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3.1.2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是抓好经济发展。”[2]“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丢掉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是丢掉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特点,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收入分配中矛盾较多,处理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但强调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并没有改变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解决实施好科教兴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继续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科学技术人员是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再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要为解决人民群众切身问题服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注重实现重点跨越。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目标,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最后,实施科教兴国,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内生性,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来获得和培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要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一,创新发展理念。要破除重物轻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此,必须正确看待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问题。GDP是世界通用的、反映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表现为GDP的增长。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必须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下去。GDP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主要是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和效益,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不能准确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我们不能把GDP等同于经济发展,更不能将GDP等同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GDP,不能把GDP作为衡量发展和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我们在使用GDP指标时,还应当辅之以社会成本、环境资源生态代价以及技术进步等其他指标。第二,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要着眼于有利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三,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要推进自主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动力。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第五,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