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跨文化交际
1.10.1 1.中国文化的渊源及其影响

1.中国文化的渊源及其影响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沿河区域,在固定居所附近从事农业耕作,随着时间推移,通过长期积累沉淀形成了以农耕为特色的文化风俗体系。农耕文化将各类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集合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思想哲学、语言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规范等。

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基本特点的精神形态。《周易大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重人论,轻器物”的崇拜和屈从于权贵的人治思想;“以道德为本位”的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重综合,轻分析”的宏观处事原则;“重意会,轻言传”的谦和隐讳原则;“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的依附于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如古代的家族家长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立互补原则”等。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渊源,主要受到中国传统的三大教派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

(1)佛教(Buddhism)

佛教中的四圣谛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影响最大。四圣谛的主要内容:①苦谛(Dukkha-sacca: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指万物众生的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与烦恼。苦难始终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等,人活着就是受苦受难。②集谛(Samudaya-sacca: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Suffering)指造成众生痛苦的根源是欲望。人总是摆脱不了各种欲望和诱惑,这是给人们带来苦难的根源。③灭谛(Nirodha-sacca:The Noble Truth of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指消除世间众生痛苦的途径是放弃欲望。④道谛(Magga-sacca:The Noble Truth That Leads to the Extinction of Suffering)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人们消除欲望,最终脱离苦海,到达极乐的境界。

佛教的教义主要倡导“无神”(uncreativeness)、“无常”(no everlasting existence)、“无我”(anatma)、“因果相续”(the interdependent nature)等思想。让人们相信生死轮回(metempsychosis of the soul),善恶有因果报应的理念,相信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受苦,所有的苦难都是由人们的欲望引起的,因此教化人们去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抑制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恶等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要用好智慧、向好学好、有善意的目的、符合伦理的言行、谨慎处事、感情专一等。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善恶因果的道德说教和生命与宇宙之间循环协调关系的哲学思辨关系两大方面。

(2)道教(Taoism)

道教主要关心的是修身与养性。道家的主要教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教教化人们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但它是玄妙之中的玄妙、深远之中的深远,是洞悉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与变化的门径。

道教理论认为,在盘古开天地以前,世界是混沌一片的,自从有了天地,世界万物便开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强调事物的变化性、规律性以及不可感知性等特点。道教主要是教化人们对世界万物要遵从规律、顺其自然(follow the natural rule and take the world as you find it),清心寡欲、淡泊名利(purge one's mind of desires and ambitions and be indifferent to the reputation and wealth),展现自我、知足常乐(content with one's lot and selfrepresentation),修身养性、以静制动(promote health and vitality,cultivate morality and develop virtues,fight against dynamics with statics)。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对立的思辨哲学观的形成。在道教对立思辨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对立的思辨习惯,中庸的处事策略,谦逊的交际原则,向善的人文精神,等等。道教对中国语言体系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衍生出许多对应性、互补性反义词语,例如,阴与阳,好与坏,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矮,现实与虚无,漂亮与丑陋,等等。

(3)儒教(Confucianism)

儒教对中国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深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倡导的“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教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处事过程中要遵守“君为臣纲”(the emperor dominates his officials servants)、“父为子纲”(father dominates his children)、“夫为妻纲”(husband dominates his wife)的“三纲”(Three Key Principles),“仁”(benevolence)、“义”(personal loyalty)、“礼”(courtesy or politeness or propriety)、“智”(wisdom)、“信”(faithfulness)五种常见的处事原则和“君臣”(the emperor over the subject)、“父子”(the father over the son)、“夫妇”(the husband over the wife)、“兄弟”(the elder brother over the younger one)、“朋友”(friend and friend)五种常见的社会伦理关系(Five Cardinal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以《论语》 (The Analects)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有很多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方面的论述,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While your parents are alive,it is better not to travel far away.If you do travel,you should have a precise destinatio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do not do to others.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When your own trustworthiness is close to righteousness,your words can be followed.When your show of respect is according to propriety,you will be far from shame and disgrace.To have a clos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 else might make an easy life.),“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A young man should serve his parents at home and be respectful to elders outside his home.He should be earnest and truthful,loving all,but become intimate with humaneness.After doing this,if he has energy to spare,he can study literature and the arts.),等等,都对中国社会纲常秩序、家族制度的形成和维护、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复杂而有序的社交称谓和亲属称谓体系的形成就受到儒教理论的深刻影响,就亲属称谓来说,形成了以“父系称谓”为主干,以“母系称谓”和“妻系称谓”为补充的“内外有别、辈分有分、长幼有序”的复杂称谓体系。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仁爱、礼谦、顺从”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天人合一,顺天应物。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将很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天意,主张一切应顺应天意。

②家族伦理本位。中国文化中家族制度长期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群体,维护家族群体的利益是群体个体长期追求的目标,并受家族制度和规约的严格管束和限制。

③贵和尚中。中国人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和策略。

在中国社会里,人们往往看重言论的力量,这种理念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突出特点。人们推崇含蓄、隐讳的交流表达方式(如用“出恭”来表示排大便,用“云雨情”来表示性爱等),注重权威人士的言论与看法,顺从旨意,喜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