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4.12 锣 鼓

锣 鼓

锣鼓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串全剧节奏的枢纽。我国戏曲剧种繁多,各有其渊源和发展脉络,而在使用锣鼓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锣鼓的节奏感很强,是戏剧节奏的支柱。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而锣鼓是一种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的乐器,有了锣鼓的伴奏配合,能增强戏曲演唱、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锣鼓的特点和用途如下:

1.配合身段动作。戏曲表演程式性的规范动作,称为“身段”。角色的上下场势,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角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

2.引导和结束唱腔。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住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需用锣鼓点子作为起止和交代,锣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等作用。

3.伴奏念白、加强语气。戏曲的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逗,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感情。

4.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戏曲中戏剧气氛、情绪、环境、情景,常需要借助于乐队伴奏的配合渲染。当管弦之声不足以表现时,锣鼓便发挥它特定的作用。

另外,锣鼓有时也兼作一些音响效果,如表示风雨雷电的各种自然现象,这也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借助手段。

锣鼓乐器及其组合

不论什么剧种,戏曲锣鼓都不外乎锣、钹和鼓这两大类。其中,因各类乐器的形状、型制与制作、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许多品种。锣钹类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作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鱼等。每种乐器以其音调高低宽窄的不同,又有着许多品种及其名称。

演奏锣鼓时,必须把各种乐器有组织地编排配合起来,由鼓板指挥才能奏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各种音响。各剧种在乐器品种、音色调门的选择上,乐器的数量和组合配置上,以及所演奏出来的各种节奏型花样(一般称为“点子”,有的称为“牌子”)上,大体都与剧种演唱风格相结合,形成本剧种的独特风格。如京剧锣鼓基本上由四种乐器组合而成:大锣、小锣、钹、鼓板(鼓、板是两种乐器,鼓是单皮鼓,板为檀木板,两者都由鼓师掌握,故列在一起)。依照特殊的需要,有时并加用堂鼓、小钹,用以表现特定的情景、气氛和戏剧情绪。

锣鼓的组合运用,大体分为3类:第1类由大锣、小锣、钹、鼓板组成,以大锣为主体;第2类由小锣、鼓板组成,以小锣为主体;第3类由钹、小锣、鼓板组成,以钹为主体。以上,第1、第2类组合所演奏的各种“点子”是常用的;第3类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这几类由于乐器配置不同,其音响效果、情绪表现也就不同。同一种点子,可以分别用3种组合形式奏出,虽然节奏一样,名称相同,但由于其中主要乐器的不同,音色、音量、力度等的变化,所表现的情调和渲染的情绪也因之迥异。

几种节奏类型

戏曲锣鼓的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但却有几种基本节奏类型,它们是构成各种锣鼓点子的主体或骨干。以京剧锣鼓而论,基本上有下列类型:①冲头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大锣与铙钹的音响在强弱拍位置上交替出现。如将大锣音响以k表示,铙钹音响以C表示,则为‖:kc:‖这一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这种节奏类型,在京剧锣鼓中运用得颇为广泛,是其他许多锣鼓点子的结构基础。②长锤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大锣与小锣的音响,分别出现在强拍与次强拍上,而铙钹的音响则出现于两个弱拍上。如以t表示小锣音响,则这种节奏型为‖:kc te:‖的任意反复。这种节奏型也可以灵活变化,可以是四拍子形式,也可以是二拍子乃至散板的形式。③闪锤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它具有六拍子的效果,大锣与铙钹音响分别出现于强拍与次强拍,而小锣两次出现于弱拍,形成‖:ktct:‖这种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不过由于传统戏曲很少用六拍子或三拍子,因此在实际演奏时,这种节奏音型仍用二拍子处理。④纽丝类型。这种节奏型的特点,是在小锣声部的切分节奏,成‖:ktctt:‖这种节奏音型的任意反复,具有很特殊的音响效果。以上节奏类型,为京剧锣鼓所常用。各种锣鼓点均以这几种节奏型为基础,复杂的锣鼓点则往往是多种节奏型的组合。

锣鼓经与锣鼓谱

锣鼓经与锣鼓谱都是戏曲打击乐器锣鼓谱式。锣鼓经简称锣经,是将打击乐中各种锣鼓点子的音响以口头模仿诵念,如僧侣诵唪禅经,故借喻为锣鼓经。在一般观念上,它又是“锣鼓点子”或“锣鼓谱”的同义词。

戏曲艺人大多采用口传心承来学习打击乐。乐手须先念会、背熟“经诀”和掌握其板眼节奏,然后再练习演奏。有“不会背,打不对;会念经,容易通”的谚语。然而,作为口头诵念的锣鼓经,毕竟很难达到完备和统一的程度,而且不容易保存和流传。把锣鼓经的各种套数中所包含的音响节奏、组合结构,较为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出来,就需要以分行联合总谱形式记录。这种记录的谱式就叫锣鼓谱。

现今的锣鼓谱大致采用以下3种类型:①以汉字书写的锣鼓经谱;②以拉丁字母为音符的锣鼓简谱;③分行式打击乐总谱。

第一种类型,属于旧式的直行书写形式,它是把锣鼓经用相应的汉字记录成谱。这种谱式所用的代音字较为繁杂,念法上各剧种也不够统一。早年的戏曲乐谱和民间器乐谱,常因袭沿用此种乐谱。

第二种类型属于简谱形式,它是以锣鼓经为基础,选用拉丁字母作为音响符号,代替了原用的汉字,并在用字和读音上做了必要的精简和统一,使之规范化。这种谱式书写简捷,眉目清楚,与通用的音乐简谱节拍、时值协调一致。

以上两种类型的锣鼓谱,都属于单行式的文字谱。严格说来,用单行谱式记录多种器乐的组合,都有其不足之处。

第三种类型系分行式总谱,采用代音字或是符号式,它不仅能分别表明各个乐器演奏的实际时值,而且各种音响的组合,也一目了然,并将鼓板与锣、钹的关系清楚地标明出来,是比较科学的记谱方式。

熟悉锣鼓经(谱)对于文场乐手和演员说来,也很重要。文场乐手必须掌握锣鼓点子与曲调、板式的关系,演奏时衔接才能严紧、默契;演员娴熟锣鼓经,能增强表演和唱念上的节奏感和准确度。虽然不要求他们掌握演奏技术,但能谙知,对表演确有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