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9.3.4 四、 文学人物

四、 文学人物

连云港、盐城、南通地区,历史悠久,人才济济,取得的文学成就也非常辉煌。

1. 陈琳

陈琳(?—217),射阳人。才华出众,相传他为袁绍所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在各州郡县张贴后也传到许都。时曹操正患头痛病卧床,见了檄文,深为震撼,出了一身冷汗,顿觉病好了大半,盛赞陈琳文笔高超。陈琳与阮禹、王粲、孔融等人同为东汉建安时期(196—220)知名文人,被人尊为“建安七子”。陈琳遗有《陈记室集》(辑本)1卷,诗歌仅存41篇,尤以《饮马长城窟行》最著。陈琳去世后,葬于射阳村(今流均沟西4里,原属盐渎县境)。

2. 鲍照

鲍照(405—466),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云台区)。曾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有很大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流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3. 王观

王观(1035—1100),出生在如皋集贤里(今冒家巷)一个书香门第。王观在宋代与高邮秦观齐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4. 冒襄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襄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1624—1651)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为后人所广泛传播。

5. 李渔

李渔(1610—1680),号笠翁。李渔出生在如皋石庄镇,一生著术甚丰。有诗文杂著集《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为其中的一部分;戏曲创作有《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有《无场戏》(别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有《合锦回文传》等。李渔的白话小说,可与《三言》、《二拍》并列,为清代说部之上乘。《闲情偶寄》是李渔所有论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是我国第一部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来加以研究的戏剧理论著作,在我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专门记载了他在戏曲艺术方面的心得。在编剧艺术的各个方面,从人物性格到情节结构、曲韵音律、戏剧语言、科诨动作等,都提出了全面而精湛的见解。

6. 李汝珍

李汝珍(约1763—约1830),直隶大兴人。19岁随兄李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板浦。李汝珍平生的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7. 戈公振

戈公振(1890—1935),新闻学家,江苏东台人。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论述新闻史的著作《中国报学史》,考察欧美新闻事业,编译了《新闻学撮要》。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