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禧全传
1.8.5 5.真相弗晰,悲情命运时代使然

5.真相弗晰,悲情命运时代使然

慈禧,是晚清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女性,她身上的传奇和谜案,构成了她独特的个性人生。她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镜头会是什么!

她是大清朝的执政者,却从未自称过皇帝;她是同治帝的母亲,却从未对同治帝展现出温柔的一面。她是慈禧,她是老佛爷,她是大清国的第一位女执政者。

在颐和园的德和园里,保存有一幅画像,是华士·胡博为慈禧画的。画中的慈禧坐靠在硬木座椅上,神态安详,眼神平和。这幅画画完之后,慈禧非常满意,连连夸奖华士·胡博,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但是,慈禧不知道的是,华士·胡博还有另一幅画像,画的也是她。

1906年,华士·胡博在巴黎画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这一幅画像中的慈禧完全没有德和园那幅油画中所具有的慈祥温和的面孔;相反,画中的慈禧是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眉目之间,全是凌锐之气,严肃的神情,好像要看透人的内心。

在这幅画展出时,曾有报刊评价这幅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淫威”。

历史记载,华士·胡博在光绪三十一年经伍廷芳的邀请来到中国,他在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旁为慈禧画像。他在这里先将慈禧肖像的小样画出,随后完成了整个作品,获得酬劳之后,他就离开了中国。三年之后,慈禧去世,华士·胡博再也没见过慈禧太后。

这说明,这两幅画描绘的都是光绪三十一年的慈禧,因为面孔的不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各种各样的说法纷至沓来。其实,这两张不同的画像,恰恰表现出了慈禧的两种性格。

慈禧的和善是不多见的,那只是她在对待天下苍生时才有的表情,她要做出怜惜子民的姿态,而和善的面目,就是她性格的一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都是对这个世界感受。

慈禧平时的面目就是第二幅画的形象。

慈禧的秉性中,刚毅是一大特点。纵观慈禧一生的作为,强势的刚毅让慈禧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顶峰:初选秀女时,其他人都羞涩垂首,只有慈禧敢于与咸丰帝对视,也因此给咸丰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皇太后感叹慈禧的福相;这种刚毅还引领着慈禧向皇帝邀宠,成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宠妃;与八位赞襄大臣争权的时候,慈禧没有退缩,反而积极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自垂帘听政之后,慈禧当仁不让地把持朝政,执掌了四十八年的朝政大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慈禧只有把自己变得多面化,才能够顺利地解决朝廷内外的事务。

刚毅之外的慈禧,生性无常,和暴兼具。“性极无恒,今日爱是人,翌日则恨之如毒。”这是慈禧性格的真实写照。慈安暴毙,珍妃之死,都与慈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表面上对人和善,但是内心里对待自己的利益十分重视,一旦发现有人威胁到她的利益,她一定会运用一些手段来铲除掉;又或者,如果有人对她有不敬的行为,她也一定会加以报复。慈安和珍妃这两人的去世,一直是个千古谜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有一点很明显,她们都挑战了慈禧的权威,所以,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实,这样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翻开历史的典籍,无论是正史野史,或者奇闻轶事,历朝历代的权力斗争,无不以残酷的手段进行。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他们即使是明君,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手段;还有那些与慈禧一样是女儿身的太后,吕后、武后等制造出的“人彘”、下毒等等骇人听闻故事。相比之下,慈禧采用的手段也许不甚高明,但是,她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权力而下手。

对于慈禧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问题。也许,对于慈禧这样一个女人,分析她的人生,要从很多方面来看。

慈禧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她最大的喜悦就是取得胜利。入宫选秀,是她的胜利;生下皇子成为皇妃,是她的胜利;垂帘听政,是她的胜利;扶植幼帝傀儡,是她的胜利。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她下定决心去做,并且还要立志取得胜利,这就是她的一生。只是,即使有如此多的胜利,她的一生也处处显现着悲情:幼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些生命里她能够依靠的男人,都先后去世了,以至于她不得不靠着自己的能力撑起一片天地,为自己的命运做一道又一道选择题。她的悲情,在于命运之门设定了让她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所有的苦痛和无常,所以她不得不自己一个人扛起了所有的重任。

时代赋予了慈禧刚毅强势的个性,后宫中的争风吃醋,皇室中的争权夺利,这一切都让她不得不努力去抗争。她本来只是一个普通女子,她身上的个性和秉性也不过代表着那个时代普遍的心态,但是,她所处的背景不同,所以她做出的决定也变得不同。

慈禧只是一个凡人,纵然她手中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但是她没有办法得知自己的命运终结会在何时。她明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更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论她如何强势,如何刚毅,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喜欢小便宜喜欢赞美喜欢奉承的女人,她的眼界可以宽到看见风云变幻的莫测,也可以窄到只能看见颐和园中一道美丽的屏风。有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在慈禧结束逃难,坐火车回京城时,她下车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李莲英检查所有的行李物品,并且亲自检验了清单。

这一件事情,可以完全地表现出慈禧的性格。那种持家女人的行为,在慈禧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会持家的女人,都是牢牢地看住自己家的钱财和粮食,绝不容许别人染指。慈禧的表现,就像是那个会持家的精明女人,她看守着自己的权力和财宝,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去践踏、去觊觎。在她的眼里,只有她苦心经营下的紫禁城,离开这个范围,她的眼中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慈禧的眼界范围,狭小而广阔。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慈禧,最终她也没有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大清国的命运,因为她没有看见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心,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那座精心打造的皇宫,感叹它的富丽堂皇,却没有看见修建皇宫背后的巨资和民怨。

大清朝造就了一个慈禧,也毁掉了一个慈禧。

一个朝代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清朝的没落时期造就了慈禧烜赫一时的辉煌。但也正是这种没落,让慈禧黯然离世,她想要拯救这个王朝,但是最终却被这个没落的王朝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