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中国电视
1.4.14 警惕:主持人选拔从审美走向审丑——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的对话

警惕:主持人选拔从审美走向审丑——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的对话

访谈缘由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教授目前是我国播音学领域唯一的博士生导师,他对当前主持人选拔从审美走向审丑忧心忡忡。那么,大师对主持人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人物介绍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所长。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等节目的播音员、编辑。

1963年调入北京广播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播音专业创始人之一,先后任播音系系主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特邀理事、中国播音学研究会顾问。曾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12月获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终身成就奖。

著有《朗读学》、《朗读美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情声和谐启蒙录》、《论播音艺术》、《语言传播文论》(1~3辑)及《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诗歌朗诵》;主编《中国播音学》、《中国播音大全》、《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创新经验

张颂教授向业界呼吁:主持人的选拔千万不能从审美走向审丑,千万不能用官能快感取代身心愉悦,千万不能把“普通话标准”当做“呆板苍白”的代名词,千万不能把“文化底蕴”看成“象牙之塔”的同义词,千万不能把南腔北调奉为“生动”的圭臬,千万不能将闲言碎语赞为“贴近”的范式。主持人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力,让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对话交流

肖 枭:张教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杨锦麟是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有位观众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来形容老杨:“老杨读报,吓我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形太胖,样子太老。”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形象,还是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观众到底喜欢老杨什么?凤凰卫视为什么敢用老杨来主持节目?

张 颂:凤凰卫视在传播范围和覆盖地域上,在传播策略和媒体定位上,都有其独特性。它是主流传播中的一种边缘化传播,虽然总的方向上与主流契合,如民族传统、热爱祖国、主张和平等,但很多内容是内地媒体所不应或不宜选取、不宜传播的。它的《有报天天读》是一档信息密集、有一定可听性的栏目。杨锦麟是一位资深的传播人士,文笔很好,而且倚马可待。虽然国语不准,体形较胖,但是,他热情、质朴,把观众吸引到传播的内容里去,做到了“不夸张、去粉饰”,实实在在,全神贯注,这是他极大的优点和特点。只要能够使传受双方“信息共享”,也就满足了观众的基本期待。特别是信息的采集和讲解的详略常常有其自身的范围与视角,注意了新奇和趣味,不同于泛泛而谈和夸夸其谈,这又符合了观众求异思维的收视心理,自然能得到好评。当然,如果他的有声语言更规范、更有美感,不但听得清楚,不觉吃力,而且听着舒服,讲究分寸,那就更上一层楼了。电视台起用什么人,各有选择,用人之后效果各异,但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既不应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也不应听风就是雨,频繁淘汰,更不应任人唯亲,冒天下之大不韪。凤凰卫视在敢于用人方面是有魄力的。

肖 枭:与内地大多数电视台相比,凤凰卫视是一个年轻的电视台,可它旗下知名主持人并不少,而且层出不穷。请问张教授,凤凰卫视选拔主持人的模式、培养模式以及评估模式与内地有什么不同?

张 颂:现在几乎没有选拔、使用、培养主持人的模式,评估模式也众说纷纭。每个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追求,每一任领导都有各自的主张和思路。2000年,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的徐光春同志,曾经提出“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要求,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标准。这其实是一种理想范式,那种最高层次,穷一生之力也难以达到。但对此的理解,几乎无法一致。

听说,凤凰卫视很注重“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哪个媒体会说自己不需要文化呢?关键是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如何才能真正表现出文化底蕴?不客气地说,他们不太注重有声语言,尤其忽视语言的表达。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主持人语言不够规范、表达比较随意的基本现状。除了窦文涛、陈鲁豫等少数几个曾经在内地电台电视台工作过的人之外,不是语音欠准、港台腔过浓,就是语速太快、吐字含混。因此,有些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因之而使信息耗损、丢失,做不到“认知共识”、“愉悦共鸣”不说,就连“信息共享”也达不到,真令人遗憾。播音员、主持人是靠有声语言进行创作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连话语的词语系列、内在含义都表达不出来,谈何“文化”?我们强调“语言功力”,就包括了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调检力、回馈力。无论哪一种能力都隐含着文化底蕴的支撑。即使是满腹文章,如果言不由衷,或者言不及义,又有什么用呢?尽管花大气力包装,大力使用经验丰富的播音主持人才,由于传播观念上的偏颇,也无法催生出有声语言的典范,无法做到高效、高质传播。一旦世界强势媒体进入我国,华语传媒以“怎样说”为竞争焦点,传播什么只是逻辑起点的时候,声情并茂、声画和谐、悦耳动听、赏心悦目的观众期待,又如何去适应和满足呢?

“名人”首先应该是“能人”,采访、编辑和播音主持,一专多能最好,可是播音主持的核心能力只能是“语言功力”,否则,同选拔、培养记者和编辑又有什么区别呢?播音主持还会有什么特殊性呢?当下,很关注偏才、怪才和奇才,不过,那是根据具体岗位的需要,而不是随意或刻意包装、塑造出来的。任何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得以走向实施。否则,只会迎合眼前,最好的结果也是昙花一现,即使得宠于一时,行之不远也会夭折的。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不能不因其语言功力的强弱而发挥出、显现出播音主持水平的高低。内地的播音员主持人,严格地遵守着“不得拍广告”等规定,他们的出名,几乎没有任何炒作,只能依靠具体节目的效应。即使如此,真正的众多的著名播音员、主持人也并不在别的电视台的“明星”之下。如果脱离节目内容、忽视语言功力,只是一味扩大宣传和炒作,那种名气,恐怕就属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肖 枭:如今,通过主办主持人大赛来选拔优秀主持人成了主渠道,这种选拔模式虽然公正、透明,是不是也有局限性?

张 颂:各种形式的比赛、竞技,都具有当下性、短暂性、偶然性、片面性,包括紧张度、失误率等非常态的明显征候。专家与大众的价值取向、判断尺度和打分宽严都存在差异,那结果就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了。而任何专业的成建制、具规模、按计划、有体系的培养,虽然也带有竞争性,但是,却遵循着相对科学的规律,体现着本专业长期探索和多重积淀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如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古人有云:“临事之选,仅取其才;而平日之选,在择其德”,大赛的一时风光,只能大体了解思维反应、知识积累、形象气质和语言功底,至于深层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容易及时觉察了,这些素质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可能认识清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之谓也。急功近利和心气浮躁的氛围中,会助长“一夜成名”的短视行为,于是近些年出现了“大赛专业户”,几乎场场必到,而且由于熟知了规则和程序,所以他们每每名列前茅。大赛确实具有观赏性、悬念性、知识性,是一项有益的电视传播形态,但总不能看做“唯一”或“最佳”的选拔播音员、主持人的模式。何况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参加甚至不愿参加的人们,就更难以显示其普遍性、典型性了。而避免人事关系的干扰,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底线,否则,所谓公平和透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肖 枭:国内大多数电视台选拔主持人都是先看形象气质,再看普通话是否标准,很少考查主持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等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导致主持人圈内美女如云,帅哥如云。年轻靓丽的面孔看起来挺赏心悦目,可好景不长,青春难再,许多主持人人到中年便面临着转岗转型,甚至下岗。导致这种局面,不知是电视人选拔偏好使然,还是观众的需求使然?

张 颂:目前,连“形象”、“普通话标准”都置之脑后了。对“应变”、“沟通”和“掌控现场”也很少顾及了。人们的眼光只落在“活泼”、“自然”上了。那些形象气质、思维反应、言谈举止、人文积淀都上不了档次的,也竟然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只是因为他们能够哗众取宠、胡聊乱侃、插科打诨、洋相百出。审美已经走向审丑,官能快感正在取代身心愉悦。制片人把“普通话标准”当做“呆板苍白”的代名词,把“文化底蕴”看成“象牙之塔”的同义语,却把南腔北调奉为“生动”的圭臬,把闲言碎语赞为“贴近”的范式。问题不在帅哥美女,而在于一句千金、语语中的。这是天赋才能和后天锤炼的结合,可以这样说,30岁以前,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幼年时期”,30岁以后,才进入成熟期,并且随着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趋于完善,很多人可以播音主持到七八十岁。电视屏幕中,应该呈现老、中、青相结合的丰富形象。越老越具有深刻内涵和熟练技能,越会具有权威性、风格美。单纯重外形、重噱头,既是对观众的侮弄,也是对文化的嘲讽。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日益增强和提升,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迎合与媚俗,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电视的引导功能存在于时时处处,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观众“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接受过程中,电视人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历史使命。

肖 枭: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观众喜欢的主持人,他(她)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张 颂:我认为,大众传播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受众需求的复杂化,个体审美的多维化,给播音员、主持人的多层次、多样式、多特色、多风格,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往往使他们不知所措。其实,从本岗、本职考虑,万变不离其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是根本;“语言功力——以播为主,一专多能,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是核心;镜头前、话筒前的“经验性”、“适应性”、“感悟性”、“创新性”,是终生追求。不要因为“成为杂家”、“成为专家”的说法而东奔西突,陷于忙乱之中。信息时代要想样样精通,是做不到的。要把见多识广和术业专攻结合起来,要把自身条件和节目定位融通起来。不但能够储备尽可能多方面的才能,而且能够强化、美化节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淡化、弱化节目所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努力体现时代精神,时刻充满人文关怀,就值得肯定,值得赞赏。我想,大家在磨练中,在压力下,奋发图强,定能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成为合格的、观众喜欢的主持人的。

肖 枭:国内节目主持人虽然众多,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并不多,主持人怎样才能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

张 颂:风格并非自封的、吹捧的,而是经过刻苦而勤奋地“炼狱”,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风格必须“自成一格”,不能模仿,不能猎奇。风格是在共性基础上的艺术个性的典型表现,是在社会个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这一个”的特殊显现。风格蕴涵着独特的生活经验、独特的主观感受、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方式。由于现在存在的误解,以为任何人都有自然人的个体特点,所以推导出每一个主持人就天然地具有风格特征。没有认识到风格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凝聚,也没有付出应有的心血,就想一蹴而就。这是天真的看法,很难走向实践的升华。

肖 枭:近年来,主持人串屏现象非常严重,对于频道、栏目以及主持人自身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张 颂:主持人串屏现象,应该具体分析。有的是为了张扬自我,仅凭自己的“名气”就去包打天下;有的是栏目需要明星支撑,以扩大影响,提高收视率;有的是希望改变自身固有的形象,从另一个侧面诠释自己的才华……这种情况,当然是弊多利少。但是,也有的主持人从个人保有的“专”与“能”的结合点上,看到了新的提升起点,谋求更快的发展和实现自我的超越,以便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这种情况,一般说来,有利于主持人的成熟。即使固定在某个栏目中,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可能达到别人无可比拟的境地,成为栏目的灵魂和品牌。如果主管一味追求“新面孔”,实施“乱点鸳鸯谱”,那样,不但毁了主持人,也会毁了栏目。

肖 枭:东方卫视开播以后,中央电视台有好几位名嘴离开央视投怀东方卫视,随之而来的是主持人流动的加速。您作为一名学者,如何看待这种流动?

张 颂: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形势下,人才竞争加剧,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一棵树上吊死人”的现象,越来越少见;“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一方面,用人部门应该想方设法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使关键人才、重要人才“留住身、留住心”,使他们不忍离去,并且能够求贤若渴,甚至如文王“泽及朽骨”,如燕昭“重金购骨”;另一方面,作为人才,首先应该知恩图报,不轻言离职高就,不见利忘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只有遇到无力回天、忍辱负重的尴尬局面,再图出路。熟悉一个地方和单位,适应一种氛围和语境,并不是短时间所能奏效的,“热土难离”呀!可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毕竟掌握在自己手里。面临“离心离德”的际遇,又怎能委曲求全?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体制、培养、使用和待遇上,加大改革力度,使我们的人才观、成才观形成良性循环,给优秀人才以用武之地,并为他们开辟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新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国家需要栋梁,事业需要骨干,广播电视需要能人,播音主持更需要佼佼者,关键是温暖的光、肥沃的土、足够的水和辛勤园丁的科学管理。

肖 枭:在电视台,主持人属于最难管理的群体之一。电视台用什么方式和办法来管理主持人最为有效?

张 颂:我们的管理,长期以来习惯于“结果主义”管理方式。只是在出了问题后才“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原因。其实,我们早就应该实施“原因主义”的管理方式了。主持人分散在各个节目,不易集中;上班时间不一致,经常外出;担负的任务五花八门,工作的要求各有特点。大多是“名人”,秉性不同,脾气各异,甚至业务观点和价值取向都难以规范、协调。但这都是表面现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拣起芝麻,丢了西瓜。我认为,管理主持人群体,要从体制、建制、编制、机制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体制上,坚持大胆改革。如成立播音主持管理中心(部、组),把广播和电视的主持人统一使用,直接归台里领导,不能再由各部口、各节目组分头管理,一定要集中起来,派得力的业务台长亲自挂帅。建制上,播音主持管理中心(部、组),应该同新闻、专题(社教)、经济等部口平行,不宜附属于哪个中心(部、组)。编制上,必须建立梯队,原则上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在现岗播音主持,三分之一深入社会采访报道,三分之一去学习深造。根据各台情况,定期或分别轮换。因为这个专业的人员难于发现、难于培养、难于成才、难于提高,要珍惜他们,绝对不应轻易让他们下岗转岗、轻易被淘汰。机制上,要强化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善于发现优势与不足,善于启发自重、自强,关心他们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生活情况,要加强在岗的业务学习和研讨,鼓励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同时,建立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奖惩条例,认真开展经常性的评优、评先进的活动。如果形成了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无私奉献的向心力和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和谐局面,即使出现个别落伍者,那也不会变成一盘散沙。对于主持人瞬息万变的心理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是重中之重,需要“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见微知著的过硬功夫。这,谈何容易!

以上所说,都是一孔之见,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不吝赐教。

肖 枭:谢谢张教授。

〔采访时间: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