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一、精神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自由联想。这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主体。这种方法不对被治疗者进行定向的引导,而是让其躺在躺椅上畅所欲言。治疗者坐在被治疗者侧后方,以免妨碍其自由地表达思想。治疗者的任务是在病人“信口开河”过程中捞取能用来解释疾病现状的潜意识情绪或幼年的特殊事件。当捕捉到这样的关键信息之后,要进行鞭辟入里、抽丝剥笋般的耐心解释,使患者本人产生心悦诚服、茅塞顿开、疑云全消之感。
讲明了外部因素,并且在被治疗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时即可开始治疗。治疗时不应有第三者参加。患者半躺或靠在沙发椅上,使自己完全放松。治疗者坐在患者的前侧或斜后方,使目光无法与患者接触。这种形式可避免被治疗者受到治疗者反应的干扰,可减轻被治疗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被治疗者任意地想象、体验、回忆及思考。这种形式对治疗者也是有利的,没有目光的接触,不需要过多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变化即可达到“以同样的注意力”对待被治疗者讲述的内容。
“自由联想”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弗洛伊德称其为精神分析的“基本准则”。此时,被治疗者要讲出自己所有的想法,包括正在想什么和突然出现的念头,而不考虑是否有逻辑关系,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重要,是否恰当。治疗者应注意倾听被治疗者的每一句话,其间可少量、简短地做一些提问,但尽可能少干扰患者的思路。此时治疗者的行为方式必须是“被动”的。
在自由联想中,被治疗者常讲出许多生活中的经历,包括童年时与父母一起生活时的经历。其中,有些情节之间似乎各不相关,与被治疗者目前的处境表面上也并无联系。治疗者要对被治疗者讲述的内容及其在治疗中表现出的行为、态度进行分析,包括以往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情况及对治疗者的态度等。对这些资料分析的目的是要了解被治疗者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清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心理冲突。在自由联想中也应注意一些特殊现象,例如:突然停顿、沉默或出现口误等,因这些现象也许并不是偶然的,有可能与受压抑的致病性冲突有关。
(二)梦的分析。治疗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通过分析,把梦的“显象”还原为它的隐意,进而发现潜意识中的动机和愿望。被治疗者需要治疗者的“指点迷津”,释梦是一种顺势引导人的手段。
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察觉,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
弗洛伊德认为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睡眠时躯体受到的刺激。如房间太冷,会梦到身陷冰天雪地的山谷中;
2.日间活动残迹的作用。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人们可以在梦中继续完成白天的智力活动。
3.潜意识内容的反映。这是最重要的。弗洛伊德把梦分为“显梦”内容与“潜意”内容两部分,前者指梦境中所显示的具体内容,后者指这些梦境内容所代表的潜意识含义。
人们通过“梦的工作”中的那些规律或心理机制而表现为各种离奇的梦境,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类:
(1)象征:即用一种中性事物处理替代一种忌讳的事物,从而减少或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例如,用细长、尖锐、蛇虫样的东西来象征阴茎。
(2)移植:是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爱或恨)转移或投身到另一个对象方面去。如一位神经症男青年梦到一位穿黑衣的陌生中年妇女,开始他冲动地对她拥抱,继而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攻击。经过分析,梦中这位中年妇女实际是他的母亲,因为在童年父亲病死后,母亲抛弃了他而另嫁人离去。
(3)凝缩: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最生动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游警幻境时,梦见警幻仙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这位美女的形象是他所爱的三个女性经过凝缩而构成的。
(4)投射:指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与意念投射于他人,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如一男青年梦到其未婚妻别有所恋并与人幽会,经过分析却发现他对未婚妻有所不满而萌发了追求其他女郎的意念。
(5)变形:指在梦中将潜意识的欲望或意念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富家子弟,在其父病重后患了焦虑性神经症,夜间梦见父亲病愈又能掌管家务了。经过分析,他的潜意识中盼父早死的不孝意念受到超我的严厉压抑,通过“反相形成”而产生了“父亲病愈”的“反”梦。
(6)“二次加工”:指做梦者在梦醒后,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改加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合乎逻辑一些;或者将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置于次要或不显著的地位。这时,精神分析医生在进行释梦时,就要去伪存真,抓住要点。
二、行为主义的常用方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通过渐进性暴露与恐惧刺激,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以治疗心理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本法又名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等。这一疗法是南非心理学家沃帕(WOLPE,J)于1958年从治疗动物实验性神经症获得成功而创立的。实验是在猫吃食物时给予电击。多次进行后,猫不仅见食物就恐惧,且泛化为对猫笼与实验室环境的恐惧,形成了实验性神经症。随后将猫放入笼中与实验室中,只要不再重复电击,最后猫能恢复到在实验室笼中也能正常进食的状态。
沃帕认为人的神经症与动物相似,也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同样能够通过条件反射作用而治疗。的确,这一疗法在临床获得了成功。实施的程序是:1.制定焦虑等级。根据引起症状的体验与生理多导记录仪或生物反馈治疗仪的监测数据综合判断,将引起症状的相应情境由弱到强排序。如恐蛇症者的恐惧情绪是0~6级,相应的排序是安静、看到蛇字、听到谈论蛇、见到假蛇、见到真蛇、触及真蛇;2.放松训练。学会使自身保持轻松;3.脱敏治疗。根据“两种相反的情绪或行为不能同时并存且可相互抵消”的交互抑制论点,学习用放松的心身状态去克服恐惧、焦虑,关键是由轻到重、有顺序(系统)地进行。
(二)厌恶疗法。将令人厌恶的刺激与对人有吸引力的不良刺激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以消退不良刺激对被治疗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例如,在酗酒者的酒中加入戒酒药,使其饮用后痛苦地恶心呕吐,抵消了饮酒的欣快感,促进戒酒。
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击法、橡皮筋法、氨水法、阿朴吗啡法、厌恶想象法等。由于此法是给被治疗者带来不愉快的体验甚至是痛苦,因而应将此疗法作为其他疗法无效后的选择。运用前要征得被治疗者同意及配合。
(三)放松训练法。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古今中外属于此类的方法很多,其共同特点是松、静、自然。以下仅就其中的两种进行介绍。
1.渐进性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本法又名渐进性的松弛疗法。这是美国生理学家杰伯逊(Jacobson)于20世纪20年代根据在有意识的松弛肌肉的同时,情绪亦感轻松的心身整体反应现象,创立的一种通过对肌肉反复的紧—松循环练习,促进肌肉放松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的一种放松方法。具体措施如下:被治疗者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卧位,循着躯体从上到下的顺序,渐次对各部位的肌肉先收缩5~10秒,同时深吸气和体验紧张的感觉;再迅速地完全松弛30~40秒,同时深呼气和体验松弛的感觉。如此反复进行,也可只进行某一部位或是全身肌肉一致的紧张练习。练习时间从20分钟到几分钟,可根据训练肌群范围灵活运用。本疗法无禁忌症,老少皆宜,已广为应用。
2.自主训练(autogenic training)。又译为自律、自生、自发训练。它是德国脑生理学家格特(Vogt,O.)1890年根据自我暗示可以得到类似催眠的放松而提出的。后经德国舒尔茨(Schultz,J.H.)1905年确立,加拿大卢兹(Luthe,W)1969年修订,现已广为应用。
自主训练有6种标准程式感:沉重感(伴随肌肉放松);温暖感(伴随血管扩张);缓慢的呼吸;心脏慢而有规律的跳动;腹部温暖感;额部清凉舒适感。训练时在指导语的暗示下,缓慢的呼吸,由头到足逐个部位体验沉重、温暖的感觉,即可达到全身放松。也可根据病情选某一部位及某一程式,如对高血压患者加前额清凉感训练;对心动过速者加心脏训练;胃肠不适者可加腹部温暖感训练(溃疡病活动期例外)。
(四)生物反馈法。这是人们借助于反馈自身的生理变化并依据这些变化,逐渐学会对其加以随意控制和矫正的一种行为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生物反馈(biofeedback)技术在治疗中的运用。加拿大巴斯马津(Basmajin,J.V.)(1979)定义生物反馈“是人借助于仪器认识自身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感知到的生(病)理的微弱信息变化,并学会有意识地调节(控制)它的一种技术”。生物反馈作为一种心理生理的自我调节技术和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现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学习理论、信息论、控制论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成果,是美国米勒(Miller,N.E.)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创立的。
目前利用生物反馈仪,通过认知、塑造、强化、条件反射等过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律、血压、皮肤温度、胃肠蠕动、脑电波、肌肉活动、情绪紧张、汗腺的分泌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活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减低生理活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应激所引起的病变。如治疗心身疾病、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在生物反馈的同时可结合应用放松训练、自我暗示、想象技术等。
2.增强生理活动。主要用于神经肌肉的训练与新行为的建立。如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再植、性功能障碍等。治疗时先结合放松训练,使情绪稳定和增强对自身内部信息的敏感性,再配合想象技术、作业疗法、物理治疗以及应激刺激等多种技术。
例如对高血压的治疗。应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使病人收缩压下降5~20mmHg,舒张压下降2~10mmHg。使降压药的用量明显减少,而血压达到140/90mmHg以下的人数增多,同时感到心情平静,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生物反馈法现已为轻、中度高血压的重要治疗方法,为重度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手段。
再如对癌症的治疗。美国Gruber,S.L.等(1992)在华盛顿地区对13名I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生物反馈治疗,并与放松和想象训练相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行为干预的疗效在于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是对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在内的T细胞总数的升高,而对抗体的影响很小。患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和想象自身的吞噬细胞在消灭癌细胞,每周治疗2次共9周。强调家庭练习及记录治疗日记,内容包括练习频率、质量、药物剂量、人际关系、情绪、生活事件、其他病症等。随访每月一次,观测放松程度与想象分值。结果发现治疗后的淋巴细胞总数、自然杀伤癌细胞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性、刀豆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均增高,而且生理觉醒水平下降、焦虑感明显减低。随后对对照组也进行了同样的治疗与观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这一临床研究使人不再怀疑从20世纪70年代就有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与想象技术可以改变肿瘤患者预后的报道,有力地促进了意识活动对机体有巨大影响的探讨。
生物反馈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它对医患双方都是个挑战,被治疗者要一改过去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矫治自己的疾病。在治疗中反馈仪是学习的工具,治疗者是教练的角色。治疗者不仅会用仪器,还要帮助治疗者学会调节自身,这种调节不限于在诊室中,并且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要能保持治疗效果。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
(一)以患者为中心。本治疗与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不同,不是靠探究无意识领域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的行为,而是动员被治疗者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使被治疗者有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治疗他们自己。治疗者的责任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被治疗者感到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治疗者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会促使被治疗者重新评价自己周围的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和适应生活。
(二)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心理治疗主要是调整自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个过程。治疗者如同一个伙伴,就像是可以接受的改变了的自我,帮助被治疗者消除不理解和困惑,产生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放弃旧的自我形象。心理治疗实质上是自我的学习过程,如果不建立适当的治疗关系,这种学习过程就不会产生。从外部可以把心理治疗看做:“通过人际关系来改变人的行为。”研究证实,许多治疗成效取决于治疗者的态度,而不是他的知识、理论和技巧,是通过以被治疗者为中心的治疗所建立起的新型人际关系,使被治疗者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并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罗杰斯反对操纵和支配被治疗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被治疗者做出决定,从来不给予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应让被治疗者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被治疗者执行推荐的活动。
有人经过言语操作性条件试验,证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它能强化被治疗者的言语表达,激发被治疗者的情感,使他进一步暴露自己,并随之产生批判性的自我知觉。