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1.3.4.2 美  国

美  国

我们在谈论西方时,意指的是欧洲和美国,有时也用欧美来代表西方。这样给人的印象通常就是欧美没有什么区别,似乎欧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相差无几。事实上,起码在历史和宗教上,美国与欧洲还是有着重大差别的。

同欧洲相比,美国没有中世纪,没有经历过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组成美国的最初的13个州,原是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建立的。而在这时,欧洲已经走过了中世纪,并且经历了宗教改革。美国在18世纪下半叶建国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政体,而非政教合一的政体。所以在美国的历史中,没有重演欧洲的政教合一,自然也不需要经历痛苦的政教分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欧洲世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上面这一点紧密相连,或者也可以说是上面这一点的进一步延伸的是,美国建国时,没有建立一个国教,而是由宪法明确规定政教分离。美国建国时,基督教的众多宗派在13个州都有自己的信徒,甚至许多州都有自己的州教。要不要设立一个国教呢?当时美国的开国先贤们体认到,把任何一个宗派立为国教都不会为其他宗派所接受,也不利于美国的合一,故决定国会不去立法设立国教,也不阻止宗教的自由实践。这样,基督教虽然仍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但由于不是官定的国教,不带有强迫性,也就不宜成为人民反感的对象,不会成为人民因对社会不满而发泄怒气的焦点。

美国独立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几乎是同期发生,但两场革命对基督教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法国,天主教会代表着反动的压迫力量,代表着封建贵族的利益,而不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被看作旧秩序的维护者,因此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力——第三等级的反抗对象,成为革命的敌人。而在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居民大多都是从欧洲,特别是英国移民来的基督教异议人士,如清教徒、贵格会信徒等,他们在欧洲受到各国正统宗教如天主教、英国国教圣公会等的迫害,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移民到美洲的。很明显,他们来美洲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宗教自由,希望拥有一个自由实践自己宗教信仰的空间。所以,早期基督徒移民来到美洲后非常珍惜他们的宗教自由,也非常热爱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宗教生活几乎就成了他们的生活中心。在争取从英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美国独立革命中,因为压迫北美殖民者的英国政府及其所支持的国教圣公会,也是在英国迫害这些不顺从国教者的元凶,所以革命者也把独立战争看作是打破英国国教在北美的精神和世俗统治的斗争,看作是腐败的国教会与纯洁的福音教会之间的斗争,看作是净化基督教信仰的过程。这样,基督教就成为早期殖民者的革命动力,教会成为革命者的同盟。所以,美国独立革命不存在反宗教的问题。

在中世纪时,欧洲各国是清一色的天主教的天下。宗教改革后,各国从天主教中分裂出不同的新教派别,如德国产生了信义宗,瑞士出现了加尔文宗,英国形成了圣公会、贵格会、清教徒、卫理公会,苏格兰建立了长老会等。一般来说,由于历史、地域的缘故,各国存在的新教派别只是那些产生在本国的少数几种。但是在美国,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美国早期的居民,包括殖民地时期的移民全是从欧洲各国迁徙过去的,这些移民也就把他们不同形式的基督教信仰带了过去,因此就在美国形成了基督教的多元性。美国在历史上自称为一个新教国家,事实上美国的确是一个囊括了几乎所有新教宗派的国家。正是由于美国基督教多元性的特点,才使国会不能立法去确立某一个宗派为美国的国教。这样,所有的基督教宗派都被平等地对待,教会也成为一个自愿的民间团体,不带有强迫性。正因此,美国各个基督教宗派处于一种彼此竞争的状态,充满活力。

美国基督教的历史和特点,决定了欧洲现代化历程中所发生的世俗化,不可能美国在重演。这是因为美国在建国时,开国先贤们已经自觉地在制度层面上排除了设立基督教为国教的立法,也没有给予教会制度上的特权,在美国建国后的历史上自然也不会出现在制度层面削弱基督教的问题。

然而,在思想层面挑战基督教的事件在美国的历史上则时有发生。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在欧洲对基督教造成极大挑战的理性主义,在美国似乎没有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倒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新发现以及圣经批评学,对美国的基督教在思想上提出了挑战,使美国基督教在思想层面出现了类似世俗化的倾向。

美国的基督教一般来说属于信仰较为保守的阵营,被称为福音派。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为了回应欧洲的理性主义的挑战,英国基督教内部兴起了不少注重个人信仰经验、以圣经为信仰中心、相信基督救赎能力的基督教派别,如清教徒、贵格会、卫理公会等,成为英国的福音派。英国福音派的领袖们常常到当时的北美殖民地和后来的美国巡回布道,在大西洋两岸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宗教复兴浪潮。深受英国福音派的影响,美国的基督教也打上了深深的福音派烙印。在19世纪,美国基督教新教信仰的主流就是福音派信仰。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移民潮、工业化、科学发现和知识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迫使基督教去重新评估传统的信仰解释。为了回应这些挑战,美国福音派的一些基督徒试图调和基督教信仰与现代科学和历史研究之间的矛盾,使基督教信仰能够适应现代科学和学术的标准。他们甚至倾向于修正一些关键的基督教教义,如通过基督获得救赎的必要性和圣经的可靠性等。这批基督教就成为了美国基督教中的自由派,代表了使基督教在思想上世俗化的倾向。

但是,美国基督教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基督教内部得到了解决。作为反击自由派的一股强大力量,基要派出现在美国基督教中。基要派是带有火药味的反自由派的福音派。在美国,基要派指的是在教会中反对自由派神学或反对文化世俗性的福音派信徒。img730基要派的出现使美国基督教中的世俗化倾向受到了遏制。由于美国基督教各派乃至各教会处于一种平等的竞争状态,因自由派的世俗化倾向而退出教会的信徒并没有从此不再去教堂,而是转入了基要派或福音派的教会。这样,美国基督徒的总人数并没有多少变化,信徒只是从一个教会转入到另一个教会,自由派教会呈现出人数下降的趋势,而保守的教会则兴旺发展。目前,美国的主流教会如公理会、圣公会、基督门徒会、长老会等会众人数下降,而福音派教会人数不断增加,就说明了美国基督教内部对世俗化倾向的消解。从整体上看,在美国表示相信上帝的人占总人口的90%,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占总人口的40%,img731这个数字远比西欧高,由此可见,美国还是一个宗教很兴旺的国家。

美国传统上是个基督教信仰的国家,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在美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新的宗教发展趋势则与美国的移民潮有着密切的关联。1965年美国颁布了新的移民法,给予亚裔移民与欧洲移民相等的配额。此后,移民到美国的亚裔人口急剧上升。亚裔移民来到美国后,也把他们原先信仰的宗教输入到了美国,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波斯教等都在美国落地生根,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宗教最多元的国家。据统计,美国伊斯兰教信徒的人数已达600万,超过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的信徒人数,也超过基督教长老会的信徒人数,与美国犹太教徒的人数相当。美国佛教信徒人数也达到400万,分布在美国各地。印度教徒的人口在美国也达到100多万。img732

东方宗教在美国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都市,你都会发现伊斯兰教的崇拜中心和清真寺、印度教和佛教的寺庙和默想中心。在犹他州的盐湖城、俄亥俄州的托莱多和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你都能见到穆斯林、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佛教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国的宗教。分散在亚洲不同国家中的不同形式的佛教,却在美国的洛杉矶、西雅图、芝加哥成为了邻居。由于缺少足够的宗教场所,不少穆斯林借用办公室、体育馆或展览馆做礼拜。很多印度教的寺庙也是由仓库、基督教青年会会馆或教堂改建。img733在笔者居住的波士顿地区,有些佛堂都是由民居或商店改建而成的,与其他的建筑混杂在一起,如果不看门前的招牌,很难看出是佛堂。近20年来,不少宏伟壮观的新的宗教崇拜场所也在美国各地兴建,如位于纽约第三大道和九十六街的清真寺、芝加哥的桥景清真寺和别墅公园清真寺、休士顿的西南区清真寺、底特律的Bharatiya印度教庙、休士顿的Sri Meenakshi印度教庙以及洛杉矶的佛教西来寺。img734这些非基督教的宗教建筑,一方面表明了美国的宗教多元化,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宗教在美国的蓬勃发展。

世俗化的理论是以基督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为模型,来预测宗教在当代社会的走向。特别是,人们常把欧洲现代化的历程看成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欧洲宗教的世俗化自然也要在各国重演。然而,美国宗教的不断复兴,打破了世俗化理论的链条,迫使西方学者们重新审视世俗化理论。有些学者就提出,美国的宗教发展是世俗化理论的一个例外。美国的境况真是一个例外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宗教与世俗化在中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