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文学艺术概论
1.1.1.1 一、古希腊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也存在各自的特色。古希腊主要是城邦国家,工商业、航海业比较发达,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发展,有利于激发广大自由民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各个文化领域的全面发展。作家有可能对政界的弊端、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讽刺,能够在表现时代精神和政治倾向性的同时,注意表达个人的感情和欲望,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古希腊的史诗、悲剧、喜剧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古罗马的经济主要是农牧业,政治体制是大一统的奴隶主国家,民主气氛薄弱,追求政令统一、法制完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不允许作家讽刺朝政,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强调国家集体至上,要求用理智克制个人感情,具有庄严、崇高、均衡、和谐的风格。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倾向。

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总成就不如希腊,但仍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哲理诗、散文、小说和世态喜剧等领域的成就超过希腊,而且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后代欧洲文学的桥梁。因此,罗马文学跟希腊文学共同成为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一)荷马时期文学

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以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形式多样著称,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的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

荷马时期文学(约公元前12世纪―约公元前9世纪),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文学。它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希腊神话通过奇特、美丽的幻想,艺术地反映古希腊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天真幼稚的看法,表达了先民解释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强度、战胜毒蛇猛兽的思想愿望和斗争精神。它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组成。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神和人的起源、四季的成因、动植物的出现,以及以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族成员的活动。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认为天上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神的大家庭,因其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称为俄林波斯神系。主要的神有神王宙斯,神后赫拉,宙斯的哥哥冥王哈得斯、海神波塞冬,还有宙斯的儿子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忒。此外,还有9个缪斯是文艺女神,3个摩伊勒是命运女神。

英雄传说有神话化了的历史事件,如关于特洛亚战争的传说,但主要的是讲述远古时代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英雄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和人结合所生的后代,具有超人的力量。其中最著名的有:为民除害、屡建奇功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和德修斯,历尽艰险寻找稀世珍宝金羊毛的伊阿宋,善于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代达洛斯。英雄传说表现了初民对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的歌颂,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生活条件的向往。

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和英雄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他们认为神长着与人一样的外貌形相,具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和勇敢、机智、坚强、脆弱、狡猾、忌妒等品性,也参与人世的纷争,甚至神跟人之间还可以谈情说爱、生男育女,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形象优美,情节曲折,富含哲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它对古代希腊的史诗、悲剧、喜剧、绘画、雕刻等各种文艺样式,对后代的罗马文学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欧美文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有关希腊联军攻打小亚细亚特洛亚城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唱、吟诵过程中加进了许多神话故事,到了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大口头史诗,故名荷马史诗。后来在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下来,成为欧洲英雄史诗的典范作品。

《奥德修纪》记叙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希腊将领奥德修返乡途中在海上的漂流冒险故事。奥德修所乘的海船,多次被大风吹到荒凉的小岛,妖怪、魔女居住的山洞。几经磨难,漂泊10年,奥德修才脱险回到故乡。他又运用巧计乔装乞丐,用比箭的方式射死了挥霍其财产并向他妻子求婚的贵族公子,终于全家团圆。

史诗通过对奥德修海上历险的描写,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在人物塑造上,史诗做到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在赞美奥德修的机智善谋、勇敢坚强、热爱乡土的主导性格的同时,又写出他性格中狡猾多疑、贪财自私的一面,使人物形象丰满多样。《奥德修纪》的艺术成就还在于首创倒叙手法,做到布局巧妙,节奏明快,充满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欧洲第一部以个人的漂泊遭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荷马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对当时的政治制度、部落战争、生产劳动、航海冒险、体育竞赛、宗教仪式、殡葬习俗、家庭生活,都有生动的描写,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史诗。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亚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亚老王以重金赎还儿子尸体。史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耳尸体的请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战车上绕城三圈。与之相比,特洛亚统帅赫克托耳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例如书中写到阿喀琉斯退出战斗,赫克托耳打得希腊军队四处奔逃,史诗用了这样的比喻:“好像一只野蛮的狮子攻进牛群,吃了一头而吓得其余的纷纷逃窜。”史诗节奏强烈,语调昂扬,既适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伊利亚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常为后人所称道。

(二)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文学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时期。这时,氏族公社逐步瓦解,私有制和国家开始出现,个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减弱。反映在文学上,适合于表现个人思想感情的抒情诗取代体现部落群体意识的英雄史诗而发展起来。希腊抒情诗最著名的诗人是女诗人萨福(约公元前612―?)。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华丽,感情真挚,音乐性强。其他著名抒情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公元前570―?)和品达罗斯(公元前518―约公元前442)。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以清新、优美闻名;后者讴歌神和英雄,并为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优胜者大唱赞歌,诗风庄重崇高。

在抒情诗发展的同时,希腊民间还口头流传着一种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一个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在流传下来的《伊索寓言》,是由后人编撰用文字写定下来的,总数约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除了抒情诗和寓言以外,诗人赫西俄德(公元前8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初)还编写了神话故事集《神谱》,是研究古希腊神话的重要典籍。

(三)古典时期文学

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建立了奴隶主民主的城邦国家,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政治生活活跃,政府积极鼓励戏剧演出,把剧场作为对市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年春季都要举行盛大的戏剧比赛,给剧作家评奖。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原先单纯抒发个人感情的抒情诗,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能够表现群众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情绪的悲剧和喜剧便应运而生。

希腊悲剧直接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披着山羊皮扮演半羊半人神上场,一面唱着赞美酒神的颂歌,一面跳着简单的舞蹈,随后歌队队长站出来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在尘世的冒险、苦难和胜利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著称。

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和杰出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三大悲剧家分别代表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形成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拥护民主制度,反对专制僭主,还亲自参加抗击东方专制帝国波斯侵略的战争。他流传下来的完整剧本有7部。其中,《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表现了新的民主制法律裁判对因果报应、血缘仇杀观念的胜利。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公元前465)取材于神话,却曲折地反映古典时期民主派和专制派的斗争。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坚强的民主派战士的化身,他把象征光明和智慧的天火偷给人类,却饱受象征专制暴君的宙斯的迫害。但他甘愿为正义事业忍受苦难,揭露暴君的罪恶,成为马克思所赞扬的“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此剧主题集中,人物性格鲜明,场面宏伟,风格崇高,感情强烈,诗句雄浑,但存在着人物性格固定不变,情节简单,缺乏戏剧性等缺陷。

埃斯库罗斯在古希腊悲剧发展中有重大贡献:塑造出英雄性格,首创“英雄悲剧”;把演员数目由一个增加到两个,使演员对话取代歌舞成为主要部分;使用面具、布景、高底靴和色彩鲜艳的戏装,丰富了表演手段。由于他在悲剧艺术上的开拓,被誉为“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公元前40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生于雅典郊区一个工商业奴隶主家庭,政治上属于温和的民主派,曾参加执政官伯利克里斯领导的镇压反民主制的政变。相传他一生写了120多部悲剧,但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其中,《安提戈涅》反映了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城邦的法制之间的冲突,讴歌安提戈涅不畏强暴、反对专制暴君的崇高精神。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公元前406年)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处于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他虽出身贵族,但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与反对命运支配一切的诡辩派哲学家交往甚密。他流传下来的18部剧本,大多借神话传说题材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欧里庇得斯深受诡辩派哲学的影响,对神、对命运、对传统伦理道德提出怀疑,肯定个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事在人为。代表作《美狄亚》(公元前431)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该剧的题材和人物取自希腊神话中关于英雄伊阿宋冒险盗取金羊毛的传说。但是,传说中深受赞扬的英雄伊阿宋,在此剧中却变成贪图富贵抛弃妻子另娶公主的趋炎附势的卑鄙小人。对于弃妇美狄亚,剧作家却深表同情,赞扬她在被丈夫抛弃、遭国王驱逐的恶劣命运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同命运做斗争。美狄亚用巧计毒死国王和公主,严词斥责伊阿宋的背叛和狡辩,又采用杀死自己的儿子来使丈夫因断绝后代而永远痛苦,然后乘龙车逃出国境。

《美狄亚》在希腊悲剧中开创了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先河。美狄亚复仇前反复考虑用什么方式复仇,特别是在决定采用杀死儿子使丈夫绝后的计划之后,她内心展开了弃妇之恨与慈母之爱的激烈斗争。经过斗争才怀着万分痛苦的心情实施了复仇计划,从而完成了美狄亚这一高傲倔强而又带原始、野蛮气息的妇女形象的塑造,使希腊悲剧向近代戏剧跨进了一大步。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语言明晰流畅,说理性强,善于在剧中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5—公元前385)是古希腊和欧洲政治讽刺喜剧的创始人。他拥护民主制度,主张恢复旧日抗击波斯侵略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艺观点上,他认为喜剧诗人应该有严肃的政治目的,要以坚持正义、教育人民为己任。他流传下来11部喜剧(如《骑士》《云》《鸟》和《阿卡奈人》等),内容涉及到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衰落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代表作《阿卡奈人》(公元前425)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个阵营间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背景,通过雅典农民狄开俄波利斯与敌方斯巴达单独媾和,以及他与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的冲突,揭示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内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农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愿望。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善于用夸张的手法、荒诞的情节、漫画式的形象来讽刺揭露当权者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想象丰富,风格多样,语言诙谐锋利,但剧中人物爱发议论,缺乏个性和内心活动。阿里斯托芬在喜剧艺术上有很高成就,被称为“喜剧之父”。

除戏剧外,希腊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也很繁荣。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在《理想国》《伊安》诸篇中,提出了著名的“灵感说”。他强调文艺创作的非理性,认为诗人创作是靠灵感、天才,而不是靠技艺和生活积累。这种理论对后代欧洲唯心主义美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都产生重大影响。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的《诗学》,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模仿说”。他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强调文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更真实、更带有普遍性,因而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基础。

《俄狄浦斯王》(公元前431)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四)希腊化时期文学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随着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的瓦解、希腊各城邦政治的分裂、经济的衰退、北方马其顿人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文化中心由雅典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当时,文学创作脱离群众,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与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旧喜剧不同,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它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2—公元前291?)。米南德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恨世者》中,集中体现了新喜剧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