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6.2.3 三、现代雕塑

三、现代雕塑

罗丹对现代雕塑的影响等同塞尚对现代绘画的影响,罗丹艺术的基石是强大的古典传统,正如里德所说:如果有“任何同现代艺术风格形式相似之处,乃属纯粹巧合”。这种“巧合”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三件作品中,这就是《地狱之门》(1880—1900)、《巴尔扎克》(1897)和《加莱义民》(1884—1894)。这三件作品在它们刚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都曾经为订件人所否定,这也许正好说明,罗丹是为20世纪而创作的。

自古以来,雕塑的基本主题是人,人的比例、容貌、表情、动作、组合和联系。在这三件作品中,订件人确实无法依照传统的眼光去发现“美的人”,看到的只是雕塑形式的独立语言。例如,《地狱之门》是巴黎装饰美术博物馆所订制的,他们心目中的楷模是1400年意大利雕塑家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国之门”的著名青铜大门。如今,在罗丹的作品里,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整个作品上的起伏、运动和升腾起来的力量。其中的某些个体,如《思想者》《三个影子》,采用了象征主义语言,但总体上却是一片如烟如雾的起伏和动荡。而《巴尔扎克》,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半抽象的几何状体块,被睡衣包裹起来的躯体,是体积和空间的最简朴、最坚实的存在。据说订件人“巴黎文学家协会”认为罗丹是为了偷工减料而省略了手臂和躯体的刻画,拒绝接收这件作品。至于《加莱义民》,超越于人的形象之上的,是整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节奏。这是一支由“序曲”(走在最前面的两名说话的人)、“主旋律”(以手持城门钥匙的长者为中心的三个靠在一起的人)、“尾声”(抱头回首的懦怯者)三个乐章组成的,由整个雕塑中被突出地表现出来的垂直线条所形成的、充满悲怆和壮烈感情的雄壮的音乐。有一种说法认为订件人加莱市政府不接受这个作品的理由之一是作品没有碑座,实际上无碑座作品在古代已十分流行,凡尔赛宫后苑的日神之湖、月神之湖群雕,都是如此。

罗丹的弟子为数众多,但是,对20世纪雕塑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布德尔和马约尔。埃米尔·安东尼·布德尔(1861—1929)1861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蒙德班,祖先世代牧羊,父亲随一位木匠学艺,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古典式家具制作者。他幼年时代的教育主要得益于母亲的关怀。青年时,入图鲁兹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到巴黎。最初在卡尔波和达鲁的工作室学习雕塑,后转入罗丹门下,从而成为罗丹最忠实的信徒和最有创造力的继承者。1898年,他为故乡所作的《蒙德班战士纪念碑》显示出他对力的追求,那举剑张臂的武士,如同升腾起来的云朵,充满着向四周扩展的力量。此后在《拉弓的赫拉克列斯》《风中的贝多芬》和《横卧弓背上的狄安娜》等作品中,都显示出他追求力的卓越能力。

他的另一类型作品,则试图在静态中求得力的表现。这可举《阿贝尔将军纪念碑》(1913)和《阿尔萨斯的圣母子》(1922)为例,前者是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而作,纪念殖民将军阿贝尔(1788—1852)在阿根廷独立中的贡献。它由位居中央的阿贝尔骑马像和围绕在四方的四座名为《胜利》《真理》《自由》《力量》的装饰雕刻组成,巧妙的夸张使这四件作品显示出静止、垂直而崇高、庄严的力度。《阿尔萨斯的圣母子》由企业家雷奥·维克捐资,建成6米高的花岗石像,矗立在阿尔萨斯的马兹汶山顶上。雕刻通体呈简朴的”Y”形,张开双臂、类似牺牲于十字架上的基督形象,被高举过肩,圣母低首俯视人间,似乎已经为儿子未来为人类遭受的极刑而预感悲伤。这件作品上的线条整齐规则,因而节奏感极强,令人肃然起敬。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1861—1944)最初是画家和织毯图案设计师,40岁以后,因目疾转攻雕塑,从而成为20世纪初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女裸体。虽然以古代希腊为楷模,但更注重把古代传统加以简化、净化,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其女裸体雕像使20世纪初期的雕刻重新重视体积及严格的形体分析。其作品为现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实验铺平了道路”。这些重要的特征,体现在他的著名作品《枷锁里的行动》(1906)、《地中海》(1901)、《夜》(1902)和《河》(1939)中。此外,阿纳森认为,他在1907年所作的《骑自行车的少年》是20世纪表现派雕塑的始祖。

法国以外的雕塑家中,师从罗丹,或者受罗丹影响者甚多,其中对20世纪雕塑的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有德国的希尔布兰德、莱姆布鲁克和挪威的维吉朗。他们都属于北欧的“写实的表现主义风格”。

阿道夫·冯·希尔布兰德(1847—1921)在1893年发表了著名论文《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提倡雕塑应当有自己脱离绘画而独立存在的美学理论,并由此而形成自己的形式体系。此文强调纯形式语言的价值,被认为是导致20世纪抽象雕塑产生的理论根据。它是关于现代雕塑艺术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但是,在实践上,希尔布兰德的雕塑作品仍恪守严格的古典规范,最重要的作品是慕尼黑马克西米连广场上的维茨巴赫喷泉雕刻。

威廉·莱姆布鲁克(1881—1919)的早期作品属象征主义,1905年开始受罗丹的影响,1910年迁居巴黎,与马约尔相处甚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战争期间的作品更带有忧郁、消沉的表现主义色彩,人物形体修长、姿态宁静、表情麻木,努力探求超越写实形象的理想化形式。代表作《跪着的女人》(1911),在很大程度上受到1906年完成的比利时雕刻家迈因(George Minne,1866—1941)所作《跪姿的喷泉》的影响。

挪威雕塑家居斯塔夫·维吉朗(1869—1943)也受到罗丹的影响。他童年极其贫苦,1892年出走巴黎,在罗丹的工作室做工,从而获得向罗丹学习的机会,1900年回国后,直到去世为止的40多年中,把毕生的精力投入了他的最宏伟巨作——奥斯陆市弗洛库列尔公园巨型雕塑群的创作中。这件作品由分布在约4米高的台阶上的若干组雕像和中央的纪念柱组成,其主题显然受到罗丹的《地狱之门》的启发,表现人类从生到死的种种痛苦和矛盾。中央的《安魂柱》高约17.3米,由121个人体组成,其挣扎、旋绕之态,堪与米开朗基罗的名画《最后的审判》相媲美。从以上列举的雕刻家和作品可以看到,由罗丹所开创的现代雕塑,经过他的弟子和信徒的努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为20世纪雕塑艺术的巨大变革、为先锋潮流的到来,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