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3.1.2 二、法国文学

二、法国文学

16世纪的法国,已有经济力量强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仅能与封建势力分庭抗礼,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法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向封建贵族和教会发动进攻,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16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它继承了中世纪法国市民文学的传统,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为法国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方面都取得了成就,最能体现文艺复兴精神的是拉伯雷和蒙田的创作。

拉伯雷(约1493—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小说家。他出生于富裕的律师家庭,少年时在修道院习拉丁文和经院哲学。1520年,他成为修士,但受人文主义吸引,暗地里研读希腊罗马文学作品,多次受到迫害。1530年,进蒙彼利埃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行医,广泛接触社会,并进行文学创作。拉伯雷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在法学、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数学、地理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尤以长篇小说《巨人传》最为著名。

《巨人传》(1532—1562)共5部,作品通过巨人形象及其种种活动,广泛反映了16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讽刺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主人公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不仅具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同时又有着公正善良的品德,勇敢的精神和乐观主义天性。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无论在保卫祖国的疆场上,还是在风云多变的旅途中,都能凭借奇智大勇和超人的胆量,克服艰难险阻而获胜,这正是处于上升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精神状况的体现。作品通过这些形象,肯定了“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

小说揭露了经院教育的腐败,赞扬了新颖的“特来美”修道院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心聪颖的巨人高康大在神学大师的教育下,变成了傻瓜,而在这个理想国里,他却被培养成为一个“能读会唱”,会说“五六种语言”,又会“写诗做文章”,“骑马射箭,使用各种武器”的万能学者。因为这个修道院废除了束缚个性发展的教规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把“随心所欲,各行其是”作为理想的教育原则。作者把美好的理想通过这种乌托邦的幻想和艺术夸张加以渲染,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此外,小说从多方面对法国的黑暗现实和反动神权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从普通教士到罗马教皇,从愚蠢的禁欲主义到无聊的经院哲学,从教会的盘剥勒索到宗教裁判所的残酷,无不涉及。

在艺术上,《巨人传》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巨人形象。小说以主人公的游历为线索,把众多的人物、生动的故事串连起来,广泛地展现了社会现实,开创了欧洲长篇小说新形式。小说以人民大众口语为基础,大量使用俗语、俚语,清新活泼,富于变化。同时把法兰西民族的幽默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结合起来,通过冷嘲热讽,化庄严为滑稽,融哲理于诙谐,体现了拉伯雷式的讽刺特色。但是,《巨人传》结构松散,内容庞杂,人物形象缺乏典型性,反映出长篇小说初创时期的缺陷。

蒙田(1533—1592)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出身贵族,担任过15年文官,游历过瑞士、意大利等地,领略了各地风土人情。辞官回乡后,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并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写成3卷107章的《随感录》(1580)。《随感录》内容丰富,思路开阔,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人情风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书中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探索真理,宣扬解放人性、尊重理智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还表达了人们要求结束内战的意愿。《随感录》结构自如随意,笔调轻松,语言平易。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对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散文,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有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拉伯雷和蒙田的创作体现了民主的意识,而由龙沙(1524—1585)等7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则表现出某些贵族倾向。七星诗社出现于16世纪后半叶,他们的诗歌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创作。龙沙以其轻松自如、格律工整、辞藻华丽的爱情诗,被称为法国第一个近代诗人。由七星诗人杜倍雷执笔的论文《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该社的宣言,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流派宣言。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强调向希腊语和拉丁语假借词语,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摹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

16世纪,法国的戏剧也得到了发展,出现悲喜剧。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戏剧来反映重大现实问题,为政治服务,这为日后古典主义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如若岱尔、加尼埃等作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