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2.2.3 三、罗马式艺术

三、罗马式艺术

罗马式艺术(Romanesque art)是欧洲中世纪中期的艺术,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到12世纪末,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10世纪的奥图大帝(Otto the Great)有意使他管辖内的教堂、修道院、学校等建筑物,都一律模仿古代罗马的样式,因此乃有“罗马式”之称。它属于宗教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堂和修道院建筑方面。

它的雕刻和绘画多取材于圣经故事,表现象征或寓意的宗教内容,但也有部份是世俗的题材。不以自然描绘为造型手段,而根据特定主题的需要,任意将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进行变形处理,给人以骚动不宁的视觉感受。

在艺术表现上,罗马式教堂以厚重坚实的石造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半圆形拱穹结构的筒形穹隆和交叉拱穹隆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由于用石材建造,防火又牢固,外观虽似堡垒,但用卷拱顶架构可减轻屋顶对墙的压力。内部由于复杂而有秩序的布局,产生特殊空间效果。一般窗户都是开得很小的斜削窗洞,造成教堂内部昏暗朦胧的特殊美学效果。著名的建筑有德国的史必约尔(Speyer)教堂(1030);意大利的比萨(Pisa)大教堂(意大利中部,以比萨斜塔著名,1053—1272)、米兰圣安布罗鸠(St.Ambrogio)教堂(11世纪—12世纪)等。

罗马式雕刻大量出现在教堂的外壁,最常见于半圆扇形的门楣上,属建筑的一部份。主要特征首先是写实性,将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随心所欲地兼取并用,常违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实空间序列,将各种物象任意地进行组合。其次是框架法则。为了和建筑物的各部位取得调和,任意将形象拉长、缩短、扭弯、变形。使得雕刻具有生动活泼、幼稚天真的特点。著名的有:法国奥顿教堂正中央拱门浮雕《最后审判》(1195);法国的莫瓦赛克(Moissac)圣彼得(St.Pierre)教堂中的《先知》立像(1115—1135)、法国威兹莱(Vezelay)教堂正门的《圣灵降临》(1120—1132)。

此时的绘画没有重大的突破,主要在强调传统的延续,主要是手抄本插画艺术的延续。著名的有:《圣马可写经》手抄本,用线条描写,其中传福音、长翅膀的狮子、书卷、衣褶等都表现出扭转活动的形态(取自埃博福音,约816—835年,现藏法国北部埃佩尔内市图书馆)。手抄本《一位医生的肖像》(约1160年),描绘线条有三度空间的效果。

罗马式壁画的特点在于它稳定的轮廓线和图案感。例如法国《沙温教堂》中堂天花板上的《建造巴贝尔(Babel)塔》壁画,画面紧张、戏剧性的设计,充满了紧凑的动作,是罗马式壁画中最动人、保存得最好的例子。金属器画代表作是尼古拉维登(Nicholas of Verdun)的珐琅金属版画《飘渡过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