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中国电视
1.4.7 制播分离:想说爱你不容易——与电广传媒副总经理、远景东方董事长刘沙白的对话

制播分离:想说爱你不容易——与电广传媒副总经理、远景东方董事长刘沙白的对话

访谈缘由

制播分离在业界喊了好多年,有人甚至把它看做是推动中国电视改革的一副良药,可是制播分离在国内还只是零打碎敲,散兵游勇,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这是什么原因?

人物介绍

刘沙白,高级记者。

1984年进入湖南电视台工作,历任专题部副主任、制片人,社教中心第一副主任,湖南电视台生活频道总监,湖南电视台副总编辑,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多年来,创作采编了200余部(集)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多次获得中国电视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还先后发表了50余万字的专业论文。1997年获“全国百佳记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称号。

主要代表作品:《回首潇湘》、《血壮军魂》、《老屋》、《故园轶事》、《大地丰碑》、《鲁爹的故事》、《故乡的情话》等。著有《夜泊潇湘》等。

创新经验

制播分离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气候,主要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一是有关部门摇摆不定,对制播分离说法不一,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植政策。在西方许多国家,有专门的政策规定,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要有百分之几十来自社会制作公司。电视节目实现社会化生产目前在我国还很难。

二是资金限制。电视节目生产本身就是高投入高产出,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就很难支撑、很难形成规模,社会制作公司很难获得社会资金的参与,尤其是外资的参与,外资进入电视节目制作有很高的门槛、很多的限制。

三是播出平台的限制。社会制作公司没有平台作后盾,很难生存,内容为王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在国内,仍是平台为王、网络为王。

对话交流

肖 枭:刘总,由于远景东方在北京办公,集团内的员工对远景东方的营运情况不甚了解,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刘沙白:远景东方2000年9月在北京成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财经节目生产商和节目提供商之一,拥有覆盖全国近百家电视台(200个电视频道)的播出网络和营销系统。节目制作能力达每年800小时,平均每天达两个多小时,这在社会制作公司当中数一数二。在中国电视界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2001年到2002年是公司的投入期,2003年遭遇了“非典”,半年不能做节目,公司的正常运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04年开始好转,2005年基本扭亏为盈,但由于受整个股市低迷的影响,公司的营运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肖 枭:经过几年的营运,《财富中国》已从单一的财经类节目,变成一个财经系列节目。这一系列的节目是否能支撑起远景东方公司的发展?

刘沙白:《财富中国》是国内最为典型的制播分离栏目,独立核算,独立运作。目前由五大板块组成,分别是《证券在线》、《财富无限》、《新财富周刊》、《财富大家》以及《财富早七点》,目前这五档节目已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很少有金融机构不知道《财富中国》的。由于它的认识度高,赢得了海尔、中国网通、招商银行的芳心,这三大品牌企业与远景东方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在中国,社会制作公司光靠节目制作很难生存,很难赚钱,远景东方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尝试用活动打造品牌,比如举办“财富中国论坛”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我认为财经节目靠收视率是很难赢利的,它靠的是品牌影响力,而品牌的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肖 枭:从2001年起,《财富中国》连续三年位居全国财经节目排行榜前列,它目前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刘沙白:《财富中国》目前有两大竞争对手:一是中央台二套,二是上海文广集团的《第一财经》。因为《财富中国》与中央二套的财经节目在内容和视角上有互补性,二套的节目以关注宏观政策为主,《财富中国》是以服务市场、服务投资者为主,所以没有形成正面交锋。上海的《第一财经》是后起之秀,来势不错,节目做得好,但受到区域性的限制,一时很难开拓全国性市场,因此我们的市场份额暂时领先。

肖 枭:近几年来,股市一直低迷,最近才冲破1400点,这种低迷使财经类栏目不被大家看好,您认为财经类节目前景如何?

刘沙白: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离不开强大的资本市场,而强大的资本市场离不开财经媒体的支持,这是《财富中国》一直在坚守的一个理由;另外,未来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嗅到了财经类节目的春天。

肖 枭:虽然财经类栏目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社会制作公司很难靠单一的节目制作赢利,远景东方今后的出路何在?

刘沙白:远景东方的成立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未来的出路仍将是通过资本运作提升它的市场价值,我们正在寻找与资本的再一次重新组合。

肖 枭:在新一轮的资本运作中,远景东方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

刘沙白:在中国,大多数社会制作公司做的都是娱乐和服务内容,而以财富节目为制作内容的社会制作公司少之又少,有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这些年在财经节目领域的打拼和积累本身就是稀有资源。做财经节目,对制作团队专业素质有一定要求,不是一般的制作公司所能超越的,这就是我们的市场价值。

肖 枭:制播分离在业界喊了好多年,有人甚至把它看做是推动中国电视改革的一副良药,可是制播分离在国内还只是零打碎敲,散兵游勇,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这是什么原因?

刘沙白:制播分离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气候,主要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一是有关部门摇摆不定,对制播分离说法不一,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但西方许多国家有专门的政策规定,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要有百分之几十来自社会制作公司。所以目前电视节目在我国实现社会化生产还很难。二是资金限制。社会制作公司很难获得社会资金的参与,尤其是外资的参与,因为外资进入电视节目制作有很高的门槛、很多的限制。但电视节目生产本身就是高投入高产出,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很难形成规模。三是播出平台的限制。社会制作公司没有平台作后盾,很难生存,内容为王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在国内,仍是平台为王、网络为王。社会制作公司大多没有稳定的播出平台,没有稳定的平台作为保证是很难支撑的。

肖 枭:您刚才讲的政策、资金、平台是大的宏观方面,但社会制作公司的具体生存环境怎么样?

刘沙白:在国内,电视剧社会化生产程度较高,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而在栏目生产方面,市场化程度太低,既没有交易规则,也没有交易渠道,既没有定价准则,也没有节目评估机制。现在电视台的生产能力远比制作公司大得多,制作公司的节目只能是给电视台拾遗补缺,即便有了一块地盘也很难进入好的时段,所以很难有较好的广告回报,更谈不上有市场效应。

肖 枭:刘总,听了您以上的分析,我感觉制播分离的前景不容乐观。不知道我这一判断正确与否?

刘沙白:我个人认为制播分离在目前甚至今后三五年的前景都不容乐观,但是事物发展总有一个大的方向,制播分离肯定是电视产业今后的方向。我国目前有2000多个电视频道,2005年中国电视媒体播出量达到1100多万小时,而只有200多万小时的节目可供播出,电视节目的缺口巨大,重播率高,市场的巨大需求必将推进制播分离的改革。此外,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要经历社会化生产的阶段。社会化生产是行业进步的标志,而行业垄断是不可能持久的。

肖 枭:刘总,您既做过频道总监,又做过制作公司老总,坐在这两个不同的职位上,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刘沙白:做频道总监的时候有吃皇粮的感觉,到制作公司任老总有自谋出路的意味。两个职位虽然都是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但感受完全不一样。

首先是面对的压力不一样,频道总监政治责任比较大,宣传上、导向上千万不能出事;制作公司的老总经济责任比较重大,利润指标压得你从年头到年尾不能有任何松懈。二是成本意识不一样,在频道做总监讲创收多一点,讲利润少一点;到制作公司以后,利润的概念越来越重,算账越来越精,做事首先想到的是投入产出,要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现金流,要保证公司的利润,亏本的买卖不做,没有产出的投入不投,我是学中文的,到远景东方以后,就成了“账房先生”。三是角色意识不一样,在频道做总监,是“老子”,是买方,因为人家都要来找你卖片子,是人家求你;在制作公司做老总,是做“孙子”,是卖方,你要去求人家买你的片子,你就得放下架子,敢于做“孙子”,服务好你的客户。我在电视台干了20年,是电视台培养了我,现在进入产业这块领域,虽然比我当初想象的要艰难许多,但也不后悔,我想在我的电视生涯中多做一些新的尝试,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也是一种积累,结果并不重要。当然,谁都期望成功,但谁也不敢保证绝对会成功,开荒的人不一定就是收获的人,关键是你做的事对未来是有意义的。方向是对的,就值得去做。

肖 枭:谢谢!

〔采访时间:2006年5月〕

img25

图片说明:作者(左)与凯希·派伦教授(右)在长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