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2010年有关《史记》的考古发现

2010年有关《史记》的考古发现

下列所列考古新发现,凡未注明资料来源的,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齐家文化、良渚文化考古新发现

1.甘肃临潭齐家文化墓葬

临潭磨沟齐家墓地位于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西北,从2008年下半年起实施抢救性发掘,在2010年发掘的280座墓葬中,又发现了4座堆积坟茔的墓葬,其中两个比较特别:一个是两座墓葬共用一个坟茔,一个是一座墓葬的坟茔上,覆盖有一层陶片和卵石,人为痕迹很明显。进一步证明“3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有堆积坟茔的丧葬习俗”判断的可靠性。(新华网《甘肃临潭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两座墓共用一个坟茔》,2010/12/10)

2.茅山遗址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独木舟

茅山遗址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西北的上环桥村村北,2009年7月—2010年1月,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初步揭开了一处距今6000—4000年史前聚落遗址的面纱。2010年2月以来的第二期考古发掘,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大面积水稻田,揭露出了明确的道路系统、灌溉系统和完整的长条形田块结构,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中首次发现的新类型,也是国内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水稻田遗址。最新发现的良渚文化独木舟位于遗址南部,局部稍有残缺,但基本保存完整,头尖尾方,全长7.35米、最宽0.45米、深约0.23米,船沿厚约0.02米,由整段巨木凿成。这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也是国内考古发掘出土中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对于研究中国水上交通史、了解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丁品《浙江省余杭临平茅山遗址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独木舟》,2010/12/13)

商周考古新发现

1.河北曲阳商代遗址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河北曲阳县新发现的北马古庄、沙道、塔头村、元坦等四处人类遗址被确定为商代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中国新闻网《河北曲阳发现4处商代遗址距今3500多年历史》,2010/02/03)

2.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2010年初,共发现窑址20余处。对青山片区的南山商代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大量原始瓷器,表明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光明日报/2011/01/20)

3.济南大辛庄遗址

在2010年3月至6月的发掘中,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数量不多,其中有7片刻有文辞,共34字。尤其是经拼合后最大的一片龟腹甲,记述了当地统治者卜问“御祭”、“温祭”和“徙”(出行)方面的内容,传递了武丁时期殷墟以外商代地方贵族祭祀和日常活动的文字信息。从墓葬规模、葬具、殉人和出土随葬品仍不难判断这是迄今二里冈期罕见的高规格墓葬。随葬品中礼器、乐器、兵器和农具俱见,反映了墓主人是一位集军事、政治权威于一身的高级贵族。大辛庄遗址应为当时商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大辛庄遗址:见证商代文化融合》,光明日报/2010/07/06)

4.河南省洛阳市西周洛邑祭祀遗址

西周洛邑祭祀遗址是2009年2月以来发现的,本次发现的西周祭祀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规格较高的西周早期的祭祀场所;遗址内发现有牛坑、人马组合坑、马坑、车马坑、狗坑、猪坑、人猪组合坑、猪牛组合坑等,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出土器物主要为陶鬲、陶簋、陶罐、陶甑等陶器碎片;另外出土卜甲碎片1片。为深入研究西周东都成周的历史地位、城市布局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河南省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洛阳市考古发现西周洛邑祭祀遗址》,2010/06/08)

5.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是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封国墓地。铜器铭文中的“霸伯”是其最高权力拥有者,“霸”是国名,但不见于传世的文献记载。在大河口墓地,商周文化因素均比较明显,自身特色也很鲜明,为研究西周分封制度和西周史提供了重要资料。(《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光明日报/2011/01/20)

6.浙江省安吉上马山西周时期大型土墩墓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安吉县上马山墓葬的发掘中抢救性清理了一座西周早期的土墩墓,出土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陶瓷器近100件。该墓系一座平地堆土掩埋的土墩墓,根据随葬品的分布及外围低于墓底的排水沟判断,墓底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5.95米,南北宽2.55米。随葬品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主,有原始瓷豆、尊、杯、盉、印纹硬陶罐、瓿、杯、陶纺轮等。为研究土墩墓的埋葬及祭祀习俗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田正标《浙江省安吉上马山发掘一座西周时期大型土墩墓》,2010/02/02)

7.黑龙江穆棱青铜时代古遗址

黑龙江穆棱市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时,新发现3处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时代遗址,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散落在遗址地表的大量器物中,有回纹陶片以及十分罕见的打制石器等。(中国网《黑龙江穆棱新发现3处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时代古遗址》,2010/03/15)

8.山东省高青县陈庄村西周遗址

陈庄遗址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山东高青县陈庄村,与姜太公直接相关。西周刻辞卜骨在山东地区为首次发现。车马坑有两辆车4匹马,一辆车是2匹马。可以初步推断是诸侯墓。(新华网《山东陈庄西周遗址发现罕见“直立跪伏”陪葬马匹》,2010/04/13;《首次发现“齐公”铭文与姜太公直接相关》,光明日报/2010/01/18)

9.西周早期印纹陶礼器窑址

2010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兴县博物馆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数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窑址进行了复查,并对牌坊沟窑址进行了试掘。发现的窑址均位于林城镇龙山的北坡,合称龙山窑址群,时代自商末西周初开始,历春秋至战国时期。产品主要为印纹硬陶,兼烧少量的原始瓷。结合江南地区土墩墓的分期及本窑址的地层叠压关系,窑址的时代约在商末至西周中晚期,鼎盛时期在西周早期。这是全国首次发现西周早期的印纹陶窑址,长兴也是目前唯一发现此一时期窑址的地区。西周早期的印纹硬陶在整个商周时期印纹硬陶中奇峰凸起,也是越地印纹硬陶文化的集中代表。而本窑址烧造的正是这一鼎盛时期产品,因此代表印纹陶制作的最高水平。(2010/12/09)

东周考古新发现

1.江苏苏州春秋大型城址

2009年秋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苏州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的先秦时期遗存进行了综合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这块盆地的南北两端发现了城墙遗址,且南北两道城墙相距达6728米。仅从南北城墙的距离判断,这是目前为止,在南方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一个城址。还发现东周时期吴越地区重要的建筑材料——瓦,这是首次在东南地区发现这种高等级建材。同时期在其周边还存在着一批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城址,如越城、鱼城、朱方、云阳等等。因此专家初步认定苏州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一处超大型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东周吴越历史考古重大突破苏州发现春秋超大型城址》,光明日报/2010/06/13;《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光明日报/2011/01/20)

2.咸阳发现2400年前美酒和骨头汤

2010年11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工地一座古墓进行发掘时,从该墓的小龛中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铜鼎和铜锺,另外还有一件仅剩下青铜底座的漆器。从墓的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这座墓确定为战国时的秦国士一级墓葬,应为距该墓约300米的秦王陵的陪葬墓。两件青铜器似有液体,初步判断这些液体应该为战国时期的酒。铜鼎中还发现了骨头汤,类似于鸡的禽类的骨头已经被浸渍得呈现铜绿色,数量应在10根以上。文献记载鼎为煮肉的锅,初步判定这些汤应该为陪葬时放到墓中的骨头汤。

另外,在另一座同时期的墓中发现了和此墓同样类型的铜锺和铜鼎,铜锺中还保留着约500毫升的酒。(《出土青铜鼎里发现战国骨汤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文献记载鼎的用途提供佐证》,西安日报/2010/12/11)

3.甘肃玉门市春秋战国时期古城址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甘肃省玉门市柳湖乡小康村普查到一处青铜器时期至战国时期的古冶炼遗址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初步考证,这座古城是河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最远古的一处古城址。

4.荆门严仓古墓群

严仓古墓距楚都纪南城约25公里,系以纪南城为中心的高等级墓群的组成部分之一。墓群中的主墓獾子冢长约33米、宽约31米,目前已确定了墓道和车马坑,墓葬规模较大,初步确定这是一个战国时期的贵族墓。2010年1月,M1出土一批珍贵文物,主要有铜矛、铜箭镞、金镶玉制成的铜削刀等一些铜制的兵器,还有部分竹简、竹席、竹简、铁器、漆木竹器残片、铜套饰、生活用具和甲片等器物出土。从其规模看,该墓群应为一处等级较高的贵族墓地,所出土的竹简、竹签牌、角簪等以及车马坑的发掘,对研究楚国的文字、经济、葬俗与葬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新资料。(《荆门严仓古墓出土一批战国竹简》,文博/2010/01;宋有志《湖北荆门严仓墓群M1发掘情况》,江汉考古/2010/01)

秦汉考古新发现

1.河北省邢台张夺村南墓地

邢台市文物考古队于2010年对张夺2号遗址区域追加了考古发掘面积(现已定名为张夺村南墓地)。共发现战国和汉代时期墓葬93座。出土器物有布币、铜带钩、铜铃、陶鼎、陶坊、陶罐、陶壶、陶钵、陶碗等260余件(枚)。战国时期墓葬形制一般呈斗形,竖穴土坑墓较少。葬式以秦人丧葬的特有风俗屈肢葬为主。随葬器物较少,西汉时期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砖椁墓两种。葬具基本沿用战国时期方式,但逐渐有了新的变化,随葬器物也较战国时期丰富。在张夺村发掘出如此众多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在邢台区域尚属首次,且在邢台地区初次发现秦人活动迹象。(《河北省邢台张夺遗址新发现93座战汉墓》,2010/08/11)

2.秦始皇陵北门遗址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外城北门被发现,证实秦始皇陵确实有4个门,此次秦始皇帝陵园勘探区域主要为位于陵园南部内外城垣之间、陵园北部内外城垣之间和西部内外城垣之间。最为重要的是勘探发现了陵园外城垣北门遗址,门址位于秦始皇帝陵外城北墙上,机构与其他三个门有所不同,其他门基本上是建在长方形的夯土台上。在陵园南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两座汉代早期墓葬,墓葬用于封闭后室的长条砖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大的实心砖。据专家分析,刘邦曾派人专门守卫秦陵,这两座墓葬很可能是汉早期守陵人的。(中国新闻网《秦始皇陵发现北门遗址秦陵朝向有望解密》,2010/03/05)

3.秦朝五尺道最大规模综合考古

2010年4月11日,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宜宾市秦朝五尺道进行大型考古探险考察活动,5月28日,在武德乡新发现了一段保留较为完好的秦五尺道遗迹,位于筠连县武德乡中华村三组,当地人称幺店子附近,古道长约200多米,宽2米至1.6米左右,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长约50多米、宽为1.6米,为标准的秦五尺道宽度,且路面整齐,损伤较小,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它依然坚固如初。(中国新闻网《中国对秦朝五尺道古迹进行最大规模综合考古》,2010/04/12;《四川筠连新发现一处完整“秦五尺道”遗迹》,2010/05/31)

4.陕西千阳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

2010年3月—5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当地有关部门联合组队,对尚家岭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确认该遗址始建于战国,沿革至西汉时期,具有离宫与驿站的属性。总分布范围约22000平方米,布局结构、内涵及时代沿革清晰。考古发掘确认,根据当地水文情况,如此较浅的地方不可能有地下井水,同时也不可能把井放在大型建筑之内,由此推断此“井”当为存放食物以取得冷藏效果的“凌阴”。从建筑物倒塌堆积的包含大量砖、瓦、木炭、红烧土块和红烧土坯块等判断,这座宫殿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规模较为宏大,判断其等级较高。其所处的位置处在古代陇东至关中地区东西通行大道沿线,是战国时期秦国最重要的交通线路;秦代至西汉时期,皇帝西行巡察与郊祀活动也主要经过这条线路。另外,除离宫的主要用途外,尚家岭建筑可能还有驿站、仓储码头的多重用途。(陕西日报《陕西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首次出土大量陶质柱础》,2010/05/28;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尚家岭秦汉建筑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颇丰》,2010/05/26)

5.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

随着考古人员的进一步发掘,大云山汉墓中陆续出现了残存的陵园门阙、级别较高的家族墓、精美的随葬兵器等,神秘墓主人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对于神秘的墓主人身份,曾有专家提出6种可能:荆王刘贾、郃阳侯刘仲、吴王刘濞、堂邑侯陈婴和江都王刘非及其子刘建。经有关专家反复研究讨论,认为郃阳侯刘仲、吴王刘濞父子二人的可能性最大。但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印章、带有铭文的陪葬器物等实证,墓主人身份还有待考证。(《大云山汉墓“疑似”主人6个郃阳侯刘仲、吴王刘濞父子的可能性最大》,光明日报/2010/08/02)

6.陕西汉中西汉古墓

2010年12月8日在十天高速汉中市区连接线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葬,出土有铜鼎、铜蒜头、铜钫、铜壶、半两钱、陶罐、铁铧、铁锨以及金玉器等陪葬物。铁铧和铁锨等西汉铁质农具为汉中首次发现,反映了当时汉中的农业生产水平。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文物初步判断,该墓葬应该为西汉初期的墓葬,墓葬的主人应该为当时上层社会人物。(李烨《汉中抢救清理一座西汉古墓》,2010/12/30)

7.甘肃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甘肃早期长城资源调查田野调查工作已近尾声,目前已调查早期长城1928千米,据不完全统计,初步确认新发现346处。其中,张掖市临泽县首次发现汉代壕堑。临泽汉代壕堑位于黑河北岸的龙首山和合黎山交会地带,南临板桥,北望羊台口,东南接龙首山山险,西北接黑河河险,总长近10千米。壕堑南侧原有古城遗址,今已不存,附近有汉代墓葬。对确定河西汉代长城走向、研究当地历史地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玉门市境内新发现一段汉代长城,其中墙体2400余米,壕堑260米,烽火台4座,关堡1座。4座烽火台,分别位于玉门市干海子长城和北石河长城南侧,这一发现填补了以往资料中此段的空白。金昌市金川区首次发现早期长城遗迹。新发现长城遗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省金川区交界的王爷井一带,由壕堑、山险和烽燧线构成,长度近60千米。其中,壕堑长约2.1千米,分布于龙首山深处高程约2700—2800米的青洼大坂和青羊大坂山脊上。金川区境内发现的早期长城,初步判断很可能是汉代遗迹,但烽火台多被明代利用,叠加修筑痕迹十分明显。古浪县新发现一条早期长城壕堑。其位于古浪县明代长城以东,大部分沿山梁绕行,基本呈南北走向,南接天祝县,经过古浪县的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黄羊川镇、定宁镇、土门镇、永丰滩乡,向北延伸到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壕堑断续延伸60多千米,附近有烽火台20多座。这一新发现修订了以往古浪县境内汉、明长城叠加的说法,同时也证实了早期长城多在山顶修筑的说法。这些新发现和其他调查成果一道将改写甘肃早期长城的分布和内涵,进一步奠定了甘肃“长城大省”的地位。(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队《甘肃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2010/11/05)

8.河北平山西汉墓葬发现六博棋

2010年5月中旬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平山县发掘出从战国至清代的100座墓葬。对M40号的一座西汉时期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六博棋棋子和博箸。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很多专家都认为,六博棋这种古老的棋戏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燕赵都市报《河北平山西汉墓葬发掘出象棋鼻祖——六博棋》,2010/09/10)

9.北京大学藏秦简牍

这批秦简牍原本流失海外,2010年初由香港

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慷慨出资购回,并赠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随即组织了对这批简牍的清理、保护、照相和整理工作,初步掌握了这批文物的主要内容。这批秦简包含竹简763枚(其中301枚为双面书写)、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不规则木觚一枚,有字木骰1枚。在目前所见出土秦简牍中,这批简牍是数量最大的一批,而且其种类、形制最为复杂多样。秦简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医学、文学、历法、方术、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其内涵之丰富在出土秦简中实为罕见。(丛欣《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情况通报及座谈会召开》,北京大学学报/2010/06)

(杜振虎)

拔帜易帜

“拔帜易帜”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这个成语乃是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被萧何追回来后,被刘邦拜为大将,让他率领汉军东征西讨,先后攻战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帮助下,韩信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余在井陉口纠结了二十万大军,企图阻止韩信的进攻。

谋士李左军向陈余建议,让他带领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对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来个突然袭击;而陈余的前军抵达井陉时坚守不出。如果按照他的话去做,他保证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首级。

陈余是个书呆子,不懂谋略,更不明白两军相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觉得韩信的兵不过数千,又经过千里行军,已经非常疲惫,一定不堪一击,决定从正面杀韩信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李左军深感忧虑,知道这次陈余必败无疑,但是他是个忠义之士,仍然待在他的身边,没有离开。

韩信的部下打探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心想这次可以活捉李左军,收为己用。他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派军队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赵军打开营门,迎击韩信指挥的这一万人正向井陉口进发的军队。打了一会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埋伏在山后两千汉军,趁赵营没有人防守,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撤去赵军旗帜,汉军红色的旗帜取而代之。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汉军的旗帜在自己的营地里到处都是,随风招展,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活捉,赵营已被汉军控制,顿时军心大乱,如鸟兽散。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余被杀,赵王被活捉。

王应麟主编《成语故事》(上),时代文化出版社,党大恩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