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8.1.2 二、 历史沿革

二、 历史沿革

楚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六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渊源。

1. 徐州

古称彭城,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之交,交通形势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五省通衢”和“军事重镇”之称。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夏代帝启命彭伯寿率兵征西河(今河南安阳)起,到辛亥革命为止,环绕着徐州及其毗邻地区进行的战争约在200起以上。近代津浦、陇海二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徐州又成为我国东部的铁路枢纽之一,苏、鲁、豫、皖接壤处第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的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都是为争夺徐州而进行的。1986年12月,徐州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远古时代,徐州是我国东夷族的发祥地。邳州大墩子、刘林和新沂花厅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距今6000年前徐州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徐州市区所在地,名为大彭氏国,徐州始称彭城自此起。大彭氏国历经夏王朝,亡于商武丁四十三年。周灭商后,徐州初属吕国,后属宋国。春秋时称彭城邑。战国时,宋国因受魏国的威胁,弃睢阳(今商丘)而迁都彭城。战国后期属楚。秦置彭城县。秦汉之际,各地反秦力量拥立的楚怀王和西楚霸王项羽皆曾建都彭城。汉王朝建立后,高祖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号称楚国,都彭城。东汉时,改称彭城国,以彭城为治所。汉武帝时置徐州刺史部,初治郯县(今山东郯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彭城成为群雄争夺的焦点。曹操将徐州刺史部由郯迁至彭城,彭城始称徐州。晋承三国之后,称徐州、彭城国、彭城县。南北朝时,刘宋称徐州、彭城郡、彭城县,刘裕封皇子刘义康于此,为彭城王。隋初废郡,称徐州;大业初废州,仍称彭城郡,以彭城县为郡治。其后,唐、宋、元、明、清,徐州皆为州、府衙署所在地。

民国初,府废。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日伪时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徐州市现辖鼓楼、云龙、九里、贾汪、泉山5区和丰县、沛县、铜山、睢宁、新沂市、邳州市6县(市)。全市面积11258 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4.7万人。

2. 宿迁

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以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以及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全市面积8 555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529.5万人。

3. 淮安

淮安有着悠久的历史。1954年6月,在泗洪县下草湾出土了距今约四五万年的新人化石,这是江苏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活动遗址;淮安青莲岗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学术界称之为青莲岗文化。殷周时期,活动在淮河下游的部族为徐夷、淮夷。徐夷建立了以今泗洪、盱眙为中心的徐国。春秋时期,淮河流域的淮夷族分割为许多小国,大多属吴国的势力范围,战国时属于楚国,这是隋唐以后于淮安置州以楚州为名的由来。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始置县邑的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境内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南齐永明七年(489)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隋唐五代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境内的经济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685—688)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北宋年间,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境内再度成为前线,经历长期战乱,全境一片凄凉。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为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民国时期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区划几经调整。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市辖4区4县,即清河区、清浦区、楚州区、淮阴区和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全市面积10072平方公里,2007年户籍人口532. 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