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学辞典
1.12.2 生物对光的适应

生物对光的适应

有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以及生殖等方面,适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陆地上绿色植物的向上生长和枝叶的合理分布,是充分利用阳光的适应形式。有的植物如山毛榉是阳生叶和阴生叶,前者薄,后者厚。阳生叶生长在树冠上部,部分光可透过;阴生叶则分布在较遮蔽的下部,可以利用较弱的光。圆叶风铃草在弱光处生长圆叶,在强光处生长长叶。阴生植物生活在阴处,那里的光以散射光为主,光线较弱并且波长较短的光占优势。这类植物通常长有大而厚的叶,叶肉细胞排列松散,节间距离大,所含叶绿素多于阳生植物,而且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较小,这样就能在低光度中吸收较多的光线。同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阳生植物的低,这有利于弱光下积累干物质。生活在光线较弱的水域中的海藻所含的叶绿素比在强光的多。红藻含有藻红素,可吸收较多的绿光和蓝光,适于在海水深层的蓝光下生活。

生活在弱光环境中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也常有相应的特征。如夜间活动的壁虎和猫头鹰有大的眼睛,且对红外光敏感。在海洋的微光层,鱼的眼睛加大,体呈红色。这些特化均有利于它们的活动与生存。海洋动物的体色,因所在水层的光质和强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洋面的动物常常是背面蓝色、绿色或棕色,而侧面与腹面呈银白色。在红光被滤去的深水层中,“红色”的动物却呈黑色。

动物在行为方面也表现出对光的适应性。如趋光性是对光刺激所表现的趋向或回避运动。在适宜的光强度内,眼虫表现正趋光性,在强光下它就回避而改变运动方向。绿头蝇有向光飞行的习性。马铃薯叶甲和七星瓢虫有正趋光性,地中海粉螟和红头绿蝇的幼虫则表现出负趋光性,即移向黑暗。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光亮达某阈值时即回巢穴。有些浮游动物在夜间游到水表层,白天则下沉到50~60米深的水层中,表现出负趋光性。这些都是适应于一定光度下生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