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咨询对策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如果仅仅从躯体健康的角度看,处于17、18岁至22、23岁的青年,是经过多次体检而合格入学的大学生,确实身体比较健康。但是,从现代健康观出发,特别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大量的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的矛盾心理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向成人的转变。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机的时期。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由于独立性的不完全,对家长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过于理想化;环境突变难以适应;对自我的认识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从而心理特点上显露出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将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
(一)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能够进入大学的人往往都是众多同学当中的佼佼者,他们以竞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老师的赞扬声与同学羡慕的目光下,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挺着高高的胸脯走进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下,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对这种变化,大学生又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因而学习生活中遇到小小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仪器、高水平的老师、新交的朋友,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说不出的新鲜感,情绪也随之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慢慢消失。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恋旧心情,思乡心切,怀念过去的生活和朋友,想念亲人和师长,情绪跌落低谷,甚至沉溺于回忆之中。
(三)独立愿望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中学时代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监督、老师的约束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生活。进入大学以后,在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下,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凡事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处想显示个人的主张。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过去经历的影响,经济上依赖于家长,长期形成的依赖感难以摆脱,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心中无数,不知所措。
(四)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在高考的压力下苦熬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也就容易产生松劲情绪,想喘口气。但思想上的放松易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上大学的学习从内容、方法到要求都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常使一些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状态。
(五)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年期人际关系理想化、心理闭锁等特点,难以如愿以偿,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自然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产生难以排解的内心冲突。
(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理想我是将来要实现的我,是现实我的努力方向;现实我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两者是不同的。当两种形象混淆起来时,就会产生矛盾心理。一般来讲,大学生的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一致性系数很低。因为大学生的理想我比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与他们自己优越的地位有关,往往容易使自我认识理想化或非客观化。当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自己想像得那么高,就容易产生矛盾,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就摇摆不定,把握不住。特别是当实现理想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障碍时,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苦闷,抑郁等消极的自我体验。
处于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矛盾是过渡时期具有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是“临产前的阵痛”,蕴藏着新的生机,只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们正视现实,勇于探索,调整情绪,重整旗鼓,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和持久,易导致压抑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性有关的适应不良等。环境应激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发生了改变,多数学生离开长期依赖的家长和教师,许多问题要自己独立处理,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还不习惯,使一些学生出现适应困难,失眠、食欲不良,甚至神经衰弱;自我认知失调主要是指许多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周围高手林立,加上学习方法不适当,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而陷入苦恼之中。人际关系障碍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与周围的其他人和谐共处,较多体验到负面情绪,明显影响人际双方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关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叙述如下: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1.缺乏学习动力。主要表现为:(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维;课后常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耍上。(2)焦虑过低。缺乏紧迫感、自尊心、自信心,对考试成绩不在乎。(3)注意力分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学习动机不明确。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理想,没有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所以缺少或者没有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2)对所学专业缺少认识和兴趣,这是造成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3)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上有些不良现象如就业应聘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等,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习成绩好坏与以后的就业没有关系,因而缺乏学习动力。
2.学习焦虑。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学习焦虑的主要表现:经常性的烦躁、不安、失眠、食欲下降等。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学习焦虑。
3.过度考试焦虑。过度考试焦虑是对考试过于紧张,担心自己考试失败有损自尊的一种高度忧虑的负面情绪反应。表现为考前紧张恐惧、心烦意乱、喜怒无常、无精打采;胃肠不适、腹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维迟钝。考试中会有考试怯场的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满脸通红、出汗、头晕、烦躁、恶心、软弱无力、甚至晕倒等。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等。如在交往方面,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然主动去和他人交往,但在对他人的认识上常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和矜持,所以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为他人接受。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出大学知音难觅的感叹。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人际关系失调,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心身疾病,如头痛、气喘、皮疹、腹泻等,持久的人际关系失调会使人时时不快、事事不乐,易产生强迫、焦虑、抑郁、恐惧、疑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
(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目前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性知识的教育,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就很容易被恋爱和性的问题所困扰,严重者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常表现为:与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因单相思而苦恋、因失恋而痛苦、对性冲动有不良心理反应、因性自慰行为产生焦虑等。如有的女学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高年级男生的邀请和约会,不知该如何应付而陷入深深苦恼之中;有的学生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手淫习惯或因自认为性器官的某些缺陷而背上精神十字架,对生活失去希望。也有因周末焦虑症、难以克制的窥视欲望、倾慕同性的畸恋心理而产生种种隐秘忧虑烦恼而去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
(四)与求职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及所要从事的职业判断不清,造成茫然从众、躁动不安;追求公正的偏执;自卑感较强;对面试胆怯;对社会适应恐惧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发展。
(五)其他
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综上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对策
(一)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分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生活环境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离开家庭和父母,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学校园,集中居住在宿舍中过着集体生活。在身心发育方面他们又正处在青春发育后期,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剧烈,处于一个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接受心理教育和寻求心理咨询时有其特殊性。
1.对心理咨询缺乏认识,也缺乏寻求心理援助的观念。由于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部分同学对现代健康观以及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咨询的意义也认识不清,觉得自己心理十分健康,没有疾病,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没有意识到心理障碍在每个人身上、每个活动领域都可能出现。事实上,对学习中的困扰,对考试的焦虑、对人际关系不协调造成的烦恼以及青春期的躁动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与指导。
2.缺乏配合心理咨询的技巧。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要较为强烈,所以很希望通过咨询活动与人沟通解开心结。但又因其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实际交往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加之自尊心较强,不愿暴露隐私,故而不知怎样去进行咨询。经常有的同学人虽来到了咨询室,谈话却闪烁其词,不知所云,或不正面回答问题。咨询者若不层层剥茧,步步引导,缩小心理距离,便很难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咨询目的而导致咨询失败,不仅使咨询活动劳而无功,而且还会加剧来询者心理上的孤独感。
3.缺乏参加心理咨询活动的勇气。由于大学生生活在特定的集体环境之中,活动喜欢结伴而行,因此其行为常带有明显的从众性。当整个社会以及他们所在群体对心理咨询认识尚不明确,看法尚有偏见时,有咨询需求的学生要前来咨询必须背负着一定的群体压力,诸如:你有精神病吗?为什么要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是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做的吗?这些议论形成一种氛围,常常会影响来询者的心态和行为,使得希望参加咨询的学生顾虑重重,认为前来咨询是件不光彩的事,咨询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不正常,所以既想参加又怕同伴讥笑。因此有的来询者行为隐蔽、躲躲闪闪;有的来询者希望咨询室在较隐蔽的地方,谈话也常常有所保留。
4.对心理咨询的自助性原则缺乏认识。根据心理咨询的自助性原则,咨询应该是以启发、促进来询者的自助能力,使其自己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最优的发展为目的,一般不主张给来询者以明确的指示和结论。但大学生心理咨询却不一定如此。由于他们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但距完全自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阴影还有一定距离,故而每一个来询者对与之交谈的咨询员抱有很大期望,谈话要求十分具体。如果咨询员把握不好分寸,或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使他满意,就可能使其对心理咨询产生看法,动摇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和信赖感。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对策。针对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比较普遍的态度,我们认为在校园中进行心理咨询必须采用与校园氛围相适应的方式才能收到好效果。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大学校园中的咨询活动多为教育性、发展性咨询,学生中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轻度的心理困惑,且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尚有模糊认识。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走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的作用,收到最大成效。具体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开设心理咨询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及咨询常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大学生虽然知识水平较高,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却参差不齐,较大一部分同学有错误的看法与态度,因普及、宣传心理辅导与咨询有关的知识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开展的具体方式可以是由专业人员定期开设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内容的知识讲座;定期出版、发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报纸、刊物;定期开办心理知识宣传橱窗;定期开展大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结合心理学教学课宣讲心理卫生知识等。从多种感知渠道入手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让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深入到每个同学心中。
(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群体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扰,不同阶段会带有普遍性的关键问题。如新生是适应问题,毕业生是择业问题,考试之前是考试焦虑问题,还有青春期的恋爱问题。咨询工作应抓住各个时期的关键点来开展工作。
(3)对团体辅导中发现的突出个案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从本意上讲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劝告、教导的过程,而个别咨询是其主要途径。由于和学生同处一个心理环境,共同商讨某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解和发现在团体中那些存在着较明显心理障碍的同学,便于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个别咨询与治疗。由于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较多,观察了解机会也相对较多,所以对咨询对象的把握就比单纯听其倾诉要全面细致得多。因此,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不仅对群体性、发展性问题有效,而且对个案心理障碍的了解与治疗也是极有帮助的。
2.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不能像一般的心理门诊一样坐等来询者上门,而应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主动出击。走出去就是指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主动寻找、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然后根据情况上门咨询,有计划地安排面谈,把不健康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中。请进来就是指主动约请咨询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晤谈的学生来咨询、面谈。这种咨询不一定非在固定的房间内进行,可变换地点,在优美、舒适、放松身心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如校园的草地、花坛、林阴道等场所,它们可使谈话产生一种轻松、无拘束的氛围。约谈的内容可以是某个问题(心结),也可以是某种状态(心境)。
3.自我调节与适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成熟与不成熟交织的过渡期,他们虽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思想行为诸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在咨询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自认为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老师能指点迷津。此时,若一味沿用心理咨询的非指导性原则,会使来询者很难自己找到成熟的最佳解决途径,达不到咨询的目的,又使他们产生老师没水平,解决不了问题的看法,致使寻求援助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对心理咨询失去信任。因此,有效的做法是,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给予适当明确的指导,不仅告诉他们怎么做更好,而且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促使其接受这种做法,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情与智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对咨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咨询者的语言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趋合性;也需要咨询者有睿智的头脑、敏感的触角,善于拨开学生思想上的重重迷雾,探知其心灵深处的声音,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思考题:
1.心理咨询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如何掌握好这些步骤,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心理分析和疏导?举一案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