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禧全传
1.3.5 5.打破常规,重用汉臣险棋制胜

5.打破常规,重用汉臣险棋制胜

同治元年,适逢三年一次对官员进行考核的“京察”和“大计”。

“京察”是承袭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按规定六年进行一次,直到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年。“守”指的是操守,分为平、廉、贪三类;“政”是指政务,分勤、平、怠三类;“才”是指才干,分为长、平、短三类;“年”指的是年龄,分为青、中、老。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位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经过考核,被列入“不谨”和“无为”者,革职处分;属“浮躁”、“才弱”者降级;“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大计”也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清沿其制。规定三年进行一次,每逢寅、巳、申、亥年,由县、州、府、道、藩、臬等层层考查所属官员,申报督、抚审核其事状后,造册送吏部覆核。对于才、守均优者称为“卓异”,经引见,也就是即朝见皇帝后得加一级回任候升。劣者劾以“八法”(后改为“六法”),其处分与京官同。不入举劾者称为平等。

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的官员都是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总督、巡抚等各方面的官吏大员,都要先自陈政务得失,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两种制度的实施,目的就在于惩劣奖优,让各级官员都能时时恪尽职守,效忠朝廷。但是,正因为这两种制度涉及到官员的奖罚,所以行贿受贿、营私舞弊的事情时有发生,各官员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是,慈禧太后却认为这次的官员考核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格外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一次考核,那些老弱或者不称职的官员,都可以一并淘汰;同时,那些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的腐败行为,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制止,以达到警示官场、振作吏治的作用。

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慈禧太后决定,亲自掌控这次考核的奖罚大权,议政王奕从旁提供考查的依据,两宫太后分别面见各级官员,依据他们的政绩,给予公正的评价。

为此,慈禧太后还专门下了一道谕旨,表明此次考核的原则:凭借官声、政绩来选取官员。成绩突出的官员,给予破格提拔;庸碌无为、衰朽不堪的官员,不论“年以逾岁”还是“将尽休龄”,都勒令其退休。这一番规定,就是为了选拔出年富力强、进取专研的官员,让他们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命令一下,朝野震惊。他们知道慈禧太后决心已定,那就是谁也改变不了事情了,这一次的京察恐怕是要动真格的了。不过,这也让一些忠臣和有识之士看到了大清朝的希望。没过几天,各地的密奏就像雪花一样飞向京城:各个级别的官员都有要事奏报,比如,有人参劾直隶顺天府治蒋大镛收受贿赂,把持专权;大兴县知县白维贪劣不良,积案滥押;永清县知县王锡琦加征苛派,贪酷害民,等等。慈禧看了这些奏折十分震怒,她命令大学士周祖培前往各地核实情况。一经查实,就地法办,决不姑息。

经过这番官员考核,慈禧除掉了不少贪官污吏,官场风气得到肃清,可随着大批官吏的下台,面对太平军的步步紧逼,大清王朝更是无人可用、无官可使了。

内忧外患,一日不除,慈禧太后的统治就一日不得安宁。她环视左右,那些满族官员不是妄自尊大,就是昏庸无能,必须想办法扭转这一局面。当时在朝廷中,倒有不少可用的汉族官员,但清朝一直以来,都是重满轻汉,文官的主要职位都是由满人担任,汉人所任职位较低且处于次要位置。更何况,武官一职,汉人连边都沾不上。

可是到了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整个朝廷都乱了,前去清剿的清军接连不断地打败仗。为了剿匪,咸丰的宠臣肃顺最先带头,启用了部分汉臣,而且很有成效。肃顺在掌权期间,还提拔了不少汉人,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对于他们的奏章,肃顺总是随到随批,从不拖延。在镇压太平军的这段日子,清廷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些汉人,特别是曾国藩的湘军。湘军势力日益壮大,仅仅几年之间,就成为东南半壁江山的支柱,变为朝廷平叛的最强大的力量。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首领,也就成了汉人将士和文武大臣的领袖。

慈禧对肃顺有很多不满,因为热河行宫中肃顺的所作所为令她万分恼火,所以一回北京就除掉了肃顺,但对于肃顺重用汉臣,慈禧却十分欣赏。肃顺这个人很有个性,敢想敢为。他一生看不起女人,所以对于慈禧、慈安在热河行宫干预朝政十分不满,一定要将权力握在男人手中。肃顺一生也最看不起满人,认为八旗子弟已经堕落为社会的蛀虫,主张重用汉人。他曾公开说过:“咱们旗人是混蛋最多的,旗人懂得什么?然而那些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们的那支笔,厉害得很!”所以,他主张“欲保存满人之势,必先得汉人之心”。

汉人官员比满族官员更加务实,慈禧太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官员考核中,十分注重对汉族官员的奖励。受到表彰奖励的不仅有满族官员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江宁将军祥厚、西安将军扎拉芬,还有汉族官员江南提督张国栋、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湖北巡抚胡林翼等。

湘军的壮大和强盛,引起朝野一片猜忌和担忧。肃顺虽然重用曾国藩,但对于他和他的湘军,也有一定的疑忌。咸丰帝对曾国藩等人也是既倚重,又极力牵制,不想让他们有过于强大的实力。即便是这样,朝廷中的满族大臣们还要纷纷上奏,希望朝廷加强对湘军的控制。肃顺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利用曾国藩镇压天平天国;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其他军队,与湘军互相牵制,不让其继续壮大。

慈禧在政治上并不是个极端感情用事的人,她对于肃顺的这些举措十分认可。她明白,如果不能镇压太平天国,大清皇朝将会灭亡。但是如果过度地发展湘军,又会有更大的隐患,甚至有可能重蹈覆辙。何去何从,这是慈禧必须选择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慈禧最终决定要更大力度地重用汉人。可是,她对于剿匪之事又不是很清楚,怕自己会助长汉人的气焰。于是,她找来恭亲王奕来议事。

奕得知慈禧太后的用意,思考了一会说:“臣对于这件事也考虑了很久,依臣之见,想要扭转江南剿匪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撤换掉浙、苏、赣、皖四省之内昏聩平庸的官员,并分别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沈葆桢四人代替。这样才可以和湘军实力相当,并且这批汉人士兵也可以将帅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剿匪的重任。”

奕说完,心中十分忐忑,毕竟他所提到的这几人都是汉人。自古以来,“满汉分畛”一直是满人入关之后所遵循的旧例,如今自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明显是与旧例相违背的,他不能确定慈禧太后是否有这样的远见卓识,能够接受汉臣。

谁知,慈禧太后听完奕的奏议,反而笑了。她说:“还是六王爷懂得治国的方略,你真是和本宫想到一起了!本宫最近就一直想着,要想彻底剿匪就必须用到汉臣,只是这么一来,我们就违背了旧例。但是,在这种危机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光守着旧例而不变通啊!”

奕有点诧异地说:“太后也觉得应该重用汉臣?”慈禧太后说:“那是当然,本宫就要开这个先例。从今往后无论满汉,只要是有才能,本宫都要重用。本宫想了,如果以后一直宠着这些满人,终有一天,他们都会被宠成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了!这样下去,咱大清朝还能指望谁呢?”奕又惊又喜地行礼说:“太后圣明!”

与奕商议过后,慈禧太后发了一道谕旨: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并且全权处理浙江全省的军务;四省巡抚提镇以下,都统归曾国藩管治,复加协办大学士一职;提拔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这一干大臣,都是汉人,也是扫荡长毛祸乱的骨干力量。

谕旨虽然颁发下去了,但是慈禧知道,忽然起用汉族官僚必然会遭到满族臣子们的阻挠,她必须作好应对的准备。

果然,第二天,一到朝堂之上,满族臣子纷纷站出来表达不能起用汉臣的观点。

“太后”军机大臣文祥第一个站出来上奏:“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彭玉麟这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是满族血统。臣以为,突然起用这四个汉人,是十分不明智的!还望太后三思啊!”

文祥的上奏有些傲慢,在他看来,慈禧只是女流之辈,虽然现在是她垂帘听政,但是文祥就是想让慈禧知道,这清廷并不是她一个女人自己所能操控的。“臣已经详细地查明了这四个人的来历,除了沈葆桢之外,其余的人都是无名小卒。未做官之前,都是一介布衣百姓,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带兵打仗?纯粹就是儿戏!如此贸然起用,将来打了败仗,外人还以为是我大清朝无人,到时清廷的颜面何在呢?”文祥铿锵有力地陈述完自己的观点,还傲慢地看了看站在朝堂对面的汉臣。

慈禧听完,也不发表意见,她想看看,还会有几个臣子站出来上奏。文祥说完,军机大臣沈兆霖也站了出来:“太后,卑职也认为任用这四位汉臣作为冲锋陷阵的大帅是不妥的!按照祖制,历来大清朝都不重用汉臣,虽说我大清为了巩固政权,吸纳了一些汉族的习俗,设置了汉臣担当的官职,并要学习掌握汉文,但是大清的重要官职,从来就没有汉人担当一说!”这时,奕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站出来,反驳着沈兆霖:“怎么能说从来未任用过汉人呢?想当年,康熙帝平定吴三桂时,也曾用了一批汉将;雍正帝时曾重用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岳钟琪为参赞出征青海;乾隆帝时还曾任用张广泅为总指挥出战。这些难道不是任用汉人成功的典例吗?”

沈兆霖却不紧不慢地说:“难道王爷您忘了他们最后的下场了吗?”奕听了这句话,顿时不说话了,毕竟那些汉臣的下场,确实是凄惨至极,不是被杀,就是最终被朝廷排斥。

沈兆霖接着说,比如,著名的汉旗大将岳钟琪,据说他是岳飞的后代,历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大军事活动,立下了赫赫战功,令皇帝赞口不绝。到了雍正年间,岳钟琪被任命为襄赞军务和奋威将军,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一起去平定青海头人罗卜藏丹津叛乱。这一场战役打得十分激烈,岳钟琪身先士卒,用计一举打败了青海头人,平定了叛乱。雍正赐封他为三等功,赏赐黄腰带。随后,岳钟琪又升任四川陕西总督,任宁远大将军,节制川、陕、甘省。官升至此,绝对是汉臣中特例了。大权在手,重兵在握,正因为如此,招致了诸多猜忌。有一些人上奏谗言,怂恿皇帝,最后岳钟琪被削职夺爵下狱,直到乾隆年间才被特赦归故里,在成都百花潭北结庐村居住,晚景凄凉。

众人都想到了这位汉臣,慈禧也知道他的事。“这件事情我也是有所了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岳钟琪就否定汉臣。汉臣有才,就应该得到赏识和重用。如今太平军一路气势嚣张,而我们清廷的八旗子弟却节节退败,光是靠这些胆小怕事的八旗子弟,我们如何能够反败为胜?”慈禧太后终于开始反驳这些大臣了。

沈兆霖拱手说道:“太后,如今汉人实力最强的军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了。臣等也确实认为湘军部队在剿匪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湘军现在已达到三十万人的数量了,朝廷依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他们可能拥兵自重,恐怕总有一天会重演‘三藩之乱’的!”这句话在朝堂上引起了众人的议论,大臣们都附和着沈兆霖的话头,纷纷向慈禧请奏,表明汉臣不能重用。慈禧也被沈兆霖的话噎得无话可说,她虽然想到了大臣们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反驳自己,但是这句话还是让她无从招架。

这时,恭亲王奕开口说道:“太后,依臣之见,曾国藩本来只是一介书生,他没有那些权欲思想,如今他的官职也算是重臣了,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操练湘军,勇战太平军。更何况,湘军起自于湖南,现在作战于山东,上有湖广总督官文扼守武昌,下有老将冯子材镇守镇江,北有杭州将军都兴阿守扬州,淮上又有袁甲三、胜保,总不会出什么意外!而且,据我对曾国藩大人的了解,他是个忠义之士,臣敢担保,他对朝廷的忠心绝对是日月可鉴!”奕的话表明了他对慈禧的支持,这让慈禧非常欣慰,她看着群臣,大声地说:“奕王爷的话你们也都听到了,本宫觉得十分在理。如今我们的大清朝正是危难时期,如何解救大清朝于水火之中,这是最重要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希望诸位大臣能够抛开一些旧有的观念,破格提拔人才。还有人提出异议的话,就先请他去带兵作战,如果能够大胜而归,那本宫绝对给他丰厚的赏赐;但是如果打了败仗的话,那么本宫也决不轻饶!”这一席话,软中带硬,朝堂中的群臣,谁也不敢再多说话了。因为屡战屡败的满族士兵,已经是最好的例子了,大家都清楚近来的湘军实力,谁要是再斗胆谏阻,也就应该想想自己的人头是否还能保得住了。

慈禧看再无人反驳,立刻下了一道谕旨,许多汉臣即刻走马上任了。

这样一来,曾国藩的湘军被派到山东作战。山东是总作战的地方,连带着长江中下游、两广以及西南西北地区,几乎是占了清廷的半壁江山!虽然自上次群臣廷议之后,再没有人反对重用汉臣,但是仍然还有不少臣子上奏慈禧,提醒慈禧一定要提防曾国藩,避免给予他众多的权力,免得将来难以控制。并且他们还建议慈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削弱曾国藩的权力,减少湘军的数量。

慈禧虽然起用汉臣,但是她也觉得,既要让曾国藩知道,她赏识曾国藩的为人与学识,赏识他的才能与秉性,可以让曾国藩去施展他的报负与雄心;也要让曾国藩知道,朝廷可以重用他、赏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他,他绝对不可以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甚至以下犯上,导演出一场“三藩叛乱”的闹剧。

很快,慈禧下发了一份诏书,将被排挤的满族大臣也予以重用,尤其是一直不满湘军壮大的祁寓藻、翁心存、彭蕴章等人。他们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曾国藩的湘军,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要上奏朝廷。

当曾国藩听说慈禧又重新重用了这几位满族大臣,他的心中起了嘀咕,深谙为官之道的他,瞬间就明白了慈禧的用心。从清朝建立起,自己是第一个权高位重的汉臣,根据旧有的制度和观念,朝中自然少不了对他持怀疑态度的官员。如今慈禧太后又提拔了与自己有宿怨的老对头,这是想让他明白,朝廷虽然放下成见重用他,但是不要得意忘形,因为朝中还有人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那些汉臣如年羹尧、岳钟琪等人的下场,曾国藩都铭记在心,如果自己处理不好朝廷与权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会惹祸上身,到时候任谁也不能力挽狂澜,解救他于水火之中。

考虑周全之后,曾国藩给慈禧呈上了一封奏折,请求朝廷准许他告老还乡。慈禧看了曾国藩的奏折十分满意,她知道曾国藩是一个聪明人,只需要她做出一些举动,曾国藩就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慈禧并没有真正想要革掉曾国藩,就是想让曾国藩明白他的地位和权力,这一切都是朝廷赋予的;但是,朝廷不能容忍他有野心,牵制他、控制他,只是为了能让他更好地为朝廷效力。慈禧降旨给曾国藩告诫他不要心慌,那些满族大臣只不过是占了几个空缺而已,他们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权,朝廷依然倚重这些汉臣。这之后,慈禧依然重用汉臣,凡是有人上书诋毁汉臣,慈禧都要大力地加以维护;同时,慈禧还重重奖赏了这些冲锋陷阵的汉人将领和士兵,鼓舞三军士气。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曾国藩获得了前线最高指挥权。此后,曾国藩开始精心布置战事,全盘规划,一举收拾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