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8.2.2 二、 文化遗址

二、 文化遗址

1. 下草湾新人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泗洪县双沟镇下草湾发现一段人的股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研究,认定为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命名为“下草湾新人”。下草湾新人,距今约5万年左右,是江苏最早的氏族聚居群体,其体质形态已消失了猿性而十分接近现代人。

在距下草湾不远的松林庄,还发现中新世的一种上肢可攀缘握物、下肢可直立行走的古长臂猿的化石,命名为“江淮古猿”,又称“双沟醉猿”。江淮古猿的发现,扩大了我国古猿的地理分布区。

2. 青莲岗文化遗址

青莲岗位于淮安市东北35公里的宋集乡境内,这里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集聚地,距今约六千年,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原始社会中晚期。

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稻粒、芦席等。充分表明这里的先民早在六千年前就吸收了其他地区不同文化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3. 大墩子文化遗址

大墩子文化遗址位于邳州市西北40公里的四户镇竹园村东。大墩子文化遗址的内容包括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主要是后者,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屋模型、生产工具、彩陶、墓葬等。石镐与今天的“洋镐”非常近似,为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

4. 花厅文化遗址

花厅位于新沂市西南18公里的马陵山区。花厅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彩陶、玉器等,距今4500年,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其中有一块大玉璧,直径达19.75厘米,厚1.5厘米,重达1400克,堪称稀世之宝。花厅文化遗址发现了人殉现象,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殉实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最初的阶级对立。

5. 大彭氏国遗迹

彭祖是大彭氏国的创始人。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唐尧时,彭祖受封于大彭氏国。商王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大彭氏国历夏至商代中叶灭亡,大体800年左右,正好是传说中彭祖的年龄。

现存大彭氏国遗迹主要有:

铜山县夹河乡大彭山下有个大彭集村,村西半里许,有一眼古井称“彭祖井”,由不规则的石块砌成,泉清水旺,俯身可取,传为彭祖开掘。井旁有碑,上镌“彭祖井”三字。

彭祖宅是彭祖遗迹之一,建于何时已无可稽考。彭祖宅门额有砖刻“彭祖祠”三字,在徐州市统一街北首路西,为清末民初重建。宅中之彭祖井旁亦有石刻“彭祖井”三字,现已迁到徐州博物馆内。

6. 古徐国遗址

徐国是周朝初年分布在淮河下游的徐夷所建立的政权,春秋后期为吴国所并的诸侯国,其疆域以今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占有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南到浙江北部,北至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徐国都城遗址在今泗洪县境内。

邳州考古工作者对古徐国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徐国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从出土器物中可以判断,古徐国是一个农业与手工业都相当发达的国家,是军事力量相当强盛的国家,又是讲究“礼”“乐”的东方文明之邦。

7. 徐州地下城

徐州市中心的古彭广场下,保存有一段长20余米的古城遗址断面。在这个断面上,可以清晰看到五个层次,从上至下依次为:近现代堆积层,清代堆积层,河沙淤积层,明代堆积层,唐宋以前堆积层。

古徐州城被深深埋入地下的罪魁元凶是滔滔的黄河水。据史志记载:明代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堤,河水半夜由东南灌城,城内积水一丈三尺,大水三年不退,直到崇祯元年(1628),城中积沙渐平。兵备道唐焕修复旧城,又经八年重建,徐州城才恢复旧观。因为城郭、街坊和主要建筑设施多在废墟原处按原有形制规模建造,才出现上下两城奇妙的重合。

8. 洪泽湖水下城

烟波浩淼的洪泽湖水下,淹埋着一座巍巍宏伟的城池,那就是在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泗州城。泗州城建于唐朝初年,位于今盱眙县淮河乡境内,与盱眙县城隔河相望。唐中宗时,泗州城已颇为壮观,分内城和外城,城内遍布州衙、书院、商店、旅馆、寺庙、亭园等建筑。

由于泗州城建在洪泽湖畔、淮汴二水交汇处,地势低洼。明代弘治年间,黄河决荆隆口入淮,黄水倒灌洪泽湖,湖底淤垫日高,湖堤也因之越加越高,致使洪泽湖成为“悬湖”,湖底高于泗州城内平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夏秋之交,暴雨连降5日,黄淮并涨,洪泽湖水陡涨,破堤而出,泗州城内水深数丈,千年古城从此沉入湖底。

9. 楚王山刘交墓

楚王山位于徐州市区西北10公里的铜山县夹河乡境内,主峰高195.4米,东北—西南走向,是徐州境内的历史名山。其北坡葬有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及其家族成员。刘交在公元前201年被高祖封为楚王,建都彭城,死后谥元王,葬于此山,故名“楚王山”。

现在仍可明显看到大型封土堆四处,应为四处墓室。其一号墓依山为陵,“凿山为藏”,其余三座均系土堆形墓。一号墓高50余米,最为高大,其东南面与楚王山主峰相连,浑然一体,规模壮观,应为楚元王刘交的陵墓。

10. 北洞山楚王墓

位于徐州城北10公里处的洞山村,传说春秋时期宋国大司马桓飏在此凿山营墓,故名桓山,当地群众又叫北洞山。山西约200米处有座高20余米的夯筑小山,小山的下面是一座构造惊人的汉代王陵。

该墓依山为陵,穿山作室,整座地宫由露天墓道、进山甬道、主宫墓室和附属建筑几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包括前堂、后寝、侧室、厕间、耳室等八个房间。附属建筑分为四进院落,错落分布有13个房间。

从整座建筑的布局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一处完全按照地面建筑等级建造的地下宫殿。墓葬虽屡次被盗,但出土的珍贵文物仍十分可观。出土的16件玻璃杯,经科学测定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国古代钠钡玻璃,说明西汉早期已经有了先进的玻璃生产工艺。墓中出土的11枚铜印为考证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铜印上铭刻的文字和出土的钱币推断,该墓的年代应在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18年之间,主人为刘邦之侄即第二代楚王刘郢的可能性较大。

11. 狮子山楚王陵

狮子山楚王陵在主峰南侧,坐北朝南,凿山为藏,结构独特,气势雄伟,在我国汉代帝王陵墓中独树一帜。内墓道两侧凿建耳室三间:东侧一室为庖厨间,西侧一室为楚王御府库,二室为储藏间。主宫室由钱库、储藏室、陪葬墓、棺床、前厅、后殿等部分构成。楚王棺椁为重棺,棺床位于甬道东侧,外棺长2.80米,高1.04米,有1600片棱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玉片组合而成,名为“镶玉漆棺”。根据地宫和文物资料推断,地宫的主人为西汉时期第三代楚王刘戊。

这座楚王陵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2000件(套),其中钱币一项即多达17.6万多枚,完整而精美的玉器200多件,楚王下属县长以上的职官印和封泥达200方之多,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墓中出土了天子特赐的金缕玉衣,由3400多片玉片以金丝连缀而成,据专家考证,它是国内目前出土玉衣中最好的一件。

12. 龟山楚王刘注墓

楚王刘注夫妇的陵墓位于徐州矿区拾屯乡境内龟山,墓葬总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陵墓共15个墓室,结构上分属于两座墓葬。北墓有5个墓室,南墓有10个墓室;北墓室多作拱形顶,而南墓室则凿成两面坡或四角攒尖顶。据随葬品的出土情况,南墓中有御手俑、马俑及车马器,而北墓室多有石黛板、玉环等佩饰件。可以认定,南墓属男性主墓,北墓为女性从墓。

墓中出土了大批有价值的珍贵器物,包括多种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以及麟趾金、铜矛等。刘注是第六代楚王,在位14年。龟山墓葬的南墓即为楚襄王刘注的陵寝,而北墓则是其夫人的墓葬。这种有纪年可考的地下宫殿,对于研究楚汉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然科学史的专家们根据墓中出土的大量酸枣、桃、梅、杏的果核,准确地判定刘注下葬时间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的八、九月间,距今已经2120多年了。

13. 管鲍分金亭

管仲、鲍叔牙是春秋初期人。相传有一天,两人在路上共同发现一根金条,就坐下来等候失主,直到天黑仍无人前来认领。鲍叔牙把金条截成两块,把长的一块给管仲,说:“汝家穷,当多得。吾富足,当得少之。”管仲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他们又想到,天赐金于地,当地百姓应受之。于是,他们便把金条分送给附近两个村庄的人民。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管仲、鲍叔的情谊,把村庄分别改名为管公店、鲍家集,并在他俩分金的地方建立祠庙,祭祀两位贤人。

管鲍分金亭位于盱眙县城西15公里处的管镇街西首,现在的分金亭是光绪年间复修的。

14. 项王故里

项王故里位于宿迁市区南部,是一处著名的人文景点。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之后,家乡人民在其出生地,即下相城东北角的梧桐巷建立了一座霸王庙,以纪念这位盖世英雄。后因洪水泛滥和迁城移址,霸王庙屡毁屡修。明万历四年(1576),宿迁城迁至今址,重修位于城南的霸王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项王故里,并立碑纪念。

项王故里是一组仿汉式建筑群,阁、亭、室皆为宫殿式结构,与院内松、桐、柏、槐相映衬,显得古色古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15. 戏马台

在徐州城南兀立一座小山,山上一片金光闪耀的古典式建筑群,这就是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项羽戏马台。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在此笼山络谷,营筑高台,用来观阅将士操练戏马,故称戏马台。

项羽虽然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所败,仍不失为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两千年来,戏马台作为西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踪,曾吸引无数志士文人登临凭吊。历史上徐州屡遭水患兵灾之苦,古代建筑屡建屡毁,到了近代只剩下一座清代所建的碑亭。198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重修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雄浑庄重。

16. 镇淮楼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初年,当时是镇江统司(镇守江河的机构)的酒楼。到了明代,楼上设置铜壶滴漏,用钟鼓报时,因而又名“钟鼓楼”。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府周焘移衙匾额“镇淮楼”置其上,始易名“镇淮楼”。

镇淮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上为博物陈列馆。它屹立在喧闹的淮安市区中心,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象征。

17. 黄楼

黄楼是徐州的重要名胜之一,是900多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军民战胜洪水之后,在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写下著名诗篇《九日黄楼作》。苏轼还请弟弟苏辙、门人秦观和好友陈师道为黄楼作赋写铭,留下了许多纪念文字。这些赋文生动地描绘了黄楼的雄伟壮观及其周围的景色,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黄楼赏月”也成为徐州八景之一。

18. 梁红玉祠

梁红玉(?—1153),南宋名将韩世忠妻。靖康国难,她流浪到镇江,与年轻将领韩世忠相识,结为夫妇。从此便随韩世忠南征北战,抗击金兵。韩世忠奉命镇守楚州期间,梁红玉协助丈夫广修城池,精训士卒。军粮断绝时,梁红玉带领士兵挖蒲根充饥。淮安的蒲儿菜脆嫩爽口,据说就是梁红玉最先发现食用并传播开去的。

故乡人民在元末时曾为梁红玉修建一座富丽的祠堂。虽历经劫难,倾颓多次,但始终毁而不绝,现在的梁红玉祠就是当地人民政府于1982年拨专款重建的。

19. 盱眙明祖陵

明祖陵号称明代第一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父、曾祖、高祖的陵寝,位于盱眙县城西北15公里的淮河之滨、洪泽湖西岸。

明祖陵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历时28年,占地近千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总体建筑布局为长方形,有城墙三道,外层土城,周长5公里;中间砖城,周长2公里多,有城门4座,城周植松柏;内为皇城,有正殿、享殿和配殿,以及朝房、更房、磨房、仓库、井亭、宰牲亭、奉祀祠等辅助建筑。正殿前面有金水河,河上有石桥3座;正殿后面有甬道直达陵寝,甬道又称神道,两旁有高达2米左右的大型石雕21对。明祖陵西南有下马道,长达10公里,道旁分布70口古井。据考古专家介绍,明祖陵的工艺水平超过明代诸陵(包括明孝陵)的水平,堪称明代石刻的典范。

20. 安澜龙王庙

安澜龙王庙位于宿迁市区西北20公里处的皂河镇南首,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苏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三次驻跸于此,故又名乾隆行宫。安澜龙王庙北靠骆马湖,东俯大运河,南临黄河故道,占地33亩。其主建筑仿照北京故宫式样,重檐斗拱,布局对称,建筑雄伟,古雅端庄。安澜龙王庙中极富民间工艺传统的房檐瓦当,不仅图案精美,而且花样繁多,竟达700多种,为国内罕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