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2.9 板式运用中的旋律处理

板式运用中的旋律处理

各类板式的曲调被用于刻画艺术形象时,在唱腔上又须作种种不同的处理。主要在于旋律起伏与节奏形态的多样变化上。通常,加用拖腔与不加拖腔往往是这种变化的显著标志。它在感情表达的深浅、浓淡上有极大区别。特别是原板、慢板类板式中的拖腔,旋律曲折婉转,起伏跌宕,虽无歌词,但情感的分量极重,常借音乐的力量将剧中人物的内在感情作充分的抒发。唱腔的这种变化处理,往往通过以下各种手法的运用,如句式的伸长与紧缩(有拖腔的乐句在句式上常作大幅度扩展);旋律的翻高或翻低(旋律活动音区向上或向下扩展);腔繁或腔简(加花装饰则腔繁,减音去字则腔简);加头续尾(在句首或句尾作旋律上、句式上的扩充延伸);移宫换调(临时性的调性转换);加垛加衬(构成句式的扩充变化,并使语言节奏紧凑);以及增减过门等等。这些手法,为唱腔的变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余地,使之有可能适应戏剧化、性格化的多样要求。

然而,在上述变化发展之中,有几种因素却是无法改变或者不可轻易改变的。即标志着板式变化体基本特征的上下句结构规律,标志着某一声腔或剧种基本调式特征的上下句落音的动静关系(上句中结音的可变性较宽,下句终止音的可变性较严),以及体现各声腔、剧种特点的曲式特征,特定腔型与节奏型,还有过门等。这些因素有其相对的固定性,在通常情况下较少改变。个别因素在特定情况下亦可变通,但以不损伤其固有风格特色为前提。

旋律的变化在唱腔的处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旋律的变化常导致调式、调性的转移。这种调性转移不同于正反调的转换,它是属于临时性与局部性的,通常只是一句、两句,也有半句或一个片断的。民间有“去上添乙,去乙添上”,“去工添凡,去凡添工”等说法,都是民间音乐常用的暂转调手法。旋律中屡次出现si音即有可能转入“以徵为宫”的上五度调,屡次强调出现fa音即有可能转入以“清角为宫”的上四度调;此外,尚有“以闰为宫”,而转入以降si音为宫音的下方大二度调,“以变徵为角”,而转入上方大二度调。这种调性的转移,再加上调式的变换,常能在情感表现上造成异样色彩,给人以新鲜感。京剧《逍遥津》的大段慢板中有连续出现的“欺寡人……”的排比句,唱腔则为原宫调与下四度宫调的连续交替;《玉堂春》中的“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的大段流水中,则有短暂的C宫、G宫的连续移宫。这种手法在各剧种中运用极为普遍。

在板式变化体的剧种中,还存在着一种音阶转换的变化手法。潮剧的“轻三六”与“重三六”,就具有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转换。梆子剧种的欢音与苦音也具有此种因素。越剧中唱腔为五声音阶,过门为七声音阶,形成唱腔与过门中两种音阶的交替。闽剧、婺剧中还有自然七声音阶与传统七声音阶互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