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文化交际
1.15.2 2.交际中的礼仪

2.交际中的礼仪

交往在于沟通,沟通基于理解,理解源于互动,互动终于结果。礼仪被视为交往的艺术,是待人接物的规则,也是体现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志。礼仪可以产生力量,既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维持社会与家庭的秩序,甚至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关系,等等。在交往过程中,强调以礼待人,正确把握礼仪的尺度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交际者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他人的尊重。

得体的礼仪是交际成功的基础。交际中的礼仪具体表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

(1)行为礼仪

所谓行为礼仪是指人们在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宗教、道德规范要求的具体行为。

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民族差异性。例如,某君去岳父家过年。吃年夜饭时,他注意到岳父家的小孩一看见菜端上了桌子,便纷纷爬上凳子抢着夹菜吃,可这时长辈们还未就座,他对此十分不解,认为这是不尊重长辈的不礼貌行为。因为在他的家乡,只有在长辈坐定之后,小辈才能落座,且不能大声嚷嚷,不能乱夹菜。或者小辈只能另外摆一张小桌,不与长辈同坐。

img66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仪的种类很多,要求也各不相同。以见面礼仪为例,有的国家行握手礼(如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有的国家行亲吻礼,有的国家行拥抱礼(如阿拉伯国家),有的国家行鞠躬礼(如日本)等。但是,这些礼节在一定的地域环境里也有特别的要求。

例如,在阿拉伯国家,初次见面或关系一般者见面行握手礼。同性的亲友相见行亲吻礼。男子之间互相贴脸,女子之间互亲对方右脸颊和左脸颊。科威特的阿拉伯人见面除握手外,还吻对方的额头和鼻子,也门、马里等地区的阿拉伯人还行碰鼻头礼。

在荷兰,与客人会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但忌讳交叉着握手,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行为。朋友相见时,大多行拥抱礼,亲密好友相见时,则可以行亲吻礼。

在埃及,人们见面时,遇到不太熟悉的人,一般先致问候“安塞俩目尔来库姆”(直译为“和平降于你”,意为“你好”)。如果是熟悉的老朋友,特别是久别重逢时,则拥抱行贴面礼,即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先左后右,各贴一次或多次。还会连说“你好吧?”“你怎么样?”“你近来可好?”“你身体怎样?”等问候语。

女性之间出于礼貌或表示亲热,更多地采用温柔的贴面礼,一般是先右边贴一次,后左边贴一次。异性之间通常是握手,但男士不宜主动伸手,且男士握手时必须从座位上站起来,女士则不必,可以继续坐在椅子上。行贴面礼通常只在亲戚之间进行。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规范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其行为礼仪也千差万别。

例如,阿拉伯人讲究公共道德,如购物自觉排队;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相遇时,年轻人先问候年长者,后到者先问候先到者;讲话时,言辞婉转,音量适中,等等。

阿拉伯国家的禁忌:忌讳夸奖任何一个中东国家,特别是在以色列或者阿拉伯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夸奖相对的一方。另外,在埃及和阿拉伯诸国忌讳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和有星星图案的包装物,因为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久存宿怨,而以色列的国旗有星星图案。

科威特、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富汗、黎巴嫩等国的宗教忌酒,因而不能以酒作为礼物相送。

在荷兰,人们交谈时不喜欢交叉式谈话,女子入座时,双腿要并拢,男子就座时也不宜抖腿,不宜在众人面前剔牙,等等。

(2)座次礼仪

中国古时讲究座次的尊卑。官居高位则尊居上位,官居低位则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人会客往往主人坐东面,客人坐西面,将客人至于主人的右边。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如果厅堂东西长、南北窄,那么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如下图所示)。

img67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按照国际规范来实施礼仪行为。以会见、会谈、签字、宴会的礼仪座次为例,应遵守相关的规范(如下图所示)。

img68

(3)言语礼仪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类:得体(decency)、慷慨(generosity)、赞誉(recognition)、谦逊(modesty)、一致(consistency)和同情(sympathy)六个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的构建注意自身、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更符合言语交际的本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种由反馈调节的双向交流过程,参与者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

有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冲突和争斗,包括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都是由于语言使用不当导致误解而引起的。

例如,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礼仪表示欢迎。访问即将结束,芝加哥市长为女王一行举行欢送仪式,市长致辞,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会场的气氛突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有些人目瞪口呆,感到此语令人难以置信;有人发出嗤笑声;女王随行人员则颇为气愤,而这一切皆令这位市长感到困窘。

img69

原来市长用“kids”一词来指称君王的子女不妥,君王的子女应该用“princes”(王子)或“princesses”(公主)来指称,使用“kids”来指称女王的儿女降低了女王的身份,是失礼的行为,是对女王的不尊。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礼仪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别,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被认为是礼貌的表达方式,在另外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有可能是不礼貌的行为和方式。

【案例】日本物理学教授Koreo接待了一个西方科学代表团,并带他们参观了一天,回来时问他们:“你们累了吧?”他得到的回答是“对,我们累了”。教授吃了一惊,按日本人的礼节,应该说“不太累”。他又问:“你们一定饿了吧?”对方又很干脆地回答:“对,饿了。 ”教授又吃了一惊。按日本人的礼节,顶多说“有点饿”。

在一篇专论里,Koreo教授总结出日本人与西方人的几点不同:

①在交谈时,日本人说话尽量迁就对方的观点,说话拐弯抹角,不正面顶撞;西方人有话直说,单刀直入,毫不隐晦。

②日本人的言辞多用尊重对方的敬称,但西方人觉得啰唆;西方人的客气言辞十分简短,会让日本人觉得唐突。

③日本人先说明理由,再提出主张;西方人先提出主张,再说明理由。

④日本人在进行讨论前先寒暄一番;西方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⑤日本人常常表示对对方十分关怀;西方人觉得这是多管闲事。

由于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很大差别,而这些差异既可以反映在行为上,也可以反映在言语表达方式上。

在行为上表现为中国人十分含蓄与矜持。例如,某君在加拿大留学。他租住在加拿大的一户居民家中。通常同房东一起吃晚餐。他刚住进来那天,女房东告诉他说:“吃饭的时候,请自己动手。晚餐的时间是下午5:30。如果晚上八九点钟时饿了,自己上楼来吃些饼干和水果。 ”

有时,晚上9点多的时候,某君虽然感觉饿,但他从来没有主动上楼去拿东西吃。女房东再也没有邀请他上楼去吃东西了,他为此感到困惑。

【分析】在美国、英国或加拿大,人们往往把他人的拒绝看做是诚恳的表示,在他们看来,如果你想要,你就不会拒绝。但是,在中国文化里,主动而直接往往被视为不礼貌的粗鲁行为,而客套性婉拒被视为礼貌的行为,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客套性邀请和婉拒的交流才能接受款待。

在言语表达方式上的体现:西方人对是非观念的表达直接而明确,而中国人却表现得含蓄而模糊。例如,

问:“你中午吃什么?”

中国人回答:“随便! ”而西方人回答:“一份炸牛排,一份番茄汤! ”

问:“你是喝茶还是喝咖啡?”

中国人回答:“都可以! ”而西方人回答:“咖啡! ”

问:“你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吗?”

中国人的回答可能是“我尽量来! ”而西方人往往给出明确的回答:“一定来! ”或者“对不起,我因为有事来不了! ”

礼貌是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按各自的礼貌原则行事,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各社会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似乎更为重要。

思考题

1.礼仪对人们的交际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礼仪的功效的理解。

3.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某国一位新闻记者问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制造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面对这种涉及国防机密的问题,一般用“无可奉告”把它挡回去显得过于严肃。陈毅部长风趣地举起双手在头顶做了一个动作,说:“记者先生,美国飞机经不起导弹打,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 ”

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