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9.1.2 二、 历史沿革

二、 历史沿革

(一) 连云港市

连云港,简称“港城”,是历史悠久的“东海明郡”。

连云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其境内发掘的文化遗存分析,这里是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今连云港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上溯至1万年前。上古时期农业部落东夷族曾在这里发祥,与山东、河南、苏北等地的徐夷、淮夷等部落共同创造了我国早期的东方文明。

远古时期,连云港一带分属古东夷部落、郯子国等,古称瀛洲。秦以后,则分别被称为朐县、郁州等。549年,即东魏武定七年,始称海州。隋初仍称海州,隋大业三年,改海州为东海郡,辖五县。唐武德元年,改东海郡为海州,属河南道。天宝初年,又为东海郡。乾初年,复为海州。元朝,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后改为海宁府。明朝,仍改为海州,属淮安府。

1935年,原江苏省决定连云港埠设置普通市,并定名为连云市,为江苏省建制最早的省辖市之一。

1948年11月7日,连云港地区获得解放,在行政上设立新海连特区,隶属山东鲁中南行署。1949年11月更名为新海连市,改属山东临沂专署。1953年1月5日,新海连市始归江苏,属徐州专区。1961年9月2日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6月2日升为省辖市。

(二) 盐城市

盐城地处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人们习惯称这块地方为“盐阜地区”。

盐城在远古时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考古发掘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周代以前,盐城为淮夷地。西周时期,属青州。春秋时期属吴,周元王四年越王勾践灭吴而归属越。战国时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了越国,归属于楚。秦代实行郡县制,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的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期属魏,废县制。西晋恢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其名为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时期,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代,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

盐城其名由来,与该地区盐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自古即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煮海为盐”的记载,《史记》就记有“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淮南盐场被誉为“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至此,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盐城是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有“苏北延安”之誉。1947年10月,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盐阜地区全境解放。1949年设盐城专区。1983年设地级盐城市。

(三) 南通市

南通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和“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美誉。

据古文化遗址考证,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南通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茫茫海域。从汉代开始,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才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南通境域。

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南北朝时,南通市区一带有一块叫胡逗洲的沙洲。胡逗洲先后与其东边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

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西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18世纪中期建立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封建社会,随着南通的经济逐步繁荣,南通历史上的县级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区以县为最高地方行政单位,五代以后曾设有路、州、直隶厅、军、监、县几种地方行政单位,如静海军、通州路、利丰监等。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后来,五代吴国曾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初,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通州,按其位置来看,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因此得名。宋代,通州属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通州改名为崇州,又称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称静海郡。元初至元十五至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废,通州无属县,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划如皋、泰兴二县归通州管辖。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立海门直隶厅,直属江苏省管辖。

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江苏通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改称海门县。1928年,设启东县。抗日战争期间,今南通范围内曾为新四军苏中四行政区辖地,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如西县,1943年在海泰地区设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范围内曾为苏皖第九行政区及一行政区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为如皋县,改如皋为如东县。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县设市,即今南通城区,另于金沙镇设南通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市管辖六县二区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后,启东、南通、如皋、海门四县分别撤县建市(县级),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