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近十年来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综述

进入新世纪十年(2000—2010)来,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热度不减,依然十分活跃,成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这十年间出版的与该专题有关的著作近300部。其中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有袁健《孙子兵法新注》(西苑出版社/2001)、黄朴民编校《孙子兵法集注》(岳麓书社/2002)、吴如嵩校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外文出版社/2004)、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2005)、田昌五《孙子兵法译注》(齐鲁书社/2009)等。研究《孙子兵法》原典的著作有施芝华《孙子兵法新解》(学林出版社/2000)、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2,2009两次再版)、褚良才《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孙子兵法新读》(长春出版社/2008)、陈伯适《孙子兵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说》(解放军出版社/2008)、刘庆《名家讲解孙子兵法》(长春出版社/2009)、姚有志《孙子兵法党政干部读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吴承帮《孙子兵法的科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薛国安《薛国安解读孙子兵法》(华宝斋出版社/2010)等。研究《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的著作有王玉仁《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王虎强《孙子兵法与信息化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等。研究《孙子兵法》思想、谋略的著作有施芝华《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学林出版社/2001)、刘恺之《孙子兵法的智慧法则》(台湾广厦有声图书有限公司/2002)、薛安国《智胜韬略与孙子兵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陈才俊《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李安石《孙子兵法的制胜战略》(商周出版社/2008)、唐赤华《孙子兵法与制胜谋略》(青岛出版社/2009)等。系统梳理中国2000年来《孙子兵法》研究学术史的著作有于汝波主编的《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至于《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如企业管理、商战、行政管理、领导科学、美学、心理学、医学、竞技体育等方面的著作读本,数以百计,且良莠不齐,实难尽述。

近十年来,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山东惠民孙子研究会、山东广饶孙子研究会、苏州孙子研究会、深圳孙子兵法研究会、天津孙子兵法研究会等组织或单位发起举办过20多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多部会议论文集,其中规格和影响较大的分别是:2000年10月在江苏吴县召开的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过毅、刘庆主编的会议论文集《新世纪的中国兵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2004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姚有志、阎启英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孙子兵法与战略文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2006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七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200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

近十年来出版发表的本专题研究论著繁多,仅论文就多达700余篇。因数量太多,现仅就这十年间的主要论文及部分著作内容分类择要综述如下。

关于孙子故里和生平事迹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孙子故里之争,仍在继续。山东广饶学者赵金炎认为,《唐故乐安孙公及故夫人汝南周氏墓志铭》在广饶境内出土,不仅反映了汉代孙邕至唐代孙遇这一支孙氏祖居乐安地望是今广饶县,而且也为由田姓赐为孙姓,食采于乐安的孙书、孙武的故里所在提供了实证。赵金炎还在《孙武故里新证》(春秋/2000/03)里披露,他在《唐文拾遗》卷十四发现,唐“乐安孙府君神道碑”文中有“其先乐安人也……遂居齐乐安”的记载,据此说明唐乐安就是齐乐安旧地,进而证明今广饶即是孙武故里。郭克勤《孙武故里新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则力主孙武故里“惠民说”。还有人认为,孙武的故里在博兴。对此,葛剑雄等人认为,现在山东广饶、惠民和博兴三地都在争,其实这三说都是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孙武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为依据的。而《新唐书》的史料,又来源于唐元和年间(806—820)所编的《元和姓纂》。且不说孙书的采邑是否一定为孙武的出生地,《元和姓纂》中所列郡望名称,既有郡名,又有县名,既有唐代地名,又有前代地名,三派学者按各自理解来解释这段史料,争来争去争不出个结果来。这种情况下,即便超脱的历史学家也很难作出判断(参见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在孙武生平事迹研究方面,陆允昌《孙武研究新探》(白山出版社/2002),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比较研究,对孙武避乱奔吴的时间、晋见吴王以前的隐居地、《孙子兵法》成书经过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有关生平事迹研究的论文不多,仅有陆允昌《孙武去齐入吴动因探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郝进军《“孙武”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6)、吴恩培《孙武大冢的湮灭和寻访——吴地春秋时期文化资源的考识和利用》(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01)等寥寥数篇。

关于《孙子兵法》文献的考辨。这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十年来仍有多篇探讨该问题的论文发表。金精根据历史事件资料考证,发表了题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成书年代是公元前514年》的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03)。吴荣政《简论〈孙子兵法〉在国内的流传与整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02),评述了从战国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孙子兵法》在国内流传与整理的简况,指出了今存的汉、宋、金、明、清各朝及当代《孙子兵法》重要版本的优点与不足。田旭东《〈孙子兵法〉善本考》(滨州学院学报/2005/05)认为,《孙子兵法》最好的善本依次是: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宋本《武经七书》本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钮国平《〈孙子兵法·作战篇〉旨臆解》(西北师大学报/2003/02)认为,该篇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是“用兵贵在适可而止”。其战略效应是无久战之害而有速胜之利,保证发动战争而国内不贫穷。李广起《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新世纪的中国兵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认为,当前人们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他以白话文版本中译得较好的《孙子校释》(吴九龙等编写)为例,谈了个人看法。于汝波《孙子释疑三则》(新世纪的中国兵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对《孙子兵法》原典中难懂的三句话,作出了清晰的解释,如《作战篇》中“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句话,认为“巧”不一定“速”,“拙”也不一定“久”,不能做绝对的判断。穆志超《〈孙子兵法〉词义疏证十则》(济南大学学报/2000/03)等论文也有精到的考辨。

关于孙子兵学思想形成的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李云章《评析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军事历史研究/2004/03)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丁原明《〈孙子兵法〉与〈老子〉》(中华文化论坛/2006/03)认为,《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接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其“知胜之道”的“道”与老子的无形之道有缘;其“兵者,诡道也”,则体现了对老子若干矛盾范畴的改造和运用;其关于加强将帅气质修养的思想,亦在深层次上受到了老子主张的内敛性涵养的启导。涉及《孙子兵法》与《老子》渊源关系的论文还有:何凡《老子哲学思想与孙子兵法浅见》(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03)等。也有人认为,《孙子》早于《老子》,不是《孙子》借鉴《老子》,而是《老子》借鉴了《孙子》。如何炳棣、尹振环等人就持这样的观点(尹振环/《老子》从《孙子兵法》中借鉴了什么/学术月刊/2004/11)。当然,孙子兵学思想的渊源绝不是单一的。吴名岗在《孙子对〈周易〉军事思想之吸纳》(滨州学院学报/2008/01)一文指出,春秋时期已有运用《周易》军事思想直接指导战争的事实。《周易》中“师出以律”,“同人于野”,“左次无咎”,“罔俘,裕如无咎”等思想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更为明确的阐述和发挥。涉及《孙子兵法》与《周易》渊源关系的专著有薛德钧《〈易经〉与〈孙子兵法〉》(济南出版社/2007),论文还有刘太恒《〈易·师〉与孙武的军事思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01)、于国庆《“师”卦之兵法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响》(周易研究/2006/03)、金玉国《〈易经〉与〈孙子兵法〉比较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06/03)等。刘向阳《〈司马法〉和〈孙子兵法〉军事法治思想的比较研究》(《泰安师专学报/2002/04)指出了二者的历史相承性。崔华前《孙武与中庸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01)认为,孙子很善于吸收前人和同代人的优秀思想,其中也包括对孔子等人的中庸思想的吸纳。黄朴民、宋培基《孙子兵法的吴文化特征》(光明日报/2006/05/09)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一步,认为《孙子兵法》显示着多元综合的文化品格,它在弥漫着齐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吴文化特色。鲁英、林家英《〈孙子兵法〉问世的时代背景》(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01)分析了孕育产生《孙子兵法》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春秋时代在意识形态上,是由天命观向重民轻神的观念转变;在社会制度上,是由奴隶主私有制向农奴私有制过渡;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由此系统地发展了军事战略和治国方略,产生了《孙子兵法》这样的军事经典。

关于《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主体思想问题。黄朴民《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与文化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6)认为,《孙子兵法》有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就是从哲理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虽然篇幅不大,但其本身却有一个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按现代军事学体系分析,《孙子兵法》理论体系至少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他的战争观念。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二是他的战略思想。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先发制人和速战速决的思想。三是他的战术思想,这是孙子兵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用兵方法。四是治军的理论,即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基本思想。至于孙子兵法的主体思想,葛东升《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军事历史研究/2005/01)概括为:第一,其直接目的是“兵求胜,力避败”,根本目的是“求国存,避国亡”;第二,实现目的的根本依据是“利”;第三,衡量得失的标准是“全”。香港许嘉乐《试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0/02)则认为,“争利”乃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关于对《孙子兵法》丰富思想内涵的探讨。孙子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主体思想之外,还有其他的思想资料,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挖掘探讨。近十年来的研究,涉及面不断拓宽,主要集中在:1.哲学思想的探讨。魏占武《论孙子兵法中的哲学体系与哲理特点》(吉林师大学报/2007/01)认为,《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一个以势为核心的孙子哲学体系。由于孙子势哲学揭示了势与“大事”的关系、势的本质、为势技术、势的运作规律,而势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管理中的永恒现象。王向清《孙子兵法辨证思维研究》(岳麓书社/2002)、耿志琴《孙子兵法中唯物辩证法》(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02)、周大雄《论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船山学刊/2000/04)、吴显庆《论〈孙子兵法〉、〈司马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04)、杨荫冲《孙子兵法的实用主义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湖北社会科学/2002/06)、王新炎《论孙子兵法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理论界/2007/01)、崔乃鑫《孙子兵法辩证思维探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05)等多篇论文,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孙子的哲学思想。2.战略或谋略思想的探讨。林世平《孙子兵法的战略理论地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04)从多方面分析了孙子的战略思想,认为《孙子兵法》首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战略论著,是战略理论的鼻祖。于汝波《孙子兵法中的大战略思想》(滨州学院学报/2005/05)认为,孙子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以“伐谋”、“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和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三部分内容,而且三者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另外,杨雪琴《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03),杨新、李宏斌《试论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维方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02)等论文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3.军事法制思想。张少瑜《先秦兵家法律思想概要》(法学研究/2000/05)指出,孙武是较早将法律与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思考的思想家。孙子的军事法制思想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法”为经国治军的五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天候、地形、将帅等要素;二是军中要有“分数形名”,即要设范立制;三是要赏罚分明,保证法令通行;四是“令文齐武”,赏罚与德爱相结合;五是将权独立。张琪《论孙子兵法的军事法制思想》(法制与社会/2009/11)从军法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赏罚手段以及君权与将权的关系方面,论述了《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丰富的军事法制思想,并分析了其漠视士兵权利、将权过大和执法随意的局限性。刘宏宇《孙子的军事法制思想探析》(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01)、刘向阳《〈司马法〉和〈孙子兵法〉军事法制思想的比较研究》(泰安师专学报/2002/04)、王亚军《论孙子兵法的兵家法思想》(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02)等论文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其他思想内涵的探讨。还有很多学者分别对《孙子兵法》中包含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地理思想、信息论思想、心理战思想、备战思想、后勤思想、和平思想、管理思想、领导思想、人本思想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探索。

关于《孙子兵法》研究学术史的梳理总结。长期以来,孙子兵法研究比较活跃,成果颇多,但对我国2000多年来孙子研究的学术史却缺乏系统的研究梳理,于汝波主编的《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作为该领域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这一空白,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史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论文还有黄朴民《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管子研究/2003/04)、吴荣政《孙子兵法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4/02)、邵青《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特点》(军事历史/2000/03)、李桂峰《孙子兵法在日本与欧美的传播与研究述略》(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4)、王长河《台湾孙子兵法研究二十年》(滨州学院学报/2010/04)等都值得一读。

关于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条件下,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和维护国际安全借鉴意义的探讨。近年来,这方面的论著颇多,仅以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中国兵学》所收论文来看,此类文章就有多篇。如卢浩衷、姬宏斌的《孙子的战略思想与空间力量的威慑运用》、单秀法的《孙子兵法重战慎战思想的当代意义》,韩嘉禾、毛笑冰的《孙子思想与新世纪国际安全观》,张云的《孙子兵法与国防教育》,刘先廷的《孙子的多极战略思想》,蒋磊的《当代中国海权与孙子安全观》等论文,或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进行深入发掘,揭示其尚未为人所认识到的思想精义;或站在未来战争理论需求的立场上审视《孙子兵法》,寻求新的战争理论与其思想的契合点,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姚有志的《新千年开启之际的战争哲学思考》、吴如嵩的《迈向21世纪的孙子研究》以及薛国安的《战争悖论与孙子思想的回归——略论孙子兵法与当代军事理论的融合》等文章,则对应该怎样认识《孙子兵法》在当今高科技条件下的现实价值作出了正面回答。姚有志指出:当今战争形式、战争手段乃至战争理论的深刻变化都不意味着具有东方兵学特色的谋略制胜失去了光辉。战争作为力量组织和力量运用的艺术,高技术战争将伴随着高智能的谋略运用,谋略仍是弥补武器装备不足的重要途径。薛国安则从美国空军学院的哈蒙德教授提出的“战争悖论”说入手,指出这些所谓“战争悖论”以及其他有“悖论”之嫌的新观念、新理论,绝大部分并非什么前无古人的理论创新,而是在当代高技术平台上对以往人类战争智慧的吸收和运用,其中许多见解与孙子的思想主张基本吻合,堪称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回归。在现代国际关系领域,孙子兵法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糜振玉的《孙子慎战思想与中国国家安全》一文归纳了孙子的慎战思想,肯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传统,并借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这一态度也是对国际上一些人散布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最好回答。邵振庭等人在《孙子战略思想与现代国际战略格局》一文中则指出,以“道”为首的制胜思想在现代多极化战略格局中更有指导意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追求仍是现代战略运筹的最佳选择;“先胜”思想是现代国际战略格局中争取主动的重要原则;“伐交”思想是创造良好战略环境的重要手段。还有学者就孙子思想在国际反恐怖问题、预防犯罪战略、社会治安以及人才战略、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借鉴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参见,刘庆/走向新千年的孙子兵法研究——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新世纪的中国兵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这方面的专著则有王玉仁《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王虎强《孙子兵法与信息化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等著作。

关于《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近年来,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持续走热,有一系列论著发表。于联凯《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比较及启示》(石油大学学报/2002/05)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从若干战略战术原则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但这些军事原则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里已具有方法论意义。刘海江《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扬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6)认为,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在三个层面进行了合理的扬弃:一是在战争活动的规律、辩证思维方式、用兵原则等方面吸取了其精华;二是在防御和进攻等方面完善了其不足;三是在对待穷寇和对待士兵方面摈弃了其谬误。孟巾力《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知战”思想的联系》(军事历史/2009/06)认为,毛泽东既吸收了孙武“知战”思想的合理内核,又发展了《孙子兵法》“知战”思想。此类论文还有,陈淑萍《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吸收和利用》(理论学习/2004/05)、吴进《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湘潮》2007年6期)、熊庆芳《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古代兵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警学院学报/2007/07)等。另有杨万强编著《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苟君厉编著《毛泽东与孙子兵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等著作出版。

其实,近十年来,孙子兵法与先秦其他兵家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孙子兵法与西方兵家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孙子兵法在其他非军事领域的借鉴和运用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近十年来,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蓬勃开展,欣欣向荣,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是与境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自1989年5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暨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以来,与境外、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交流更是不断扩大,愈发频密。表现在:近十年内先后召开的4次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参加的外国学者多,先后有四五十个国家代表与会。与境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美国、俄罗斯、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研究孙子兵法的机构和学者建立并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联系,还派人赴日本、马来西亚、智利、阿根廷等国进行孙子兵法研究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在境外或国外的传播、研究和影响诸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涌现出一批这方面的成果。如阿坤:《走向世界的孙子兵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8/23)、苏桂亮《孙子兵法研究在日本》(滨州学院学报/2005/05)、商海燕《美国学者对〈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7/05)、刘庆《孙子兵法在南美》(管子学刊/2008/04)等。

二是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各地研究会、研究中心之类的学术组织相继成立,团结联系了一大批分散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形成了两个最有影响的研究中心。近十年来,在原有的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苏州市孙武之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的基础上,200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兵学研究会、全国高校孙子兵法研究会、苏州市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相继成立。2003年,山东孙子研究会成立。2004年,天津孙子兵法与古代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惠民县孙子文化研究院成立。2005年,山东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深圳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2006年,苏州又成立了孙子兵法院。2007年,台湾也在桃园成立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2008年,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成立。2009年山东滨州孙子研究会成立。这些研究团体的成立,很好地吸纳联络了各地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有效地把原本个体分散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团队性的有计划的开展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滨州学院成立的孙子研究院。该校以超人的气魄,延揽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有相当影响的孙子研究专家和后起之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孙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校学报“孙子研究”专栏已成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专栏。这就使得该校孙子研究院,成为继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之后,又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孙子研究中心。

三是研究领域更加宽广,成果体裁更加多样化。近十年来,除了对孙子的故里、生平事迹、《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与背景、版本及其整理流传,孙子军事思想体系与特点,孙子兵法与毛泽东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思想的比较、孙子兵法的现当代借鉴意义之外,孙子兵法的研究继续向其他学科渗透,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企业管理、伦理学、心理学、美学、语言文字学、领导学、营销策略、体育竞技、信息化战争、国防外交、国际安全、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等领域,而且成果丰硕。与此同时,成果体裁也更加多样化,单就《孙子兵法》文本整理研究而言,即有校注、汇注、校释、考释、今译等不同体裁。当然,在这些成果中,既有不少学术含量很高的精品力作,也有满足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还有一些借孙子兵法之威名,纯粹以赚钱为目的劣本。

四是更加重视孙子兵法的现实借鉴意义。近年来的孙子兵法研究,很好地继承了经世致用的古风,更加重视其现实借鉴意义。表现在这方面的成果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除前面提到的此类论文外,重要论文还有:李际圴《从孙子兵法看当代国际安全》(光明日报/2002/07/02)、于汝波《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军事历史研究/2004/02)、张琳琳《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运用》(国防/2005/04)、刘春志《孙子兵法对信息时代战争形态的影响与启示》(滨州学院学报/2005/05)、徐粉林《孙子兵法与信息时代军事斗争准备》(光明日报/2006/05/08)、吴如嵩《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光明日报/2007/03/22)、王延飞《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滨州学院学报/2007/05)、李丹阳《孙子兵法与现代信息战》(滨州学院学报/2007/05)、温庆生《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光明日报/2009/02/23)等。因使命所在,此类论文的作者,多为军事院校资深研究人员。

毋庸讳言,在孙子与孙子兵法研究领域,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一些论著,因袭成说,缺乏新意;有些曲解经典原文,不够严谨;有些则生搬硬套,穿凿附会,把《孙子兵法》万能化,好像它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种现象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正如黄朴民《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管子学刊/2003/04)指出的那样:“《孙子兵法》的本质属性是‘兵法’,是敌我双方生死斗争的军事艺术。从这一意义出发,它又同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有着原则区别。因此,我们对借鉴孙子兵法指导其他工作应采取十分慎重严肃的态度。”

(本文作者郭天祥为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历史系教授梁建邦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