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5.2 戏曲声乐的特征

戏曲声乐的特征

戏曲声乐既有一般歌唱艺术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其共性建立在人类发声机能、发声原理及声乐艺术的基本一致性上,而个性则建立在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状态及其表现方法和民族美学情趣等传统的差异上。归纳起来,其特征如下:

唱字

字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因此,戏曲声乐要求字音与声音的密切结合,二者不能有所偏离,如果一味追求声音的响亮而吐字不清,就是传统最忌的“音包字”。

2.声韵。为使字音清晰,声调爽朗,戏曲传统有一套唱字的“口法”。它们根据汉语音素结构的基本规律归纳总结而成。一般说,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因而也就有“出字”、“归韵”、“收声”诸法。字头是出字时的着力点,分别由喉、舌、齿、牙、唇各部位出字,故传统要求出字,必须有一定的“口劲”,才能使字头清晰,不与其他字头混淆;某些字头的特别强调(传统谓之“喷口”),更具有特殊的表情作用。如《逍遥津》中的“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的“悲”字,就必须将字头“b”在双唇部先积蓄气势,再用力喷出,才能将人物沉痛的心情表达得突出、生动。韵母即字腹,是字音最响亮最美听的部分。在字的头、腹、尾中,韵母所占时值也最长。口形、舌头及腭弓的位置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字腹的清晰度与明亮度。为了区分各种字尾,使唱念时字音最后交代完整,有“收声”之法。传统按韵辙,字尾归纳为“穿鼻”(尾音ng)、“抵颚”(尾音n)、“展辅”(尾音i)、“敛唇”(尾音u)、“直喉”(即直出不收,如a e i u ü等母音)及“闭口”(尾音m)等6种(今闭口音仅在闽、粤客家语系如粤剧、潮剧、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等剧种语言中尚存)。其中以“ng”为字尾的字,须带有鼻音色彩。各剧种的韵辙及读音虽不尽相同,但均按自己的读音用相应的出字、归韵,收声诸法。因此,出字、归韵、收声是戏曲传统唱念中,使声音与字音密切结合所必须遵守的法则。

1.字调。即字的声调,它们同样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各剧种字调差异很大,即使同为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但根据自己所用的方言语音,字调也不同。不同的字调,是各剧种创腔时所依据的要素之一,也是从唱念上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特色的重要一环。演员必须将唱腔中字调的自然趋势,表达得灵巧、自然、准确、生动,使之更加口语化,切忌生硬、板滞,更忌倒字飘音。正确掌握有关字的声、韵、调等的歌唱方法,是使戏曲唱念达到“字正腔圆”的最根本的要求。

戏曲声乐要求舞台上的每一句唱念,都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思想感情的流露或倾诉,演员只有置身于角色之中,仔细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处境、心情,处处为角色“立言”,而“忘其为我”,将技巧与感情融为一体,才能赋予声乐艺术以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戏曲声乐中的情,必须以声情体现词情和曲情。舞台上即使是一个“啊”音,也不是单纯的元音,而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字或词。如《汾河湾》中柳迎春责备儿子薛丁山时,只用了一个“啊—”字,却须念出母亲的严厉和慈爱。《群英会》中,周瑜与诸葛亮共商破曹之策,当二人俱各出示一“火”字时,不禁同时发出一声有节奏的笑:“啊—哈哈哈哈”,但各有不同内涵和感情。诸葛亮胸有成竹,老成持重,笑得稳练、平淡;周瑜少年气盛,自恃高明,以为可一显身手,压倒对方,不想竟同出一策,笑声在勉强中含有嫉妒;一旁的鲁肃,为人忠厚,为二人竟如此吻合,由衷地高兴,却笑得真诚憨厚。三人同是一笑,却用不同的声调,笑出了各自的性格。《玉堂春》中苏三所唱的一句回龙腔“啊,大人哪!”就必须唱出苏三在公堂上听到两位大人下令“看拶”时的畏惧和委屈的心情。演员只有将词情、曲情的内涵体会得正确、深刻,才能通过声音将它们完美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听后,真有“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之感。

在表达感情时,戏曲声乐有一套传统的表现方法。戏曲音乐家曹心泉曾将昆曲的唱法,归纳为“气字滑带断,轻重疾徐连,起收顿抗垫,情卖接擞扳”20字诀,其中有不少是各剧种所共有的。这20字诀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比较复杂的内容及技巧。如“气”字,即不仅指用气息支持声音,“气口”也不仅用于分清句逗。传统中多种气息(“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等)的运用与气口的如何安排,具有重要的表情作用。“断”与“连”,也是重要的表情手法之一。梅兰芳曾说他处理唱腔时,总以断为主,不仅句断、字断,即一字之中亦有断腔,一腔之中亦有数断。因为能断,才能将神情传出。而“连”也有明连、暗连之分。戏曲舞台上,常因表现感情的需要,唱念时,更可作当断不断、当连不连,反而在不当断处突然一断,不当连处反而相连的艺术处理。在轻重的处理上,传统要求字重腔轻。根据语句的内涵,一句之中,突出重点字,一腔之中突出重点音。演唱中演员的“心劲”与唱字的“口劲”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相结合,是表现人物内心感情所必不可缺的手段(俗称“劲头”)。

由于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转折幅度较大,其转折处不仅以段落分,即一句一字之中,也常有转换;在缓急之间,“扳”与“催”的运用极为重要,更常有欲快先慢的处理,使人物的思想过程,凭借着较慢的瞬间,突出地表现出来。在掌握不同速度的唱段时,传统要求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才不致慢而松懈,快而糊涂一片,散而散漫无边。戏曲声乐最忌毫无生气的平铺直叙,俗谓之“一道汤”。优秀的演员,都能使自己的演唱,既有“轻、重、微、显”,又能在技巧的运用和艺术表现上,达到“圆、活、老、到”的境界。

韵味

韵味是戏曲声乐的最高要求。感情的真切,语言的美化,语气的表达,声音感情色彩的变化及在行腔上多种表现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断与连、刚与柔及气口的安排等,都对韵味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它们使演唱既有深度又富有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杰出的艺术家,往往对上述各方面有独到的艺术处理,在保持民族风格、剧种风格的前提下独树一帜,产生戏曲声乐上的不同流派,为广大观众所热爱,也为众多的演员所推崇和继承。因此,韵味在戏曲声乐中,常常是人物思想感情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高度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