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学辞典
1.19.2 动物的休眠

动物的休眠

由于水域中条件比较稳定,因此水生动物缺乏典型的休眠现象。但肺鱼可在旱季池沼干涸时钻入泥中休眠,以待雨季来临。上陆后的两栖类以及常年陆栖的爬行类都有冬眠现象。在恒温动物中,鸟类以迁徙方式躲避冬寒。冬眠现象在哺乳类中较为发达,食虫、翼手、啮齿3个目中都有冬眠。严格说来,“冬眠”一词仅指恒温动物的越冬休眠,它是一种主动过程。虽然动物在冬眠期间体温与环境温度相近,一如变温动物,但遇到适宜刺激或按自身节律达到觉醒期时,其体温即可在短期内上升,恢复通常体温。

冬眠有深浅之别。熊在冬眠中体温仍保持34℃,虽在冬季数月内不进食,呼吸频率降为每分钟2~3次,但遇有外警便能奋起跳避。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金花鼠也属此类。这种浅冬眠可称“冬睡”。极地松鼠的冬眠是真正的冬眠。在冬眠穴中,其体温可降至与气温相近,呈完全麻痹状态,但心脏仍跳动,在5℃时每分钟仅跳动一次。冬眠的动物也消耗体内储存的养料。冬眠的鼠类在穴中储备有食物,每次觉醒时都要进食。

哺乳动物进入冬眠前有个过渡阶段,其长短因种类而异。典型的方式是要经多次昏睡和觉醒,每经一次昏睡,降温加深一次,直至进入冬眠。例如极地松鼠的冬眠,并非一眠至春,而是3周左右觉醒一次。动物在冬眠期中,呼吸次数、心跳频率、呼吸耗氧量均大为减少。休眠的刺猬,心跳可减少到一小时只有一次,血压接近于零。因其血液中的凝血酶原活性降低,血液不会在低流速中凝固。但血液中水分减少,红细胞数目增加一倍,以提高供氧能力。休眠动物生理机能的改变主要受神经中枢控制。在休眠期所有内分泌腺均停止活动,各种代谢水平普遍降低。但至觉醒时,各器官的生理活动按一定顺序迅速恢复正常,这个过程要消耗大量能量。经过整个冬眠期后,冬眠动物的体重可减轻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