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6.6.2 二、 吴地佛教

二、 吴地佛教

佛教从东汉开始传入中土,吴地是最早传播佛教的地区之一。东汉高僧安世高云游各地,曾到吴地传教。222年,佛教居士支谦从洛阳来到吴地,孙权请教他佛教经义,拜为博士,支谦翻译了《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太子瑞应本起经》、《首楞严经》等佛典,是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佛教学者。

孙权于赤乌十年(247),名僧康僧会至建业,他是天竺人,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自南而北传播佛教的僧侣,孙权为其建佛寺,号“建初寺”,是有史记载江南建寺之始。之后,孙权为乳母陈氏建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著名的北寺塔即矗立于此。孙权之母吴国太在无锡西高山修建了4座庙庵,其中以崇福寺最为有名。位于吴江县震泽镇的慈云禅寺、慈云塔也建于三国,相传孙权与刘备联姻后,将其妹骗回江东,不让她还蜀。孙夫人在此建起宝塔,常登塔望蜀,盼与刘备团聚,故慈云塔又称“望夫塔”。

两晋时期,中原不少名僧避难渡江,在南方积极开展传教活动。东晋南渡之后,谈佛说玄成为名士的时尚。苏州灵岩山的灵岩寺是东晋末年陆沅舍宅而为。东晋时司徒王珣与其弟司空王珉在虎丘山建别墅,各捐为寺,东西并立。无锡现存最早的寺庙崇安寺是东晋哀帝时所建。

到南朝,佛教更加兴盛。南朝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佛教至梁武帝时发展到了顶峰。梁武帝原来信奉道教,即位后第三年宣布舍道归佛。他广建佛寺,盛造佛像,自己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并受持菩萨戒。常州武进万绥乡是梁武帝的故里,相传梁武帝于508年舍宅为寺,建成“慧炬寺”。智宝律师(即宝志)曾来此讲经,故宋代改为“智宝禅院”。503年,苏州吴县秀峰寺建成,并建有宝塔。516年,西域智积和尚来此聚众弘法,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秀峰寺遂名扬全国。常熟名刹兴福寺初建于齐,乃倪德光舍宅为寺,名曰大慈寺,寺内有巨石,大如伏牛,上有花纹,左看像“兴”,右看像“福”,便改称“兴福寺”;又因它位于破山之麓破龙涧旁,所以又称“破山寺”。此外,无锡的保安寺、祇陀寺、护国寺(后改名为南禅寺)、惠山寺,吴县东山的灵源寺,昆山的般若寺等,都很有名。无锡县安阳山翠微寺僧人大觉禅师曾到日本,设计建长寺方案,后来成为日本建长寺派的开山始祖。

著名高僧竺道生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众僧以为邪说,将他逐出建康育园寺。道生遂东迁居苏州虎丘山,聚众讲《大般涅槃经》,传说讲到“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时,群石频频点头。这“点头”石至今仍是虎丘一景。

盛唐时期,天台宗九祖湛然是宜兴人,投奔天台八祖左溪玄朗求学,玄朗向他传授天台止观法门。湛然研究了十年天台之学,从学者随湛然学道,“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七载(748),三十八岁的湛然在宜兴君山乡净乐寺正式出家,到吴郡开元寺宣讲止观法门。湛然不畏艰难,以中兴天台为己任,撰写论著,批诸宗义理,阐天台大法。在他的努力下,天台呈现中兴,湛然声誉日高,玄宗、肃宗和代宗都曾征召他进京,他都是“辞疾不就”。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论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华严四祖澄观曾从湛然学习《法华》、《维摩》等经疏。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枫桥镇,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曾在寺修行,遂改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写作了一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使得寒山寺名闻中外。

唐代禅宗在吴地广泛流行。大毓禅师和伏虎禅师分别在宜兴铜官山的芙蓉寺、胜果寺作过道场。禅师法融到常州化缘募粮,“筑室十余楹”,这便是常州的千年古刹天宁禅寺的前身。

宋元时期,吴地佛教以净土、禅两宗最为流行。禅宗临济宗的绍隆住苏州虎丘,创虎丘派。虎丘派的祖钦使临济宗大盛于吴越一带。净土宗在宋代已形成一固定宗派。该教主张禅净一致,认为只要信愿念佛,死后即可往生净土。宋末,净土宗茅子元编成《莲宗晨朝忏义》,在平江淀山湖建立“莲宗忏堂”,自称白莲导师,提倡念佛,厉行菜食,形成白莲宗,其徒称作“白莲菜人”。该宗在江南迅速蔓延,后来与弥勒信仰相混合,形成为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

明清时期,吴地的佛教仍以禅宗为最盛。宜兴人圆悟是临济宗三十世传人,大振宗风,先后主持六大名刹,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有常熟三峰的法藏、句容宝华山的通忍等12人。

明清时代,净土宗继续占据着佛教大宗的地位。明代佛教的四个高僧袾宏、真可、德清、智旭都主张净禅双修或性相融通。真可,吴江人,17岁时仗剑远游,行至苏州,遇虎丘僧明觉,便从之出家,他于万历十七年(1589)以明《北藏》为基础,校明《南藏》,创刻方册大藏经。智旭,别号“八不道人”,苏州吴县人,24岁从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出家,27岁起遍阅律藏,成为一代名僧。

除佛教、道教以外,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纷纷在不同时期传入吴地,传教布道,共同创造了吴地的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