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发展与创新:二十二届全国书博会征文集
1.35 教材印刷及质量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印刷及质量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丁迎新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山村,唯一的小学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却始终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山村太穷了,太偏僻了,没有人愿意来。所有的课都是村子里小学毕业的村支书在教,教材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使用,已经破烂不堪的陈旧的课本。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支书可以出山去。支书把吃饭的钱省下来,倾尽所有,在小书摊上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本崭新的课本。支书比娶了媳妇还高兴,手捧新书的孩子们比过年还高兴,琅琅的书声从此更响亮了。

一天,一个来到山村采风的画家到学校,他郑重地对支书说,这些课本不对劲,里面有一些错误。随手,就指出了两个错别字,并写出了正确的。支书不信,画家就掏出随身带着的书,找到相同的语句和词组,以证明自己的说法。支书还是不信,孩子们更不信。这可是教材呀,是教育下一代的教科书,就好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它都错了,还能有正确的吗?画家走了,错误的教材还在使用,就因为它们是教材!

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支书来说,他没有错,孩子们更没有错,他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教材。就好比刚刚上学的孩子,无比地信任老师一样。那可是榜样呀,如果不信任,还如何去学?还如何跨入知识殿堂的大门?罪魁祸首只能是那有错误的教材,盗版也好,印刷或排版有误也好,它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由此可见,教材的神圣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教材印刷及质量正因为教材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占据图书出版产业市场主导的标杆

图书出版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现。在中国,出版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载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出版产业也是文化事业繁荣的象征,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和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象征,其多样性和丰富性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深入,出版产业的繁荣兴盛成为必然。

政治、经济、科学、工业、农业、教育等诸多门类,同步迅猛发展,知识极大丰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各有需求,各有市场,各有侧重,互不相让。毫无疑问,谁市场最广阔,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是最精美最优质和站在出版技术的最前沿。印刷和质量水准正是检验的主要尺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

“好钢用在刀刃上。”同理,最能体现一个行业水准和重视程度的,必然是这个行业最为看重的“绩优股”和“潜力股”,足以彰显实力。在一直高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等口号的国度,没有理由不在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用具——教材上,去下工夫。

所以说,教材印刷及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是否下大力气在教育上投入的一杆秤,是衡量出版产业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紧跟形势,紧跟时代步伐的标杆。

二、出版产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构想、新要求的发展导向

正因为是图书出版产业的主导和标杆,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是命脉所在。因此,集新技术新理念新构想和新要求于一体,也就顺理成章和理所当然。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由出版小国向出版大国的转变,完成了规模数量的积累,出版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都已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高峰,那么改革开放30年后的发展,应着力完成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绿色出版,探讨的是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出版产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和发展方式问题。

首先,出版资源的绿色利用。出版资源是指与书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信息和选题资源。从生产的角度讲,出版业直接利用的资源就是文化资源。出版生产就是借助于开发,使文化资源所包含的价值被当代社会所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出版效益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掘而产生。因此,出版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力和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不仅包括对有形文化资源的保护,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文化所蕴藉的内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正确挖掘。所谓“绿色利用”,就是有效避免“伪文化”的泛滥所导致的文化资源的廉价侵蚀和肤浅损害,还原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并将之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其次,出版产品的绿色生产。出版产品的生产是指综合运用生产资料,对文化资源的采集、开发,进而形成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物质产品与服务的全过程。出版产品是出版产业存在与发展的载体,出版产品的生产是出版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环节。所谓“绿色生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出版的专业化,即通过持续内容创新,打造精品,实现出版产品由品种数量向品牌质量的转变;二是指技术的现代化,即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效益向低消耗、高效益的转变。

还有环保理念的引入和贯彻,资源再生利用,功能多元化等等,在追求精细化品质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保护生态环境,强调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其主旨在于降低出版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三、图书出版产业变革的风向标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的现象,即出版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教辅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60%,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教材教辅类图书成为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利润最重要的来源。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出版产值中,教材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0%,大众读物的产值贡献率分别为60%、50%和80%。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由于教育类图书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市场,教材的选择并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相关的教育部门,即使是教辅类图书,学校和教育部门仍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且利润可观。因此,教材的印刷和质量成为竞争的着力点,针尖之上演大戏。表面上,是单纯的印刷和质量竞争,折射的是整个出版产业的大象和体制亟待变革。

就出版技术而言也是如此。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快速查询、海量存储、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等特点,由于其内容承载形式的数字化,其产品表现完全不同于传统形态,生产过程也没有纸张、油墨等资源消耗,因而被视为当前最为环保的出版方式。但局限于目前的教育传播手段和教育现状,数字出版的步伐还无法在教材上体现,也导致整个出版产业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的有待提高。

国家对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预示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微利时代的到来。这里的“微利”主要是针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以往“低风险、高利润”情况而言的。随着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教材出版的竞争程度将大为增加,农村中小学教材将全部实行政府采购,免费供给,同时现行中小学教材中准价下调,使得教材在出版物销售总码洋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教育出版利润势必大幅下滑,出版社从教材出版中稳获“暴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作为出版行业的一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教材的印刷和质量上狠下工夫,严格标准,严密组织,建立规章,梳理流程,细化操作,责任到岗,落实到人,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以过硬的技术水准和高标准高品质捍卫教材的尊严和权威性,勇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应对市场竞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