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禧全传
1.6.2 2.分歧加深,戊戌变法帝后反目

2.分歧加深,戊戌变法帝后反目

一场甲午之战,让清廷颜面扫地,损失巨大。但是慈禧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觉得是自己高瞻远瞩,避免了战火蔓延,解救清廷于水火之中。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消息传遍了世界。在中国,华夏儿女无不痛心疾首,炎黄子孙无不义愤填膺。朝廷中的议事,矛头也都指向了李鸿章,说他是洋人媚颜屈膝的奴才,偏偏在清廷中耀武扬威;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直言不讳地上书:“大约稍有心肝之人,皆必不肯为之;稍有知识之人,皆必能见及之,而不谓渥蒙国恩,深悉时务之李鸿章竟悍然不顾,莫然罔觉。行人之所不肯行之事,出人之所不忍出之言……恐宋臣秦桧、明臣仇鸾之好,尚未至此也!”这样丧权辱国的签约,人人唾弃,一时之间,朝廷上下掀起了反对条约的浪潮,这其中要数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呼声最为强烈。光绪帝素来倚重自己的老师,又因为忍辱签订协议,心中本来就很不痛快,当即下定决心变法图强,挽回倾颓的国势。翁同龢又找了朝中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士,如侍郎张荫恒、徐致靖,御史宋伯鲁、杨深秀,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向皇帝讲求新政,常常上奏说些练兵、兴学、筑路等措施,希望能够鼓舞光绪帝大胆改革。光绪帝听了,就想要试试新政的推行。

但是有创新就会有压制,以李鸿藻为代表的守旧派也不甘示弱,带着那些阁老重臣如礼亲王世铎,军机大臣徐桐、荣禄,甘肃提督董福祥等人,坚决压制新政,与翁同龢一派互成对立面。李鸿藻害怕扳不倒新政党,就暗中贿赂李莲英,将这些事情全部汇报给慈禧太后。

因为中日战争,慈禧太后一肚子愤怒无处发泄,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光绪帝,她命令这些守旧臣子,朝堂之上皇帝与臣子们的对话,无论大小一律上奏。同时,她又命令光绪帝将荣禄启用,光绪帝只好依命行事,将荣禄授予协办大学士。

荣禄是慈禧的宠臣,擢升官职实属正常,只是这刚毅又是何许人也?

刚毅也是一个卑鄙龌龊的满族官员,他靠着投机钻营的手段,做到了刑部尚书的官职。据说,慈禧六旬万寿的时候,各地官员为了讨好慈禧,都挖空心思地向慈禧献上珍奇的宝贝。这个刚毅也想要借此机会,让慈禧太后注意自己,如果呈送那些金银如意,虽然贵重,但是实在不算稀罕物件。想来想去,刚毅命令部下打制了一套十二面的铁花屏风,呈送到慈禧居住的颐和园中,并且他还暗中买通了总管李莲英,托付他将这一套屏风放置在慈禧经常走动的小道旁。这一天,慈禧出行散步,远远地就看见了道边的铁花屏风,只见这一套物件雕刻精美,工艺精湛,美轮美奂。慈禧看着满心欢喜,就问李莲英这道屏风是谁呈献的。李莲英回答是刚毅的孝心。慈禧喜笑颜开,记住了这个有“孝心”的官员。不久,她又命令光绪帝将其擢升为刑部尚书。

这天,慈禧趁着光绪帝请安的机会,询问光绪帝:“皇儿最近在忙些什么?”光绪帝老实地回答:“儿臣在忙着新政变法之事!挽救国家危亡,不就是一个合格的君王要做的事情吗?”慈禧看着光绪帝,别有深意地说:“新法并非不可以实行,只是不要违背了祖宗法度,不要折损咱们满洲八旗子弟的权势,一定要酌情办理!”光绪帝连连答应。等到光绪帝要起身拜别,慈禧又对光绪帝说:“现在朝中最可靠的大臣,除了荣禄之外,就是刚毅最为靠谱了。那个翁同龢是绝对不可以亲近的,他自诩通读史书,就目中无人,十分轻狂。一旦让他得势,恐怕将来咱大清社稷不得安宁!”光绪帝虽然嘴上答应着,心里十分不以为然,但是他还得遵从慈禧的旨意,将荣禄擢升为大学士、刚毅提拔为协办大学士。

正恰逢俄国沙皇加冕仪式,慈禧太后派遣李鸿章出使俄国表示庆贺。李鸿章到了俄国之后,请求联合抗击日本,沙皇拿出一纸条约,大意是将东北方圆几千公里的土地割给俄国,还要清廷为之代修铁路、代兴矿务等事,并且沙皇宣称只要清廷肯照办,那么就出兵帮助清廷。李鸿章看了看条约,觉得这是在帮助朝廷拉拢人心,当下满口应承,签下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几日之后,李鸿章派人将条约送回朝廷钤印御宝。

等到光绪看到这张协议时,不禁怒从中来,大骂李鸿章是混账东西,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奏报慈禧时,慈禧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光绪帝生气地对慈禧说:“东北是祖先发迹的宝地,怎么能随便就拱手送人呢?”慈禧冷冷地看着光绪帝说:“现在你想起祖宗法制了?当年与日本一战,割了辽东半岛给日本,多亏俄国使臣相助,才能索要回半岛!如今人家只是修条铁路,租借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你就抬出祖宗法制,成何体统?”这几句话,说得光绪帝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只好钤印了御宝,与俄国交换了条约。

这一连串屈辱的刺激,让光绪帝想要更加奋进有为,将来可以扬眉吐气。这一次事件,也在士大夫一族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发起人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祖父康赞修,祖父教他学习儒学,这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少年时期读了不少关于经世致用的经典文章,当时清廷的腐朽已经日益严重,看着国势倾颓,康有为决定用自己的学问为国家做些什么。光绪十年,康有为到京城参加顺天乡试,但是没有考中。这年九月份,他提笔写就“上清帝第一书”,痛陈国家危难将要灭亡的实情,这其中还提到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光绪十五年,康有为在京城创办了万木草堂,广收学生,聚众讲学,大张旗鼓地宣传变法,还写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在京城中很有影响,深受有志之士的敬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康有为正在参加会试,他听闻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之后,立刻联合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结合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痛陈民族将要危亡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变法可以拯救民族的主张。这场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一时之间,引起全国轰动。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深深地打动了光绪帝,他仿佛在黑暗中看见了一丝光芒,这位以救亡图强为己任的皇帝,终于在彷徨之中找到了一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他立刻宣召康有为进宫面谈,因为他迫切想要找一个人谈谈心,谈一谈他对于变法的真实想法。面谈之后,光绪帝更加欣赏这个执着变法创新的康有为了。因为这次的会试,康有为中了进士,所以光绪帝任命他为工部主事。此后,康有为又向光绪帝几次上书,从政治、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变法方案。比如,在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他说:“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一主张,在光绪帝看来十分新奇,虽然他不确定什么是宪法,但是他明白,如果这条新政可以实行下去,那么自己就不用被慈禧太后压制,治国方略也可以天下共计了。除此之外,康有为还提出了废八股、开民智等关于文化教育的主张,这些都让光绪帝觉得切实可行。于是,一场变法维新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衙门内,康有为重用了那些积极支持变法的大臣,如梁启超、谭嗣同、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张荫恒等人。八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了《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这些都是围绕着变法展开的;接下来,上海、天津等地都创办了以变法为内容的报刊以及学会组织,在康有为等仁人志士的宣传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也逐渐形成。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全国各地的学会、学堂和报刊展馆达到了三百多个。

光绪二十二年,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趁机强占胶州湾,俄国进占旅顺大连,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列强们瓜分中国的意图极其明显。这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激愤,维新运动的理论开始走向了实践的道路,而康有为等人也开始为变法拟定了各项法规法律,以便颁布施行。

维新变法,不仅局限于康有为等人,朝廷之中,支持者也不在少数,比如恭亲王奕,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等等,所以平时慈禧太后问起皇帝的作为,众人也都加以掩护,为光绪帝开脱。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开始。新政也从此开始: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唯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唯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内]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

方今各国交通,使才为当务之急。着各直省督抚于平日所知品学端正、通达时务、不染刁气者,无论官职大小,酌保数员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带领引见,以备朝廷任使。

“明定国是诏”颁布以后,光绪帝又陆续颁布谕旨,宣布变法内容:政治方面,允许官民直接上书言事;其次是裁汰冗员,取消了清廷中重叠的机构,比如通政司、鸿胪寺、大理寺等各个衙门,一同归并到内阁、礼、兵、刑各部中去,将各省不办理运务的粮道和盐道都撤销归并给藩司巡守道兼理。经济方面,设立工农商总局、设立路矿总局、修筑铁路。军事方面,操练士兵,将兵器改为洋枪洋炮、添设海军、筹造洋式轮船等。文化教育方面,办学堂学校、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等等。

这一次维新变法,光绪帝踌躇满志,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颁布了一百多道政令,他以为,变法之后,天下就能太平,国家就能安定;他以为,实行了新政,真正的亲政可以马上实现。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热火朝天地展开新政的时候,一双冷冰冰的眼睛,正在注视着他……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的一根救命稻草,只是他没有想到慈禧在他背后操纵了一切。早在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就与朝中的守旧党联合在一起,只是当时秘而不宣,没有几个人知道。当时的局势,慈禧把它完全掌握在手里,就像是一台戏,当光绪帝在舞台上表现的时候,总导演慈禧挥了挥手,停掉了这场政治的“闹剧”。她走上舞台,导演起另一场荒唐的戏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