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曲音乐辞典
1.2.7 板式与板式变化的运用

板式与板式变化的运用

板式与板式变化的运用是表现某一特定的戏剧场面,与剧中人物某一特定情绪,选择板式或运用板式变化是最基本的手段。例如京剧《打渔杀家》中女主角萧桂英等待父亲归来时所唱的“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一段,表现主人公焦急盼望之情,唱腔为略具抒情性但又不太甚的〔原板〕;而在《女起解》中,女主角所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因系交代情节性质而非抒情场面,所以此段唱腔为叙事性的〔流水板〕。《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出场时所唱“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一段,因系抒发人物追忆往事、思念故土的感慨,所以唱腔为抒情性强的〔慢板〕。根据不同的戏剧环境与人物感情,选用不同的板式作为形象刻画的基础。

然而,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戏剧矛盾的展开,却又并非某种单一板式所能胜任,因此又需各种板式的更替转换。《玉堂春》的《三堂会审》一场,整个唱腔经历了〔散板〕、〔慢板〕、〔原板〕、〔流水〕、〔二六〕、〔流水〕、〔散板〕等多次板式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主人公苏三内心情绪与戏剧矛盾的各个侧面与几个发展层次。《空城计·城楼》一场,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唱〔慢板〕与〔二六〕,以表现其镇定自若、故布疑阵;司马懿接唱则为〔流水〕,以表现其急令撤军时的疑惧不安心情。这种由板式变化造成的节奏对比,将人物性格对比给予鲜明的体现。

板式的转换方法一般具有以下两种:①在前一板式的唱腔告一段落后,再转为后一板式;②在一段唱腔的中途,直接由前一板式转入后一板式。前一种转换法,因前后两种板式均为各自完整的唱腔,它可以通过锣鼓与伴奏过门另起,也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渐转(例如由〔慢板〕转〔快三眼〕)。后一种转换法,则处理手法多样。它既可出现在上下句之间,从下句起转入新的板式,又可以在一句之中突转,上半句为前一板式,下半句转后一板式,并且其灵活性也甚大,可于句中的任何一字转入新板。

将多种板式连接成套往往就构成一场戏音乐的主体。上例《玉堂春》的板式变化结构具有典型性,各种板式几乎都包括在内。但这种组合形式也可以按实际需要灵活增减,规模可大可小。通常,各种板式的变化组合大体上是按下列顺序进行的,即:散、慢、中、快、散,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略有变化。它是基于音乐的逻辑性要求,也符合戏剧矛盾起伏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