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霉形体

霉形体

开心问答

霉形体的命名什么时候得到了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的批准?

霉形体也译为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污水、土壤、昆虫、人畜体、矿石、植物内外,是目前已知能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原核型的最小微生物。它们有些是腐生性的,但大部分是人畜和植物的病原体。

霉形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的、丝状的也有分枝状的。它们体积很小,如球状的直径只有0.2~0.3微米,比细菌还要小。由于没有细胞壁,形体柔软、能变细,故能通过细菌滤器,此外,它对青霉素具有抵抗性,所以一度被认为是病毒。但后来发现它不仅能在活的组织细胞体内繁殖,也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繁殖,体内含有两种核酸,以芽生方式或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对其他抗生素很敏感,故又区别于病毒。

人们是从追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开始研究霉形体的。早在1 700年就发现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牛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而且能通过细菌滤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病原是病毒。直到1898年,才由Nocard等人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成功分离,其生物性状较为特殊,故称其为胸膜肺炎微生物。其后许多学者又从广泛的宿主如狗、家禽、人类、羊、猪、犬、昆虫及污水、土、植物中分离到相似的微生物,它们有的即使不引起胸膜肺炎病变,也在培养特性、形态等方面与其相似,于是统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直到1956年爱德伍德和弗兰德提出霉形体这一命名和新的分类体系,得到了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批准,才正式确定,从而取代了类胸膜肺炎微生物的叫法。

霉形体多数营寄生生活,部分营腐生生活。营寄生生活的霉形体致病性较弱,如果是单纯性感染则常常症状轻微或无临床表现,当其受到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或病毒等)的继发性感染或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作用,就发挥致病作用,引起疾病。致病性霉形体所感染的宿主范围比较窄,多具有种的特异性。其引起的疾病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常呈慢性经过和地方流行。病原性霉形体常定居于各种动物的乳腺、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眼等黏膜表面,并对关节滑液囊、胸腺、腹膜的间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很强。

答:1956年爱德伍德和弗兰德提出霉形体这一命名和新的分类体系得到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