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5.2.3 三、新古典主义雕塑

三、新古典主义雕塑

18世纪以来,法国美术在欧洲确立起稳固的中心位置,这种情况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尤其明显。但19世纪的罗马对于法国艺术的发展仍然意义重大。当时甚至流传贝尼尼的传人不是他的弟子和后代,而是法国的雕塑家。另外,19世纪法国的雕塑流派新古典主义也来源于意大利,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多次到法国从事艺术活动,并在那里创作了不少作品。使新古典主义雕塑风格在法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法国雕塑

19世纪上半期,在新古典主义雕塑失去发展活力的时候,浪漫主义雕塑出现了,并在20至40年代期间发展到了顶峰。浪漫主义雕塑发展的中心在法国,但德国和英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浪漫派雕塑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吕德。19世纪上半期除吕德外,法国还有一些活跃的浪漫主义雕刻家,其中以动物雕刻著名的巴耶和肖像雕刻家大卫·丹热及布列奥等人的成就最引人注目。

吕德(Rude,1784—1855)是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既有浪漫主义又有古典主义的热情。他的父亲曾做过铁匠,他从小就跟随他父亲工作。有一次,他到第戎美术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听到一些人的演讲甚为感动,于是下决定毕生精力从事艺术事业。16岁时,他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艺术,23岁时成了著名雕塑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学生。他曾两次获得去罗马学习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当时政府拿不出钱来,所以最后未能成行。吕德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拿破仑失败以后,他曾一度流亡到比利时,在国外受到大卫的影响。过了12年以后,他才回到法国。

吕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法国明星广场凯旋门上的高浮雕《马赛曲》。这是一座歌颂法国革命的纪念碑,它磅礴的气势非常震撼人心。艺术家将一座石墙变成了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幻想,织成火焰般的意境。《马赛曲》被安放在法国明星广场的大凯旋门上,是法国人爱好自由的象征。

《圣女贞德》(1852,现藏卢浮宫博物馆)、《涅耶元帅》(1853)等著名作品。这些作品为吕德赢得了极大的荣誉,1855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吕德获得了金质奖章。同年11月,这位72岁的伟大雕刻家与世长辞。

安托瓦涅—路易·巴耶(Antolne Louis Barye,1796—1875)出生于巴黎的金工艺人家庭,从小向父亲学艺。对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于1833创作的作品《狮子撕碎巨蛇》震惊了沙龙。他的这件作品具有象征意义:狮子象征人民的力量,而巨蛇代表波旁王朝的恶势力。法国政府为秋勒公园订做了这件作品的青铜像。除了动物题材的小型青铜像外,巴耶的作品还有取材于古典神话的《德修斯和米诺陶》、卢浮宫博物馆“钟亭”上的《拿破仑控制历史和艺术》的柱础和《拿破仑骑马像》。

大卫·丹热(1788—1856)是一位肖像雕刻家和徽章雕刻家。大卫·丹热青年时代受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练,并受卡诺瓦的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的肖像作品有表现争取希腊自由的《女英雄玛尔可·波查里斯雕像》(1827)、具有希腊风格的《雨果胸像》,巴黎圣贤祠三角墙浮雕《祖国,伴随自由和历史而产生的祖国,赐予自己的伟大儿女万古长春》(1837)则表现了一群法国人从祖国手中接受花环。丹热所作的肖像雕刻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青铜徽章,有五百多个,其中主要是表现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在伟人圣贤祠中保存着当热所作的大革命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像章。

卡尔波(Carpeaux,1827—1875)是吕德的学生,1844年考入巴黎美术学院。21岁时卡尔波创作了他的成名作——以《神圣的人民同盟》为主题的柱头雕刻。1854年他获得罗马奖学金,到罗马逗留了5年,得到了宫廷雕塑家的职位,他为卢浮宫所作的装饰雕塑《花之妇神》使他声名大振。卡尔波晚期创作了《舞蹈》和《世界的四个部分》。

19世纪下半期以罗丹为首的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将法国雕塑推向了新高峰,并对欧洲雕塑产生了巨大影响。罗丹、马约尔、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塑的“三大支柱”,这三位雕塑家的创作是跨越世纪的,但通常将他们作为19世纪的雕塑家。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欧洲雕塑史上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具世界性影响的雕塑大师。他是古典主义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为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新的道路。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亲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 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 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罗丹40岁开始创作《地狱之门》,直到1917年去世,他都认为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件作品。实际上,罗丹为《地狱之门》创作了数不清的各种雕塑,这些雕塑中包括了罗丹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亚当》《夏娃》等,《地狱之门》展示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大舞台。

《巴尔扎克》是罗丹最后一座伟大雕塑,这件雕塑是罗丹在1891年接受的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的订件。在这件作品中,巴尔扎克穿着邋遢的睡衣式的长袍,头发蓬散,好像雄狮一般,他的表面凹凸不平,但在这样的表面上却产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

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人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

德斯比欧(Despmu,1874—1946)是罗丹的学生,1904到1907年他在罗丹的工作室中做罗丹的雕刻助手,他擅长肖像雕塑,早期作品有《波莱特》和《农家女》。在德斯比欧艺术风格成熟期,他追求严谨而简练的造型风格。他所作的《妇女头像》塑造了一个年轻姑娘,她的大眼睛略带惊异之色,同微微咬住的双唇构成了一种天真而欣喜的表情,整件作品的雕塑处理手法洗炼,毫无夸大造作之感。

马约尔(Aristide Mailloi,1861—1944)是稍晚于罗丹但与罗丹齐名的雕塑家。早年曾一度迷恋于编织壁毯,但是由于过度劳作,使他的眼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以致出现暂时失明,这才不得不开始从事雕塑艺术,那时他已经40岁了。但正是在雕塑方面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地中海》(1902—1905)起,马约尔开始创作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地中海》是在无数粘土习作的基础上最后以石雕完成的,并用石膏模翻铸了几个青铜复制品。

布德尔(Emile 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的父亲是细木工,布德尔从小学会了木工技艺,擅长做木雕,少年时代他就因善作木雕而在家乡小有名气。布德尔强调雕塑变形的重要性,但他的变形从来没有超越形象真实感的范围,他的雕塑都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和真实有密切联系的。

布德尔的雕塑对人物的衣褶和四肢都不作过细的刻画,只着力表现那些关键性的形体转折,尽量减少“笔触”,使他的雕塑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质朴之美。而那些厚重下垂的衣褶也极富于表现力。

布德尔工作勤奋,他在世的68年中,画了几千张素描。一百多张绘画,创作了几百件雕塑。铜雕《贝多芬》(1888)是布德尔的早期作品。从这件作品中还看得出罗丹的影响。在石雕《拉弓的赫拉克勒斯》(1909)中,布德尔赋予这个古典神话中的人物以现代人类的容貌和现代人类力量和精神气质。

布德尔的主要作品还有《阿尔萨斯圣母子像》(1922)、《密茨凯维支纪念碑》(1925,铜雕)、浮雕《维纳斯的诞生》《奔向阿波罗》《悲剧》《音乐》《舞蹈》,为阿根廷共和国作的总高30米的铜雕《阿维尔将军纪念碑》(1913)等等。

在三位最负盛名的雕塑家身后还有一批成就卓著的雕塑家,他们也创作出许多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这些雕塑家包括达鲁、蓬朋、克洛岱尔等。

达鲁(1838—1902)出身工人家庭,他15岁进入美术学校,从师雕塑家约瑟夫·杜勒。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他成为公社艺术委员会委员,同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一起工作。巴黎公社失败后,他被判处无期徒刑,因此逃亡英国。1879年法国大赦,达鲁重返祖国,1899年完成了大型群雕“共和国的凯旋式”,这件雕刻被竖立在民族广场上。1883年达鲁还创作了浮雕《共和国》及表现187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雄米拉波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比之罗丹的作品更为传统,因而也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在罗丹屡遭反对和责骂时,达鲁却一直受到欢迎。

蓬朋(1855—1933)是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刻家,他曾在好几个雕刻家工作室学习过,也为罗丹当过助手。他最初从石匠学雕刻,故尤擅石雕,并按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石雕的本色。和马约尔的圆柔线条不同,他采取的是一种坚硬的直线条,以保留和展现石头的质感美,剔除细微的起伏,将大的块面和直线组成形象结构,因而其艺术效果是一种现代圆雕所具有的雄浑、明确和整体感。他的代表作《白熊》塑造了一个蹒跚迈步、似乎在寻觅猎物的强壮而机警的白熊形象。

克洛岱尔(1864—1943),女雕塑家,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她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杰出的才华,创作了《大卫和歌利亚》。1884年开始克洛岱尔进入罗丹的工作室做助手。她为罗丹创作的《地狱之门》上的人物作了几个女人的手和脚,为罗丹的《加莱义民》中的爱斯塔什·圣皮埃尔及右侧的那个人作了手和脚。此外她还独立创作了《16岁的保罗·克洛岱尔》《路易丝·德·马萨利胸像》等。

(二)其他国家雕塑

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获得独立,工业化进展很快,这段时间一大批法国艺术家由于躲避政治迫害而来到比利时避难,其中有雕塑家庇斯希鲁克等,他们为19世纪比利时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比利时的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麦尼埃(Meunier,1831—1905)被称作是“雕塑中的米莱”,他在米莱和库尔贝之后把欧洲艺术中对劳动人民的表现推进到了新阶段。麦尼埃认为雕塑是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适于展现有如史诗般的庄严雄伟和人体运动的优美姿态。他的雕塑大刀阔斧地删除一切细节,强调整体效果,利用人物头颈部位的扭转加强力的表现,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900年起,他在布鲁塞尔市郊的伊克塞尔村定居,专心从事雕塑创作,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创作雕塑《繁殖》,这件作品是左拉纪念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没能最后完成。

梅塞尔贝克(Josef Vaclav Myslbek,1848—1922)是捷克斯洛伐克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也是捷克民族雕刻学派的创始人。梅塞尔贝克创作了许多捷克历史人物肖像雕刻。其中主要有他于19世纪70年代为塔波尔城作的捷克统帅约翰·杰士卡纪念碑;80至90年代,为布拉格帕拉茨基大桥作的雕像和群像;竖立在布拉格街头的《瓦茨拉夫雕像》(1913)等。此外,梅塞尔贝克还有一些历史题材的青铜群雕作品如《利布莎与普雷迈斯尔》。他的作品气势宏伟,人物形象鲜明深刻。

19世纪匈牙利最有代表性的雕塑家是费林茨(1792—1856)和伊若(lzso.M.1831—1875)。伊若的早期创作主要是用现实主义手法创造的一些农民的形象。如大理石雕刻《悲哀的牧人》(1862);表现农民跳舞场面的小型群雕《跳舞的牧民》(1870)等。伊若的晚期创作了一些纪念性雕塑作品,其中《乔柯纳依·维切兹纪念像》(1871)最为著名。

19世纪下半期的丹麦雕塑家威治朗(Vigelnd,1869—1943)是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雕塑家,他力图塑出“生活的一角”。他的主要作品有《易卜生像》《约纳利像》《波约尔森像》、浮雕《地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