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3.6 各梆子剧种的特殊性

各梆子剧种的特殊性

河北梆子的慢板分两种,一种称〔小安板〕,用一板三眼,稍慢速度;另一种称〔大安板〕,采用加赠板的八拍子形式,或作双四拍子处理,速度极慢,它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弱,次强、弱、弱、弱”,一般只唱三句,每句均可转入〔小安板〕。如不立即接〔小安板〕,首句的第一句后可接〔十三咳〕,第二句可唱〔哭相思〕,第三句后则一定要接〔小安板〕。这种加赠板的节拍形式,与昆曲的赠板很有相似之处。

河南梆子豫东调的唱腔较为高亢、激越、活泼、跳动,调式主音为徵音,旋律多在sol-re音之间展开,俗称为“上五音”,演唱多用二本腔(假声),花腔较多;豫西调的唱腔比较低回、婉转、哀怨、悲壮,调式主音为宫音,旋律多在do-sol音之间展开,俗称为“下五音”,唱法采用“大本腔”(真声),感情上比较朴实。这两大类曲调在长期发展中,已有逐步融合的趋势。

在梆子腔各剧种中,秦腔的音阶、调式的特色是甚为突出,所有板式(滚唱除外)均有“欢音”及“苦音”两种变化。两者均为徵调式,苦音的徵调式又含有商调式的因素,或者有“以闰为宫”的移宫,从而丰富了调式的色彩。

在发展过程中,山西的上党梆子曾经与昆曲、卷戏、罗罗、皮簧等声腔合流,以梆子腔为主。但它的梆子腔又与西北、华北地区各梆子剧种不同,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即当出现si音时,作“以变宫为角”的下四度宫调的变换;当出现变徵音时,则有辅助音或色彩音性质,但不用清角音。这种音乐风格与我国古代的五声音阶的变化手法极为相近,与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的移宫手法,音阶特点也很接近,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