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4.1.3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无不归因于相应程度的人的解放和发展,而历史上每次社会形态的更替,也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取得自由和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进行的,而其中社会经济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4]如果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都得不到正常满足,是不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也很少有发展才能、提高素质、过丰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未来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而且是道德高尚、文化发达、社会生活和谐的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条件中,人才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其他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条件。

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构成的“有机体”。在阶级社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内部各要素的发展是不相协调的,人和人、阶级和阶级、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因此,人的发展就不能全面协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过去社会形态的辩证否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利益实现的过程,人就是在这种整体利益的实现中,“生产出他的全面性”[15]。加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其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把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既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向更高层次,努力实现二者的互动互进。

【注释】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09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

[11]《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