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生存的基石:地球
1.3.2.1 1.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1.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⑴太平洋概况

img131

太平洋是四大洋中最大的海洋,面积16525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跨越纬度135°,南北最长约1.59万千米。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宽约1.99万千米,平均深度4028米,目前已知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太平洋海盆可划为三个区,分别为:

①东区

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架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②西区

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且沿岸外有一系列岛弧,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依次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此外,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如北面的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面的东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

img132

白令海

③中部

这一区域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在4570米左右。

此外,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大类。

img133

⑵分布概况

太平洋以南、北回归线为界,分南太平洋、中太平洋、北太平洋;以赤道为界分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以东经160°为界,可分为东太平洋、西太平洋。

img134

珊瑚海

北太平洋是指北回归线以北的海域,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温带,主要属海有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

中太平洋是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主要属海有南海、爪哇海、珊瑚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

南太平洋是指南回归线以南的海域,地处南亚热带和南温带,主要属海有塔斯曼海、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

太平洋地区有30多个独立国家,以及十几个分属美、英、法等国的殖民地。

⑶复杂的自然环境

①岛屿

太平洋约有岛屿1万个,总面积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其中,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岛屿,如火山岛、珊瑚岛。

②海底地形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

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域分隔成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洋的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海盆面积较小。

img135

太平洋上的火山岛

③火山与地震

全球约有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素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img136

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美洲西岸部分

④气候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气候分布的地区差异主要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回归线向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赤道附近最高达29℃。太平洋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多雨区可达3000~50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地区不足100毫米。此外,在靠近极圈的海面有结冰现象。太平洋上的吼啸狂风和波涛汹涌很是著名。一般在寒暖流交替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内,多狂风和波涛,尤以太平洋北部的冬季南部的夏季较为明显,而在南、北纬40°附近,则是大洋狂风和海浪最为明显的区域,中部较平静,终年利于航行。

⑤洋流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其中,北部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则是与之相反的逆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⑥潮汐

这一区域的潮汐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为2~5米不等。

img137

⑷丰富的海洋资源

太平洋生长的动物、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他动物,都比其他大洋丰富。

①渔业

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一半,其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如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等都有世界著名渔场。

img138

日本渔场

太平洋主要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均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img139

海獭

②矿物资源

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⑸复杂的形成历程

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等。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

img140

太平洋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地球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事实上,由于月球的密度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得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24/17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外,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为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所以,发展到后来,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曾经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并且他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其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但这一假设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事实上,相关科学家指出:太平洋可能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之后在其漫长的地史时期经历了多次的改造而形成的。

知识小百科

陨石撞击

美国加州喷气推动实验室的叶尔曼称:“长久来看,死于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基本上等同死于飞机失事的几率。约1500千米宽以上的陨石撞击地球才会对人类文明造成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