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学辞典
1.10.1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

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地球内部产生的地热与太阳辐射能相比甚为微小。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基本上随纬度呈带状分布:纬度增高温度递减。例如年平均气温,在赤道地区是26.3℃,而由北纬20°经40°至60°地区,依次为25.3℃、14.1℃及-1.1℃;在南半球各相应纬度地区则为23℃、11.9℃及-3.2℃。温度还随季节而变动,如在北纬40°地区,冬季1月平均气温是5.5℃,夏季7月平均气温是24.0℃;但在赤道附近,温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纬度越高,年较差和日较差越大。夏季日较差大于冬季,例如中欧地区7月的平均日较差是8.8℃,1月的为3.4℃。

水陆分布、地形、水汽、洋流等影响,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复杂化。水的热容量大,可随外界气温的上下波动而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减缓水面附近气温的变化。秋冬季节,水面附近的温度就高于陆地,春夏则相反。因而临海地区的温度变化较缓和,是为海洋性气候。陆地则有极端的温度变化,呈大陆性气候。在陆地上,山地的温度随高度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约0.6℃。在中高纬度,这种温度梯度有显著的年变化,以春夏的温度梯度为最大。地形的影响使山峰与盆地的年较差表现出显著差异;山峰的年较差小,盆地的趋于极端。在高原上日间受热较烈,气温高;但地面辐射强,夜间气温低。例如,9月间在帕米尔高原(3600米以上)测出的日较差达25℃以上。土壤中的温度则随深度而递减。在森林中,白天顶部温度较下部高,夜间则相反。林内的温度日变幅也小于林冠。在开阔的草原,温度昼夜的变化显著。在无植被覆盖或植被稀疏的地面(如荒漠),夏季白天太阳辐射极强,气温很高;夜间地面散热也很快,所以昼夜温差大。在极地因太阳辐射弱,温差较小。

海洋和陆地一样,温度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但受洋流影响很大。洋流水平输出热量,可使一个地区的温度升高。例如温暖的大西洋洋流携带许多热量,使巴伦支海在夏季直至斯匹次卑尔根都无冰。在水体中,水温的分布随深度而降低,但在温变层,温度变化较急剧,常成为生物分布的屏障。海洋及湖泊的上层水域因受辐射、气流、洋流及季节的影响,温变幅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