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7.12 南北曲

南北曲

南北曲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的两支最古老的戏曲声腔的合称。由于南方与北方在语言特点、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就形成南曲与北曲的分野。

南曲与北曲的音乐风格差异颇大。这首先是由曲调的音阶结构所造成,南曲用五声音阶,而北曲用七声音阶。有无变徵、变宫二音(即现代音阶中的fa、si二音)是区别南曲与北曲的显著标志。

除此之外,在其他音乐构成要素上,南曲与北曲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节奏上,北曲较为急促,唱词安排较密;南曲较为舒缓,唱词安排较疏。旋律上,北曲多用大跳进行;南曲则多用级进与小跳进行。因此,古人认为北曲“字多而调促”,是“词情多而声情少”;南曲则“字少而调缓”,是“词情少而声情多”。此外,北曲的伴奏乐器以弦索(弹拨乐器)为主;而南曲则以笛箫为主。这种种差别综合起来,便形成北曲高亢粗壮,南曲婉转妩媚的特点。

在古人的论著中,也可以见到对南北曲这种不同特点的论述。明人王世贞《曲藻》说:“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也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而“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当然,南曲与北曲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在音乐结构上,它们都采用曲牌联套体形式,不过,由于这两种声腔的风格不同,各自的发展条件不同,南曲与北曲各有自己的联套形式与联套方法,南套与北套各不相混。但自13世纪下半叶起,由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曲之间的交流,此后的南曲便开始吸收北曲的成分,出现了“南北合套”这种套曲形式。到16世纪昆山腔兴盛,更大量吸收北曲的艺术成果,形成了南北曲合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