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5.1.5 五、德国文学

五、德国文学

19世纪前期,德国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1871年,建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并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奥地利向东方和南部扩张,建立了包括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等的庞大的奥匈帝国。

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头30年成了德国文学的主潮。由于受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影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早期浪漫派以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1798年创办)为阵地,又称耶拿浪漫派。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1772—1829)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后期浪漫派以阿尔尼姆、布伦坦诺、格林兄弟、克莱斯特、沙米索、霍夫曼等为代表,他们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和柏林,分为海德堡浪漫派和柏林浪漫派。阿尔尼姆与布伦坦诺搜集编写的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表现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气质。格林兄弟是指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二人合作研究语言学和民间文学,并搜集研究民间童话和传说,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这些童话反映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克莱斯特是位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他的喜剧《破瓮记》(1808)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喜剧名篇。沙米索的中篇小说《彼得·施莱米尔奇遇记》(1814)描写一个出卖了自己的影子的人的遭遇,表现了作者本人在战争时期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沙米索的抒情诗歌继承了歌德的传统,组诗《妇女的爱情和妇女的生活》(1830)是最成功的作品,由舒曼谱曲后广为流传。

霍夫曼(1776—1822)是德国浪漫派成就最高的作家。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曲折的生活经历加深了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短篇集《卡罗特式的幻想篇》(1815)、《谢拉皮翁兄弟》(1821)和长篇小说《魔鬼的迷魂汤》(1816)、《公猫穆尔的生活观》(1820)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敌视,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人的贪欲的恶性膨胀。代表作《公猫穆尔的生活观》既写了公猫穆尔的成长,又写了音乐家克莱斯勒在一个小公国的悲剧遭遇,揭露了封建宫廷的腐朽堕落和弥漫整个社会的市侩习气。霍夫曼的小说具有怪诞色彩,善于利用离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幽灵般的神秘力量,风格轻快、诙谐,成为别具一格的讽刺文学。他的创作对巴尔扎克、狄更斯、爱伦·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亨利希·海涅(1797—1856)生于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一个日益没落的犹太商人家庭,是19世纪前期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早在1812年,海涅就开始写诗,1816年,海涅到汉堡他叔父的银行事务所经商,业余继续写诗。期间,海涅两次经受了爱情失败,感受了世态炎凉。这些经历使海涅的诗歌创作带有凄清悲怆的色彩。1819年,他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后转入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大学期间,海涅听过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课,又结识了奥古斯特·施莱格尔、沙米索和霍夫曼等浪漫派作家,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熏陶。同时,海涅酷爱民歌民谣,他的早期诗作既有浪漫主义情调,又有民歌的曲调和韵味,清新飘逸、纯净质朴。海涅创作于1817—1827年的早期诗歌后结集为《诗歌集》(1827),其中有许多诗篇,如《你像一朵鲜花》《北方有一棵松树》《罗累莱》等,经音乐家们谱曲后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

20年代后期,海涅逐渐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走向社会,文学创作的主旋律由爱情的苦恼变为对社会丑恶和平庸的辛辣讽刺。1824—1829年,海涅游历了德国的名山大川,并前往英国和意大利旅行,期间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英国片断》《北海纪游》等散文名篇。在海涅看来,他的抒情诗只是无害的“商船”,而这些作品是为他的抒情诗护航的“战舰”,充满了金鼓杀伐之声。

1831年5月,海涅以奥格斯堡《总汇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巴黎,从此长住法国。30年代,海涅主要从事政论写作。1833年发表《论浪漫派》,深刻剖析了德国浪漫派的实质,对于浪漫派作家逃避现实、一味沉溺于中古的消极情调作了激烈的批判。1834发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对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中肯的评价。

1841年,海涅完成讽刺长诗《阿塔·特洛尔》。阿塔·特洛尔是一头熊,在一个马戏班里学会了跳舞,后来逃脱了主人的锁链回到山中,并开始按照“众生平等”的原则改造动物世界。在阿塔·特洛尔看来,人类不过是“用异族的毛皮遮掩蛇似的裸体”的畸形的族类,根本不配统治动物世界。“我们的基本法律应当是:一切造物完全平等,我们不分什么信仰,不分毛皮,不分气味。严格的平等”!阿塔·特洛尔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1843年,海涅在巴黎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对他的创作有一定影响。1844年,海涅发表《新诗集》,收入1830—1844年间的诗作,抒写爱情的欢乐和痛苦,表达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其中也包括政治抒情诗《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在这部诗集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5年,海涅的健康状况恶化,后又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创作,口授了诗集《罗曼采罗》(1851),后来又完成了诗集《1853—1854年诗集》。1856年,海涅病逝,遗作编为《落穗集》。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共27章,是海涅别离祖国13年后回国探亲的产物,记述了他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亲眼看到祖国仍受专制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人民仍在艰难困苦和不自由的深渊中挣扎,封建落后的德国社会就像冬天一样阴冷萧条,那里发生的一切就像童话里的故事一样荒诞可笑。所以长诗命名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长诗对德国的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诗人对当时德国社会仍然流行浪漫派的麻醉人民的“断念歌”和“催眠曲”深感不满,表示要创作“一首新的歌,更好的歌”,鼓舞人民“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在这个“地上天国”里,有面包、玫瑰、美和欢乐。诗人高呼,“我们要在地上幸福生活,绝不让懒肚皮消耗双手勤劳的成果”,至于“天堂,我们把它交给那些天使和麻雀”。诗人把德意志的36个小国称为36个粪坑,把封建专制的堡垒——普鲁士的国徽上的鹰称为一只“丑恶的凶鸟”,发誓:“一旦落入我的手中,我就揪去你的羽毛,还切断你的利爪。把你系在一根长竿上……唤来莱因区的射鸟能手,来一番痛快的射击。谁要是把鸟射下来,我就把王冠和权杖授给这个勇敢的人!”诗人讽刺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把科隆大教堂比作“精神的巴士底狱”,要“把教堂的内部当作马圈使用”,把供奉在神龛里的三个“圣王”(基督教传说中的东方三博士,比喻俄、普、奥三皇“神圣同盟”)“装进那三只铁笼里”,挂在教堂的塔顶上示众。诗人为他们找到了自然的归宿——坟墓,表示要用暴力把这些“可怜的迷信残骸”清除。诗人批判了德国的国粹主义,通过红胡子大帝(腓特烈大帝)的传说指出,不能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红胡子这样的中世纪的幽灵身上,德国人民要自己解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神,没有救世主”。诗人还对汉堡资产阶级庸俗的市侩社会作了尖锐的讽刺,批判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诗人最后警告反动统治者,“不要得罪活着的诗人,他们有武器和烈火,比天神的闪电还凶猛”。

长诗既有革命鼓动家的热情,也有理想主义者的沉思,巧妙地把现实生活图景与幻想梦想的境界结合起来,把辛辣讽刺与轻快抒情交织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爱。长诗嬉笑怒骂,运用自如,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技巧。后世诗人兼哲学家尼采盛赞海涅是自马丁·路德以来最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

19世纪中叶,德国文学处于低谷,台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以小说《茵梦湖》(1849)一举成名。施托姆是个擅长抒情的作家,他的诗歌以抒情的笔调吟咏自然,可列入德国最优秀的抒情诗歌的行列;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艺术”,是其抒情诗的延伸。高特弗利特·凯勒(1819—1890)是19世纪最重要的瑞士德语作家,享有“中短篇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之称。他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绿衣亨利》(1855)、中短篇小说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1856)等。《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德语中篇小说之一。《绿衣亨利》是他对自己成长过程的总结和反省。凯勒的小说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其他著名作家还有:奥地利的剧作家格里帕尔策(1791—1872)、瑞士的康拉德·迈耶尔(1825—1898)和德国的保尔·海泽等。

19世纪末,一批思想倾向和艺术个性迥异的作家出现,德国文坛一时流派纷呈,除以冯塔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外,还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流派。冯塔纳(1819—1898)于1878年发表长篇小说《在风暴前》,开辟了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艾菲·布里斯特》(1895)通过贵族少女艾菲的婚姻悲剧,批判了容克贵族阶级的婚姻关系,以及道德观和荣誉观的虚伪和腐朽,把他们“描绘为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尼采(1844—1900)是德国哲学家和诗人。他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以及《善与恶的彼岸》《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大胆抨击传统文化,宣称上帝已死,疾呼重估一切价值。他的批判精神对20世纪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豪普特曼(1862—1946)的《日出之前》(1889)的成功使他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织工》(1892)和《獭皮》《汉奈蕾升天记》(1893)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德国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的卓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