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与心理自护
1.8.5 五、消除恐惧

五、消除恐惧

恐惧症是患者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情境产生的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受,而实际上这些事物对患者并无伤害或威胁,完全是患者心理上的一种荒唐、不合理的恐怖理解,使其深受恐吓而不能摆脱。恐惧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一般女生多于男生。其一般症状是患者遇到或想到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就会产生焦虑紧张、害怕恐惧、躲避逃跑等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严重的甚至长期闭门不出。而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自我防护、躲避外界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因此,日常生活中出现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例如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蛇虫毒兽等的恐惧。

恐惧症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活动或场景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的态度。患者虽然认识到这种恐惧是过分的和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

这样的症状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多,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女生发生的较男生多一些。有该症状的学生,其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胆小、害羞、依赖、内向、不合群。恐惧时,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脸色苍白、出汗、瞳孔扩大、毛发竖立等。多数人在之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首次受惊吓造成心理应激反应具有致病意义,即俗语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下面是青少年中几种常见的恐惧症:

1.聚会恐惧症。有这样症状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

2.赤面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病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更严重。

3.动物恐惧症。许多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并往往只害怕一种动物。

4.境遇恐惧症。害怕登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症。这种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症。这种恐惧症通常起病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二是如果强迫患者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三是倘若同意患者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四是患者多数是好学生、优秀学生,甚至是三好学生。

在病因中,精神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成为发病的诱因。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被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症。

研究表明,恐惧症除与精神因素有关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调查表明,恐惧症患者的性格常偏于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等等。

对恐惧症的治疗,一般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适当辅以药物治疗。对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恐惧症。此外,在恐惧症的治疗中还要强调认知领悟,即引导患者把经历中已经被遗忘的精神创伤体验引入到意识或理智中来加以重新认识。但是,对青少年患者来说,主要的不是治疗方法而是调节方法。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它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1)了解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景;(2)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3)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4)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学习他人一些有益的经验。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怖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多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

3.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症患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手段是让患者倾诉和回忆,帮助患者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患者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领悟”。

对恐惧症的预防也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注意从小不要吓唬孩子,不要乱惩罚孩子。提倡科学教育,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创造艰苦磨炼的环境,培养孩子勇敢、坚强、乐观开朗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