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
1.2.12.2 二、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建构

二、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建构

施莱尔马赫神学引起争议的话题之一是他与黑格尔的关系。法尔克·瓦格纳(Falk Wagner)认为《基督教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对上帝的理解不是原创性的,而是对《论宗教:致蔑视宗教的知识界人士》(On Religion: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一书的一个发展。施莱尔马赫从他的角度将宗教与神学(或更准确地说,教义)分离,因此,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两者的宗教哲学完全不同。黑格尔会偏向有关绝对依赖的感受与神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但施莱尔马赫允许感受独立于神学。施莱尔马赫没有把宗教的有效性奠基于客观内容,而是把它奠基于主观宗教意识。瓦格纳解释说,关于自我意识的感受不是被奠基于神学,而是被奠基于“存在的根基”(the Ground of Being)的恩典之中。然而,迪策·朗格(Dietz Lange)不会以一种争辩关系解释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两者之间关于宗教的理解。朗格认为,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致蔑视宗教的知识界人士》一书中已使自己远离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尤其反对康德和费希特,但他仍然没有增进一种关于人性的新理解。施莱尔马赫的成功之处是将感受作为相关概念与思想和行为放在一起。朗格的意思是施莱尔马赫仍然没有增进一种关于宗教的稳固理解。因此,下有关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存在差异的结论还为时过早。朗格指出,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Glauben und Wissen,1802年)一书中提到了施莱尔马赫的宗教观念,然而书中没有表达针对施莱尔马赫的任何争辩性立场。朗格在黑格尔的《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Differenz des Fichte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1801年)一书中发现了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的共同因素。施莱尔马赫补充进《基督教信仰》一书中的关于知觉(Anschauung)的概念在黑格尔的著述中得到了详细阐述。黑格尔将美感称为客观理智(the objective intellectual)。朗格提醒我们注意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致蔑视宗教的知识界人士》与《基督教信仰》两本著作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这种感受概念,而在于对这种知觉概念的阐释。

乌尔里希·巴尔特(Ulrich Barth)已经给了一种我们关于施莱尔马赫所做研究(包括解释学、辩证法、伦理学、宗教以及教义学)的重要文献性评述。img411当我们对施莱尔马赫神学的出发点进行选择时,基督论是合适之选。img412对施莱尔马赫来说,“除了通过对作为救赎者的耶稣的信仰之外,不存在获得加入基督教团契的其他途径”img413。启蒙运动将基督论和三位一体的教义批判为非理性的和毫无根据的;面对这种批判,施莱尔马赫于1791年出版了《论宗教:致蔑视宗教的知识界人士》一书。他强调真正的宗教不仅是教义,而且是一种“关于无限的感受”,这意味着宗教的个体因素比教义和结构化的制度更基本。然而,他在于1821~1822年间出版的《基督教信仰》一书中对作为信仰团体的教会作了很多强调。在《基督教信仰》的第15~19章中,施莱尔马赫解释了作为科学的、在基督教团体中阐明基督教信仰的教义所扮演的角色。img414事实上,《基督教信仰》一书的中心是基督论。img415施莱尔马赫在解释学领域中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也被称为“现代神学的缔造者”。对该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引言作一个比较会发现关于无限的自我意识与拿撒勒的耶稣有着紧密联系。img416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观点,神学可以分成三部分:探讨宗教自我意识的哲学神学、探讨教义和教会教导的历史神学以及探讨教会之中的实际工作的实践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