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大学新生获得成功的保障;另一方面,给要做的事排序,平衡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协调管理好各方面所需要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大学新生在学习效果上做到事半功倍。
二、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两个方面:生理上的疲劳主要是大脑的疲劳,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等;心理上的疲劳则反映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慢、情绪躁动、忧虑等。
(一)“学习疲劳”的表现
1.课堂学习假投入,真疲劳
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表面上看,学生似乎也很投入,但课后一调查,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一概不知。
2.接受教育假有效,真疲劳
教师为了让犯错误的学生改正错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不少学生还是不能真正接受老师的教育,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二)“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
学习疲劳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学习疲劳的发生原因也可以从这样五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学习用脑时缺乏科学性
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就会引起大脑疲劳,造成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破坏良好的心理状态。脑力劳动要耗费能量,如果长期营养不足,缺乏足够的能量补充,就会造成脑功能下降。其中,学业负担重是学习疲劳的首要原因。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功利化教育引起的,造成学生视力下降、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甚至导致学生精神紧张、情绪失控、厌学,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人学而不厌。当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兴趣缺乏时,就会以消极、被动甚至恶劣的心态去对待学习活动,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会认为学习是最为枯燥、乏味的活动;当学习者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态度过于认真时,他就不注意劳逸结合和必要的休息,用脑过度,使大脑的神经功能的正常活动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心理疲劳、精神萎靡、智力下降、失眠疲惫等等。
3.学习者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
有些学生由于某些不正确的观念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长时间学习或复习同一门功课,做同一类型的试题,易导致疲劳的产生。由于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当集中学习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过长,就会使大脑神经细胞疲劳,从而产生一种保护性抑制。在抑制状态下,头脑缺乏应有的觉醒水平,昏昏沉沉。这显然不利于把知识系统化,不利于建立引起联想和回忆的多种线索,不利于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因此学习效率很低。
4.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观念,教学目标设置不当,没有注意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相异的心理需要,这会使学生心理过分紧张或懒散,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劳现象的发生。再加上教学语言枯燥、语音过低、语调刻板,态度冷漠缺乏热情,排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技巧的使用等,使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这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5.过度的作业负担和考查测验
作业和考查测验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目前,学生的作业并没有体现出精选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作业的量,特别是只检验“死记硬背”的背诵考试超过了学生心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勤奋、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大受影响,对学习产生畏惧、厌恶心理。
(三)对“学习疲劳”现象进行疏导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的心理卫生指导
常言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时,各学科系统安排,交叉进行,可以达到轮换休息的目的。良好的大脑机能是从事高效率学习的基础。若要维持大脑工作的高效率,发挥大脑巨大的学习潜力、就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虽延长了学习时间,但不至于学习疲劳,这就是科学用脑。合理作息、保证睡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学会调节大脑工作的节奏。比如,马克思在写作之余,经常进行数学运算,阅读文学作品或背诵诗歌。可见,交叉学习实质是一种休息,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近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门科学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学生把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变成自我的内在的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与反思。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树立正确的目标。过多的指责和惩罚会强化孩子的内疚和恐惧心理。教育的效果是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发生的,生命活动的天性是顺其本性则正常成长,逆之则相反。
3.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诸多心理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在组织教学时,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的人,一个有喜有恶,有胜有败,情感上会受到伤害,会产生恐惧,有信有疑,有容忍有偏见的人”看待。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融洽师生关系,尽力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地吸纳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掌握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结合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运用恰当的语言、口气、方式在轻松的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4.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如果把学好外语作为定位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则有许多事要做,可以定一些次目标和子目标。如每天要背10个单词,熟读课文,背诵典型句子,掌握语法,在学好外语教材的基础上阅读一些课外外语读物,进而掌握口语交流和写作技能。
三、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要注意适度,适度会使人活动积极、思维清晰;过度则使人活动受压抑。这种过度主要因为缺乏自信造成的,也会因为过去考试而造成的心理定势,这都是造成考试心理偏差的表现。考试是引起学生焦虑的最常见场景,但不能忽视日常的普遍性焦虑情绪的存在,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一)考试焦虑及其表现
焦虑是面对危险事件或不确定事件时人和动物的应激反应。焦虑可分为特质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也可分为常态焦虑和病态焦虑。病态焦虑与害怕失败有关。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是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还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二)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教师有意或无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考试焦虑。特殊的“考试焦虑”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引起。
1.客观因素
造成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一是考试本身。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越是重要的考试,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题目越难,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竞争程度越激烈,越容易引发考试焦虑。二是学生的学业期望。一般而言,学业期望越高的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越多,越看重学业成绩,因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那些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满足于六十分,一般不会产生考试焦虑;而当学业期望较低的学生面临学业失败时,也可能会激发其考试焦虑。三是知识掌握程度。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考试的难易是相对的,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推崇考前一周效应,平时学习不努力,临阵磨枪,匆忙上阵,面对考题,感到任务太难,便产生考试焦虑。四是考试压力的传递。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也会造成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将考研定为重要的人生目标,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制造紧张空气,使部分学生感到考研失败可耻,整天笼罩在失败的恐惧之中。
2.主观因素
造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个性气质特点。那些敏感、易焦虑、过于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考试焦虑。二是考试经验。大学生多数在中学时代都有考试成功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偶然的考试失败会加剧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将过去考试成功归于题目容易、运气好,而将大学的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紧张焦虑。三是知识掌握与复习准备。如果复习准备不足,对考试没把握,自然会产生考试焦虑。四是对考试外在价值的过分重视,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因而,大学生会对考试成绩看重,特别是学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恐惧考试失败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
(三)考试焦虑的调节
查明引起焦虑的原因,并对其焦虑程度进行评估,提供安全与舒适的就诊环境,如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对大学生的真诚关切,有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取得大学生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及有关指导,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适当药物治疗。
调整认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整体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大学生探讨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找出导致其考试焦虑的不合理观念,并与之进行辩论,用合理的观念取代不合理的观念。如用“我希望能考个好成绩”,代替“我必须要考个好成绩”。进一步评估其未满足的需要和期望,并分析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有无可能得到满足,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调整目标。
1.健康教育和有关指导,自我调节是一种极为有效而且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1)自信训练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消极。自信训练通过使考试焦虑患者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削弱考试焦虑。(2)放松训练。通过语言的暗示有次序地帮助患者放松。先平静而缓慢地呼吸,让患者感受到安静、放松;然后按照双脚—踝关节—膝关节—臀部—腹部—双手—手臂—双肩—脖子—下巴—额部—整个身体的顺序逐步放松,引导患者体会从下至上的放松。整个过程一般20分钟。(3)其他减压方法。规律性运动是解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一段20分钟的轻松散步,可以让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听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音乐有助于心理放松,平定紊乱的情绪;倾诉也是一种减压方法,可对知心朋友倾诉,或者记日记倾诉。
2.开展考前心理辅导
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对于过度紧张、严重怯场者,在考试前适当地用一点镇静药物,可以帮助降低心理紧张,但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吃药时间一定要合适。
3.正确认识考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正确评价自己,调整考试动机。考试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总结和检验,同时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发现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做好考前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准备迎考,将考试后果置之脑后,才能真正克服焦虑情绪。考试前做好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工作:精神准备既要调整好情绪,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更要重视科学用脑,不要开夜车;物质准备除了以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外,还要做好交通工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的准备。掌握考试的策略与技巧。正确运用考试方法和技巧有利于考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在考试中要沉着、灵活,如先浏览前后试题、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考后不对答案等,从而避免考试焦虑情绪的产生。培养优良个性、保持良好心态。凡事尽最大的努力,把注意力从担心失败转移到积极行动、争取成功上,并且百折不挠,不要把考试和个人能力、人生价值划等号。学会自立、自尊、自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考试焦虑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可逆的,可改变的。实践证明,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可以减轻、消除考试焦虑这种不良的状况。“既要会读书又要会考试”,只有弄清焦虑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焦虑产生的原因,掌握战胜考试焦虑的方法,树立健康正确的考试心理,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于“90后”的一代,他们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较高的情商,善于交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等形式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团队素质拓展、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等形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其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及早确立发展方向和人生坐标的能力。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学习的概念及学习的特点?
2.大学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3.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扰有哪些?该如何进行调适?
4.综合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的合理成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如何在学习中加以运用?
5.结合本章的学习内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课后补充
考试焦虑量表
指导语:下面是一组人们用来形容自己考试时心情的句子。请细读每一句话,并依你的情况作答。答案无正、误之分。也不必在任何一句话上花太多时间,只要答出你感到形容你平常感觉的答案即可。1=从未有,2=有时有,3=经常有,4=常常有。
1.我在考试中充满信心并感觉轻松。( )
2.我在考试中感到焦虑不安。( )
3.在考试中一想成绩就会影响我答卷。( )
4.我一参加重大考试就感到浑身发僵。( )
5.我在考试中想着自己能否毕业。( )
6.我越努力答卷,就越觉得头脑混乱。( )
7.在考试中担心成绩不好影响我集中精力答卷。( )
8.我一参加重大考试就坐立不安。( )
9.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仍感到考试很紧张。( )
10.我在取回试卷之前感到很紧张。( )
11.我在考试中感到非常紧张。( )
12.我希望考试不要这么烦人。( )
13.我一参加重大考试就紧张得肚子疼。( )
14.我一参加重大考试就感到自己要失败。( )
15.我在参加重大考试前感到很惶恐。( )
16.我在参加重大考试前感到很忧虑。( )
17.在考试中我担心考得不好会有什么结果。( )
18.我在参加重大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 )
19.考试之后,我竭力控制自己不去担心,但做不到。( )
20.我在考试中紧张得连本来知道的东西都忘了。( )
计分方法:受测者在四点评尺上对测题作答:1=从未有,2=有时有,3=经常有,4=常常有。因此,其最低得分为20分,最高得分为80分。通过多次运用建立的常模显示,得分为低于35分对考试镇定自若,考试焦虑偏低,36~50分中度焦虑,高于50分考试焦虑度偏高,重度焦虑。
MURDER策略
MURDER是六种策略的英文单词字母的缩写。由丹瑟洛(D.F.Dansereau)于1985年提出。该学习策略系统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组:一是基本策略系统,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操作,即直接作用于认知加工过程。该组策略主要包括领会与保持策略和提取与应用策略。二是支持策略系统,主要用于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体系,维持适当的学习心态。该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划与时间安排策略、专心管理策略、监控与诊断策略。
可以看到,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协同作用完成学习活动。在基本策略中,领会与保持策略主要用于信息的获得和储存;提取与应用策略主要用于信息的恢复和输出。这两组策略虽然在结构和程序上基本相同,但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领会与保持策略中,理解(understand,U)是指自动地分析所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回忆(recall,R)是指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或重新解释所学的内容;消化(digest,D)是指根据回忆结果来矫正错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扩展(expand,E)是指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对前面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加工,以求融会贯通;复查(review,R)是指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复习,并通过测验来加以考察。
在提取与应用策略中,理解(U)是只在某种具体的情景中,对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的理解,形成有关问题的条件、目标、性质等心理表征;回忆(R)是指回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要点;解释(D)是指具体详细的回忆和解释要点;扩展(E)是指把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复查(R)是指对问题解决的适当性进行检查和评价。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领会与保持策略和提取与应用策略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它的深入与提高。因此,丹瑟洛将前者称为第一级策略,后者称为第二级策略。
然而仅有基本策略还不足以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支持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策略,顾名思义,是对基本策略的支持,属于辅助性的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支持策略由三类策略构成:计划与时间安排策略、专心管理策略和监控与诊断策略。
计划与时间安排策略主要指确定学习的目标与进程。根据目标的大小、范围等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个目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大、中、小,远、中、近等一系列的目标。可以根据所设立的目标来安排学习进程,同时也可以根据学习进程适当地调整学习目标。
专心管理策略是支持策略的中心,包括心境设置与心境维持两种策略。心境设置(moodsetting,M)是指在学习之前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克服并减少消极的情绪。心境维持(moodmaintenance,M)是指在心境设置的基础上,使积极的情绪状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保持。监控与诊断策略和基本策略系统中的复查策略相似,但它主要是对整个学习策略系统的监控与诊断。
支持策略与基本策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决定了学习策略的有效执行及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支持策略与基本策略中的领会和保持策略共同构成了第一级策略,即第一级MURDER。支持策略与基本策略中的提取和应用策略共同构成了第二级MURER。
阅读策略
1.SQ3R法
一是浏览(Survey)——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浏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为仔细阅读做准备。
二是提问(Question)——把文章的标题及主要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在问题的提示下深入阅读。
三是阅读(Read)——根据问题提示阅读内容并寻找问题答案。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理解。
四是背诵(Recite)——经过上面的阅读过程,学习者已经理解了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现在学习者把课本合上,看看有多少课本内容已经能够记住,还有哪些没有能够透彻理解并记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工。
五是复习(Review)——阅读过的内容要在脑中长期保持,就必须复习。通过复习加深对阅读的巩固、理解,并建立有关内容之间的联系。
2.PQ4R法
一是预习(Preview)——快速浏览材料,对文章的主题和主要标题有一大致了解。
二是提问(Question)——针对阅读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为什么(Why)?怎么样(How)?
三是阅读(Read)——针对内容进行阅读,全面了解内容。
四是沉思(Reflect)——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包括把现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把课文中的细节和主要观念联系起来,对所学内容作些评论等。
五是背诵(Recite)。
六是复习(Review)。
3.OK5R
一是纵览(Overview)——相当于以上所述浏览。
二是提出关键点(Key idea)——即列出文章中主要的关键的内容,为下一环节的阅读做准备。
三是阅读(Read)。
四是摘录(Record)——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文章中主要的内容摘抄下来或在脑中重点加以阅读理解。
五是背诵(Recite)。
六是复习(Review)。
七是反思(Reflect)——对整个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有无理解、记住内容、阅读速度是否合适、有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改进等。这一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了阅读策略的核心。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