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学辞典
1.13.2 鸟 类

鸟 类

灯草鹀在春季的生殖腺发育和向北迁徙是光照期变长的结果,如果在晚秋和冬季人工加长光照时间,也可诱导其生殖腺早熟和提前北飞。现已知道多种鸟如燕雀、鹀、麻雀、掠鸟等都有光周期反应,主要表现在生殖腺发育,脂肪体积聚、脱换羽毛和迁徙等方面。

鸟类生殖腺的发育有年节律的表现,即在春季生殖腺发育达高峰,体积增大,生殖细胞成熟,进而完成繁殖。至夏季,生殖腺渐小,进入静止时期。翌年又重复此现象。这种规律在雄性生殖腺——睾丸的发育中表现尤为明显,研究表明,控制这种现象的是光周期:长光照期促使睾丸发育,短光照期抑制睾丸发育。与植物相同,鸟类生殖腺的光周期反应也有临界光照期。诱发生殖腺发育的最短光照时间依鸟的种类而异,例如在金冠带鹀是10小时;掠鸟是8.5小时;家雀为8—9小时。

春季鸟类的迁徙受光周期控制,这是温带和亚热带许多旅鸟的特征。在热带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在温带许多于南方过冬的鸟,如鹀、掠鸟等,经历冬季和早春的短日照阶段,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一阶段称为“生理准备期”。随着春季光照时间的日渐延长,鸟体内逐渐积累大量脂肪体,生殖腺逐渐增大。当生理变化达到一定阶段,且光照时间达临界值以上时,鸟就开始向北迁飞,到达繁殖地区。这种变化随光照时间的增长而加快。秋季的短日照阶段对鸟类来说是必要的,称为生理反应的“准备前期”。未经历此期的鸟不能在随后的冬季和早春实现一系列生理反应过程。

鸟类的光周期反应主要表现在光照期。这与植物迥然不同。光照的强度对鸟类生殖腺的光周期反应并无明显影响,只需达到某一最低光照强度即可。每种鸟也都有自己的最低感光值,但增加光的强度并不能加速光周期反应,重要的仍然是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期的作用光谱一般是橙黄色至红色的光,更倾向于红光(600~750纳米)。

有些鸟类的更换羽毛也受光周期控制。长光照可诱导白喉带鹀、白冠带鹀等换毛,人工延长每日的光照时间往往可促其提前更换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