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1.6.5.1 一、 文学

一、 文学

吴地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孕育了众多文坛名家和文学名篇佳作,杰出的文学家辈出:陆机、陆云、萧统、谢灵运、韦应物、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金圣叹、钱钟书等等。

《吴夫差时童谣》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吴地民谣:“梧宫秋,吴王愁。”用比兴手法表现了吴国临难,吴王悲愁,体现吴地文学的抒情特色。

六朝吴地的文论,成就卓越。吴郡人陆机的《文赋》是一部用赋体来论文学的开创之作,以诗歌的语言、巧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形象表述了艺术创作规律,颇有卓见,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昭明太子萧统组织当时学者编纂了一部《文选》,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世称《昭明文选》。关于选文标准,在萧统撰的《文选序》中论及“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意思是情义与辞采并茂。萧统把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明确了文学作品的特征。《文选》成书以后,风行一时。到了唐代,应进仕举者,必须熟读《文选》。唐代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唐代著名学者李善,为《文选》作注,成书60卷。此后,研究《文选》成了一门学问,称“选学”。

六朝吴地文学创作也是一派繁荣景象。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人称“太康之英”,他著《文赋》,论十种文体的风格,是我国第一部深入研究创作过程的文学批评著作。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其山水诗描绘山水形象细腻,风格清新,代表作《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广为传诵。

张旭,苏州人,由初唐进入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号为“吴中四士”。中唐吴人名家有顾况、张籍、李绅、皎然等。李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两首,被誉为“悯农诗人”。晚唐陆龟蒙是苏州人,隐居甫里(今甪直),其诗作以写景咏物为多,清隽秀逸,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常作无情的讽刺与揭露。其散文成就尤胜于诗,著名的有《田舍赋》、《野庙碑》等。鲁迅赞誉他的小品文是“一塌糊涂泥溏里的光彩和锋芒”。他与著名诗人皮日休同负盛名,人称“皮陆”。皮日休在苏州做官时,与陆龟蒙结为文友。

景色灵秀的江南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吴地成为文士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王昌龄、张继、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等都曾慕名来到吴地,留下许多佳作。如李白的《苏台览古》,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将唐代姑苏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张继的《枫桥夜泊》里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堪称绝唱,使寒山寺名闻遐迩。中唐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等虽非吴人,但曾出任苏州刺史。韦应物被后人称为“韦苏州”,有《韦苏州集》,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中有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赞颂苏州人文鼎盛、财赋富足。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17个月,写下很多描写苏州的诗篇,并曾在山塘河边修了一条从阊门到虎丘的七里长堤,后人称为“白公堤”,即今日山塘街。

北宋初期吴地著名的文学家有范仲淹(989—1052),吴县人。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传世之作《岳阳楼记》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文辞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为千古名句。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豪迈悲凉,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

南宋最有名的吴地文学家当属范成大,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忧国恤民,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尤袤,无锡人,其诗歌质朴、深沉,为时而作,有感而发。

在明初的诗派中,“吴中诗派”的创作成就是最高的。其中的高启、杨基、张羽和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称誉全国。高启是明代成就最大的诗人,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杨基诗作意象新巧,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代中叶,苏州又出现了一批能诗会画的才子,如唐寅、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他们诗歌创作独抒性灵,有天然之趣。明代中叶,出现了前后“七子”复古派。前七子中的徐祯卿是苏州人。后七子中的王世贞是太仓人,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主持文坛达20年之久。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诗着重描写了民族兴亡的大事,表现爱国情怀,堪当“诗史”。这一时期的吴地诗坛上,有云间派、虞山派和娄东派三大流派。云间派以陈子龙为首,虞山派以钱谦益为首,娄东派以吴伟业为首。钱谦益,常熟人,是当时的诗坛领袖。他学问渊博,提出作诗须“情真”、“情至”,其诗技巧纯熟,精致华美。常州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写诗不拘一格,富于个性和才情。他有论诗著作《瓯北诗话》,还写下一首《论诗》绝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初吴地有阳羡词派,词家云集。阳羡词派宗主陈维崧,宜兴人,才气横溢,骨力遒劲,填词之富,天下无双,所著《湖海楼词集》有1900余首。清中叶有常州词派,创始人是张惠言,主张词有寄托。

明清时期吴地散文创作非常繁荣。明代中叶有唐宋派,代表作家是常州唐顺之、昆山归有光。明代吴中散文家还有“山中宰相无双,海内文章第一”的王鏊。张溥,太仓人,召集吴中名士组织“复社”,代表作《五人墓碑记》,慷慨淋漓。清代,苏州人沈复写的《浮生六记》,别具一格。这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文字细腻,自然纯朴,感情尤其真实动人,为古代文学中具有新鲜意味的作品。林语堂将它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清代前期,吴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吴江人叶燮《原诗》猛烈抨击明代以来的复古论,阐述诗歌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具有辩证思想。苏州人沈德潜是叶燮学生,著有《说诗晬语》,提倡“格调说”,强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对当时诗坛影响很大,

明清时,随着吴中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戏剧在吴地开始兴盛。

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点“六才子书”,颇有创意。金圣叹,吴县人,性格狂放怪诞,他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提高了小说和戏剧的文学地位。毛宗岗(吴县人),他效法金圣叹评改《水浒》的方法,与其父毛纶评点《三国演义》,对罗贯中原本进行整理、修正和增删,使内容更完整,文字更紧凑。明清时期的吴地通俗小说,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其他地区,产生了许多名著。如冯梦龙(吴县人)编选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李伯元(武进人)的《官场现形记》,曾朴(常熟人)的《孽海花》、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等。冯梦龙除编选“三言”外,还增补了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等,他在民歌和戏曲的搜集整理方面也有卓著的成就。狎邪小说代表作有江苏常州陈森《品花宝鉴》、松江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海上花列传》人物对白以道地的苏州话来写,语言传神,描写细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点评它为清狎邪小说的压卷之作。通俗小说家周瘦鹃、徐枕亚、包天笑、陈蝶仙等在创作时注重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形成了鸳鸯蝴蝶派。周瘦鹃,吴县人,主编过《申报》副刊、著名的《礼拜六》周刊、《紫罗兰》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言情小说,如《落花怨》、《恨不相逢未嫁时》等。徐枕亚,江苏常熟人,代表作是艳情小说《玉梨魂》。

新文化运动后,吴地新文学成就不凡。代表作家有瞿秋白、叶圣陶、俞平伯、刘半农、宗白华、洪深、陈西滢、钱钟书、杨绛、路翎、陆文夫、高晓声等。瞿秋白,常州人,著有游记散文《饿乡记程》、《赤都心史》,所作杂文可与鲁迅媲美。叶圣陶,苏州人,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俞平伯,苏州人,著有诗集《冬夜》、散文集《杂拌儿》、诗文集《燕知草》、古典文学论著《红楼梦辨》、《读诗词曲杂著》等。刘半农,江阴人,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是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著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文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著名剧作家、导演洪深,常州武进人,创作了《赵阎王》、《五奎桥》等数十部话剧剧本,对我国话剧艺术的形成和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宗白华,常熟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作有《美学散步》、《艺境》等,他将艺术理想融于创作之中,写下了风格清新、意境深远的诗集《流云》。钱钟书,无锡人,学贯中西,汇通古今,著名作家、是学界泰斗,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诗集《槐聚诗存》。钱钟书的夫人杨绛,祖籍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有小说《洗澡》、译作《小癞子》、《堂•吉诃德》等。陆文夫以苏州市井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如《小巷深处》、《临街的窗》、《美食家》等。武进作家高晓声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探索了我国农民的坎坷命运与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