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考是快乐的
1.3.14 透过张悟本的“忽悠”看到了什么

透过张悟本的“忽悠”看到了什么

对张悟本没有什么好感,不是因为他是不是神医,是不是骗子的争论,而是源于看过他的一次电视节目。在节目里,张悟本口若悬河的演讲中,充斥了太多的绝对性。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们这些演讲家的共性,但是至少在这档“健康大讲堂”节目里各位专家大致如此。

张悟本能“忽悠” ,而且是很绝对的“忽悠” ,本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也不会有什么过大的影响。张悟本大红大紫,从天到地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是,他出道已经有十几年了,也并没有形成什么轰动效应。因此,“忽悠”不“忽悠” ,怎样“忽悠”是“张悟本们”的权利,听不听、看不看是受众的自由。本来,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两厢情愿的事。可是,最近这件事产生了如此广泛的影响,是因为透过张悟本的“忽悠” ,折射出了其中太多的问题。

第一,张悟本大红大紫,有他本人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其中,目前已经完全走到前台的媒体“功不可没” ,无论是电视还是图书都对张悟本的“忽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收视率”和“发行量”最大化的追求,使媒体从业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起码的“把关”责任。客观上看,作为文化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没有错的。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深入,许多文化单位已经进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如何生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体制和机制下,对待张悟本这样的事情如何把关,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要拿出可行的办法和制度。否则,过不了多长时间,类似的事件和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第二,张悟本的大红大紫,也反映出各级各类的管理部门事后监督的“无奈” 。和张悟本的“忽悠”相关的管理部门很多,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国家级的行业管理部门,也有地方的行政监管部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们集体“无语” 。例如,立于北京奥体中心地界上的“悟本堂” ,在张悟本“出事”后被说成是“违规”建筑而拆除就很令人费解。

第三,张悟本的大红大紫,说明那些真正的学者、专家在利用面向大众的传媒工具上还是不够积极。在传媒介质日益多样化和更加普及的今天,谁占据了大众传媒的有利位置,谁就有了话语权,就可以使自己的言论走向更广泛的大众。进入新世纪,许多“电视学者”的成功就说明了大众传媒的重要性,这次张悟本的“忽悠”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