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符号,景观与文化空间
1.9.1 第一节 韩城县境景观格局

第一节 韩城县境景观格局

在前一章中,我们对方志舆图及其中所反映的韩城县森林景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我们知道能够在宏观上反映韩城地域整体景观的方志舆图主要有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图7-1)、乾隆《韩城县志》的《县境全图》(图7-2)和民国《韩城县续志》的《县境图》,这三幅图在表现地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即景观格局上较为明显与突出。下面我们就以对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的景观格局的分析为线索,对历史时期韩城县境的景观格局进行简要分析。

一、方志舆图中韩城县境景观的格局

从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乾隆《韩城县志》的《县境全图》和民国《韩城县续志》的《县境图》的图面上看,三幅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示意性地图,即仅仅表示绘图者对韩城县境景观的印象,乾隆《韩城县志》的《县境全图》与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属于这一种;而民国《韩城县续志》的《县境图》则属于写实地图,是基于测量,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所绘地区的景观原貌,也更能准确地反映景观的细节特征。

三幅图对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的反映基本是一致的。

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中西北山区没有一处村落注记,只有零星的单个建筑;全图所有26处村镇的注记、县城3部分的注记及2处祠寺的注记都位于东第1-3方、南第2-7方之内,十分密集。整幅图中看上去可截然分为两部分:大部分的山区和东、南偏于边境的小部分平原聚落区。当然这幅图由于制作手段限制及其指导思想的影响,图的概括和夸张偏大,但这无疑突出了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的特征。乾隆《韩城县志》的《县境全图》与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基本相同。

民国《韩城县续志》的《县境图》对景观特征表示更为细致,尤其是对地形的表示与客观情况更为接近。图中的山区的范围更大,低平地区也并不平坦,尽管山区有了不少的村落的符号与注记,但与低平地区密集的村落、数量众多的市镇及规模宏大的城市相比,仍然显得不值一提,景观的格局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村落稀少的大部分西北山区与聚落密集的小部分东南低平之地对峙的景观格局仍然十分明显。

二、韩城县境景观的格局分析

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乾隆《韩城县志》的《县境全图》和民国《韩城县续志》的《县境图》中所表现出的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如万历《韩城县志》的《分野图》图说中所言:“不山之方无几,观不山之方,里连社属,生聚似繁,若赤县然;观岭峦之方里,峰连比,岵屺荒旷,则韩亦岩邑尔”。[1]

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的特征形成的基础是地貌的基本格局,今天的韩城县地貌格局依然如三图中所表示的那样,西北山地占据了大部分,而平原之地只偏于东南一隅;在以农业为的主的明清时期,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就韩城县而言,不同的地貌条件是影响聚落分布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韩城方志舆图所表现出的韩城县境景观的基本格局是合理的、可信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幅图基本一致反映了韩城县境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的客观实际。韩城县境景观格局显然可以从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西北大部分为山区,约占全境的四分之三强,山区聚落分散稀疏,而且规模小;东南部的小部分为低平地区,聚落密集,规模大,全县大型村落与城镇大多数在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