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1.5.3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是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当代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的观念;树立“报效祖国,责无旁贷,从基层做起,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等观念。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并能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知识奉献于社会,最终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一、报效祖国,责无旁贷

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责任。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因此,每位毕业生都应树立“报效祖国,责无旁贷”的就业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马克思曾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善。在《资本论》中他反复讲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特质”。人作为社会关系网上的结点,必然受到纵横交错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把社会当作抽象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自我”决不是“私我”,把“自我”摆在“私我”的地位上,导致了只肯定自己、看不到他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只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欲望”,只讲权利,不要义务。这种自我意识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人孜孜以求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动力便十分有限,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松劲,而且容易出现“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错误倾向,其结果不利于社会,也不利于自身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要尽最大努力来关心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实现个人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集体主义尤为重要。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管市场经济使人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加突出了个人的利益,产生了多元利益主体,但最终还得归于一元———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呼唤集体主义。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必须明确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主动调整就业目标,自觉地适应国家的需要

对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有的人认为自己愿意到哪儿就到哪儿,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社会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既是我们择业的导向,也是我们必须适应的。自觉地适应社会,一方面要了解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新变化,了解改革给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使自己正确地选择就业目标,及时调整工作志愿,当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二、先就业后择业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而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的合理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同样人力资源也要流动。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部分专科和中专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时将人事关系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工作,就在哪里就业,发挥才干。因此,毕业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三、到基层艰苦创业

渴望成才、事业有成是当代毕业生价值观的主流。在择业观的表现上,大多数同学希望就业的单位能使自己充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少部分同学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发生理想与奋斗的错位,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错位。在职业选择上,图清闲、轻松,图金钱、待遇而忽视了自我发展,在择业观上表现为坐享其成,这是十分有害的。

(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小事做起

艰苦奋斗既是一种不怕困难和劳苦、不畏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古往今来,很多成功者的身后都留有一串串艰辛的足迹。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发展也不平衡,有很多较为落后的地方需要毕业生去开发、去创业、去改变面貌。因此,一个人要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要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创业维艰、奋斗以成,青年人要自觉地投入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决心到社会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社会上的单位大多是平凡的岗位,需要踏踏实实去干。若整天抱着“干大事”的思想,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来,最终必将是一事无成、空度一生。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到基层和农村去

“成才”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正确的成才标准应首先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来衡量。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在成才标准的认识上存在着固定的程式化的倾向,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确定,并造成了选择职业忽热忽冷的偏差。在许多人的眼里,把当官和成名成家当做“成才”的唯一标准。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把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创造性贡献,都应视为成才。在科研单位搞科研、出成果、出专著是成才,到生产第一线搞科技推广,搞应用、普及,只要作出贡献也是成才。至于说成才的条件问题,要客观地去对待,大单位有层次高、条件好的优势,但人才济济,难以脱颖而出。到基层去也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基层缺乏人才,而且基层工作贴近现实,在那里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也容易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二是基层领导重视人才,求贤若渴,到那里容易得到重用;三是艰苦的环境能促人奋进、激人上进,可以加速人才的成长。农村有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科教兴国”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传播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例如山东省青岛市提出的“村村有大学生”计划和河南省鹤壁市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工程”都为毕业生在农村干事业、求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亦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亦即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就社会价值来讲,它主要是表现在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即奉献。就自我价值的实现讲,它主要体现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保证。在两者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奉献应该是第一位的。作为毕业生要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始终把奉献作为第一位,把索取作为第二位。那种只要权利,不讲义务;只要获取,不讲责任和奉献的思想和行为是极其错误的。那种谈起理想慷慨激昂,而具体到行动上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会实现理想的。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实际生活表明,个人作出贡献才有快乐可言,只有多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能得到社会的真正尊敬。那些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一切甚至生命的人,将得到社会的最高荣誉和人民永远的怀念。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收入状况。一些毕业生把效益好的公司、企业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这也正常。关键是我们毕业生要立足岗位,勇于奉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摆正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是处理择业中奉献与索取关系的关键。金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人生的追求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必不可少,而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的追求。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在艰难困苦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行动表明,金钱并非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的崇高理想、高尚人格、良好声誉比金钱更珍贵。

五、勇于面对竞争,完善自身素质

(一)勇于面对竞争,积极投身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激发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人才市场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竞争的激烈现实,毕业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

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全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就业,这对每一个毕业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难以顺利就业的。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种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择业者要想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唯有竞争。

2.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

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学校生活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

3.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

就业竞争是现实的,有时也是无情的,但竞争应当遵循符合道德规范的正确原则,不是尔虞我诈、相互诋毁、弄虚作假、瞒天过海。毕业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毕业生来说,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决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二)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自身优势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经常看到不少毕业生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盲目放弃专业,盲目追求热门职业而忽视专业特点。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一定要慎重考虑,现代科技发展使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在某些专业,如果改行一两年后再重操原专业是相当困难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而专长则是知识结构的支干,是知识体系的外延。知识结构主干决定了就业的适用范围,虽然我们不提倡绝对的专业对口,但应考虑所掌握主体知识的适应性及所学专业的扩展面。因此,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事实上,有些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他们坚持这样的理念,只要给每位毕业生以同等的机会,他们都会尽力做得最好。事实证明这是科学、明智的用人之举。因此,毕业生应该善于把握机会,认真分析,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

六、扬长避短,审时度势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既给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也给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人才带来了“自主权”。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在用人制度上还存在偏见,加之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原因,毕业生中客观地存在劣势群体,比如有的女毕业生、贫困生等。因此,这些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做好充分准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优势,科学定位,实现就业。

(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敢于顶起半边天

女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作为女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单位。一般来说,女生具有以下职业能力优势:

1.语言能力优势

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为出色。一般来说,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等更能发挥其特长。

2.思维能力优势

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微周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适合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如服装设计,其作品往往让人感到和谐、典雅、优美。另外,在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方面也很有优势。

3.交往能力的优势

女性普遍具有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更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推销等工作。

4.管理能力的优势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因此,更适合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5.忍耐力的优势

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因此,女生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勘测设计的内容、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数平均达在校学生总数的25%,这给学校教学和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择业问题上,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许多贫困生往往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求职时的高额支出,贫困同学则退避三舍,不敢参与择业竞争,从而影响了贫困生的顺利就业。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贫困生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正确认识贫困,从思想上脱贫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讲究的是知识和学问,学生在智力上基本处于一个水平,贫困生除了在经济上较其他学生处于劣势外,在素质、心理及其他方面,尤其是智力上毫不逊色。因此,贫困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平等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发扬自身特有的顽强拼搏、艰苦朴素、勤劳朴实等优秀品质,分配好学习与勤工助学时间,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特长,从事以智力为主的勤工助学工作。另外可以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这既可以解决经济困难,树立自信心,又为工作后的发展奠定能力基础,以便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成为竞争的强者。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贫困生完全可以改变贫困现状,开创美好的未来。

2.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

由于贫困生的特殊情况及家庭负担重,很想立刻找个理想工作,从经济上脱贫,从而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急躁多变、急于求成,甚至稍有不顺便自怨自怜。要克服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首先必须清楚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而竞争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使就业难度增加,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再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找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贫困学生要为找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切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失落或丧失信心,可将勤工助学的岗位予以延续,同时多积累经验,抓住一切机会,继续努力。

3.克服盲目攀比的做法

一些贫困生盲目攀比,即对主观条件的估计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报酬高、条件好的用人单位。还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自恃有许多证件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具有吃苦耐劳、顽强进取等品质,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拒绝态度,结果是曲高和寡,机遇错过,难以择业。

克服这种错误的择业观就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谨慎地进行分析,看看什么样的行业或单位既可以让自己学以致用,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4.克服消极依赖的心理

有些毕业生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依赖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给自己找门路,或者自以为有某些优越的条件,认为自己成绩很优秀或者自己是优秀毕业生等,坐等学校落实单位,这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现象很不合拍,最终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克服消极依赖的择业观就要求贫困生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性,应充分地认识到自身是求职的主体,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树立起强烈的自立意识。在求学期间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以积累实践经验,并逐步加强主体意识,这样贫困生才能在择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左右逢源,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三)客观定位,及时就业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大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社会需求结构以及毕业生资源配置矛盾日渐突出。从社会需求上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基本平衡,专科以下学生供大于求;从学校情况看,重点学校需求集中,一般院校需求相对较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层次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单位重视,但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牌产品”,造成人才资源的“高消费”。这种做法人为地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使毕业生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形成虚假的供需矛盾,误导了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从而使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见突出。这就要求低学历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客观定位、放宽视野,及时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